第二节 开发建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五团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54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开发建场
分类号: I267;I247;F426
页数: 2
页码: 68-69
摘要: 1955年10月底,二营全体指战员按照部署全部进入各自的驻地,部队把原先牧民们用于牛羊挡风避雨的破烂墙圈加以修整,搭建起简易的草棚,又挖了许多地窝子,支起露天锅灶,就算住下了。营长张绪昌、教导员邹玉明、副营长薛中海带着参谋、干事和农业技术人员,实地踏勘所有能开展生产的地域,制定出第一步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各连的连长、指导员开始组织大家学习,并进行战前动员,战士们的情绪空前高涨,几乎每个班排都写了请战书、决心书。
关键词: 芨芨草 春耕生产 作业站 清水河 副营长

内容

1955年10月底,二营全体指战员按照部署全部进入各自的驻地,部队把原先牧民们用于牛羊挡风避雨的破烂墙圈加以修整,搭建起简易的草棚,又挖了许多地窝子,支起露天锅灶,就算住下了。营长张绪昌、教导员邹玉明、副营长薛中海带着参谋、干事和农业技术人员,实地踏勘所有能开展生产的地域,制定出第一步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各连的连长、指导员开始组织大家学习,并进行战前动员,战士们的情绪空前高涨,几乎每个班排都写了请战书、决心书。
  紧张的劳动开始了,全营除留下一部分战士做第二年(1956年)春耕生产及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外,其余指战员全部投入到大规模砍芦苇、挖芨芨草墩的工作中。这一带多年荒芜,到处是比人还高的芦苇、芨芨草,交错纵横,一望无际,有的地方还涌出泉水,形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沼泽地,一脚踩下去淹没到膝盖,其中还隐藏有坚硬的草根,常刺穿鞋底、扎烂脚心。战士们的劳动工具是坎土曼、镰刀,先用镰刀砍倒一片片芦苇,再用坎土曼挖出苇根、芨芨草根。指战员们“鸡鸣上战场,鸟宿不归营”,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每十天才休息一天。有的战士被芦苇根扎烂了脚,被苇叶子划破了脸和手,仍坚持劳动。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由于部队进驻已是10月份,没有种蔬菜,买日用品相当困难,战士们的饮食常是馒头就盐水,运来的面粉粗黑,有时其中还混杂一些泥沙。战士们的劳动积极性始终很高,没有人叫喊苦累。在劳动中,相互拉歌声、说笑声,此起彼伏。在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紧张艰苦的劳动中,干部、战士、男的、女的亲密团结得如同一个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女战士们劳动落在了后面,男战士们尽快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立刻前去帮助,男战士的衣服、鞋子烂了,女战士利用休工时间帮助缝补。吃饭喝水都是由炊事员送到地头,每天干到天黑后才下班。用一个冬天的时间,开出荒地2.5万余亩,为1956年的春耕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1956年1月,兵团对所属各师的管理格局进行调整,将农六师五〇农场(现六十六团)就近划归农四师领导,农四师亦决定将十团二营交给五〇农场管理,营长张绪昌,副营长薛忠海调任新职,师调来王殿英、宋云中任二营正、副营长。新的领导到任后,立即着手春耕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1956年在开垦的2.5万亩地里种下小麦、玉米、棉花,由于生产工具落后,耕作粗放,新开垦的荒地草多,1956年农作物的产量都不高。1956年12月,兵团全体官兵就地集体复员转业,1957年2月五〇农场将二营改为作业站,所属各连队均统一改名为生产队,二营的五、六连和建设一队按五〇农场各生产队的编排顺序改为六、七、八队,四连被缩编为生产分队。这一年全作业站耕种土地25381亩,共生产粮食1633282公斤,总产值达321231元。
  1958年2月24日,五〇农场作业站与五〇农场分家,在五〇农场作业站的基础上成立国营清水河农场,任命五〇农场第二场长郝芳兴为清水河农场场长,五〇农场副政委龙海元为清水河农场副政委。郝芳兴、龙海元到任后,立即着手组建农场机关,首先成立农场经营管理办公室,朱文山任主任,负责农场生产、财务、计划工作;成立农场政治处,负责农场政治思想工作,谷克金为政治处主任。

知识出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五团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五团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2

本志记述六十五团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体现改革精神,反映六十五团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