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维护边境稳定 加强兵地融合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开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六十三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208
颗粒名称: 第八节 维护边境稳定 加强兵地融合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开展
分类号: F426;F127;F842
页数: 9
页码: 271-279
摘要: 六十三团有48千米边境线,团党委高度重视维稳戍边工作,常抓不懈。
关键词: 先进单位 农四师 离退休人员 棉花生产 霍城县

内容

六十三团有48千米边境线,团党委高度重视维稳戍边工作,常抓不懈。
  为适应新时期战备、边境管理的需要,六十三团武装部实行民兵整编工作,全团民兵编为一个营,其中有护边分队一个、应急分队一个、工兵连一个、普通民兵连一个,肩负团场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在民兵建设中,结合形势和任务抓好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边防民兵的性质、任务和光荣传统;牢固树立国防观念,自觉献身国防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自觉实践爱国主义;新疆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边境稳定;认清新疆安全形势,增强戍边维稳的政治责任感;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勇于献身,提高民兵整体素质。有重点地组织民兵军事训练,集中到边防连驻训,提高民兵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民兵在团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2000年初,对基干民兵进行了集中10天的全封闭式训练,在机关干部、基层干部民兵中进行了实弹射击训练。2001年1月23~28日,利用节假日民兵战备执勤有利时机进行6次集中点检,到位率达到95%。春节前夕,接到上级军事部门指示,要求六十三团抽调部分民兵到边防连参加支援边防连队战备执勤,并在边防部队的指导下完成军事训练任务。团党委高度重视,实行基层党支部、保卫科、派出所、人武部四级政审制度,精选出40名政治可靠、思想端正、素质较高的民兵准时到达边防部队五连和六连驻训,执行战备执勤和完成自身军事训练任务。在部队驻训的18天里,民兵严格坚持部队一日生活制度,刻苦训练,努力学习,接受部队熏陶和锤炼,增强了国防意识和守边意识,明确了军民联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增强了战备观念和敌情观念。驻训期间,民兵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丝不苟地严格按要求参加训练。他们冒着-2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深达40~50厘米的雪地中摸、爬、滚、跑,有的胳膊摔破了皮,有的腰扭伤了,他们没有一个停下来休息,每次演练完一个动作,只稍作休息就马上进行下一个训练科目。在低温下操练,大部分民兵不同程度地生了病,仍坚持训练。他们刻苦训练,认真执勤,站岗巡逻,受到了部队看望驻训民兵各级首长的高度评价。六十三团被农四师人武部授予“民兵驻训先进单位”称号。政委吴国光、团长张新贤以及其他团领导多次到部队看望和鼓励民兵。大年三十这一天,团领导亲自到驻训民兵家慰问,解决他们的家庭困难,确保驻训民兵圆满完成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期间,全团出动基干民兵300人次、普通民兵150人次,集训巡逻10天,发挥了民兵在维护边境安全、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作用。加强边境管理,充分发挥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维稳戍边作用,是六十三团民兵管理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团党委不断健全充实边防领导小组,制定《边境军、警、兵、民协同作战平暴治乱预案》,严防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内潜外逃,维护了边境安定。长期以来,团场民兵同边防部队、边防派出所官兵共同巡逻守卫着48千米的边境线,为边境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0年4月27日夜晚,农九连125号地边境失火,团民兵接到命令后,15分钟内集结民兵100余人奔赴现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烈火展开搏斗,当驻地部队赶到时,他们已将大火压下去。在扑救大火中不少民兵的衣服烧烂了,皮肉烧伤了,却没有一个叫一声苦和累,更没有人提出要任何报酬。2000年10月2日,得到信息,哈方有两人偷越边境线进入六十三团境内,应急民兵连在不到5分钟内集结应急分队一排民兵36人(100%到位)火速赶往现场进行设伏布控,尖刀班由武装部部长余学虎亲自带队负责指挥,将越境分子围困在苇湖中长达9个小时,并配合武警部队一举抓获,受到伊犁州和部队的高度赞扬。
  六十三团民兵无论是平暴治乱,还是抢险救灾;无论是帮贫济困,还是巡逻护哨执勤,总是首当其冲,牢记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使命,为维稳戍边和团场两个文明建设默默地作出贡献。有效防止了因放牧、狩猎和生产活动引发的边境涉外事件,保障了48千米边境线的平安。1995~2000年被霍城县边防管理委员会授予“边防管理先进单位”和“边境情报信息先进单位”称号。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六十三团党委对兵地团结工作不再停留在节日慰问,架桥修路办一两件实事上,而是向深层次推进,突出兵地融合,经济共同发展。
  结合常年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对全团干部职工深入进行“两个离不开”的思想教育,要求团场汉族干部职工在加强团场内部民族团结的同时,尤其要处理好与团场周边乡镇关系,关心他们的建设与发展,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准侵害少数民族的利益,加强兵地融合关系,实现经济共同发展。
  解决好兵地团结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六十三团与霍城县胜利牧场的地界确权存在问题,虽经伊犁州、地方政府和农四师的六次协调确权,仍未彻底解决,因争议一直被搁置。2002年4月,伊犁州领导和农四师领导再次出面协调,双方本着尊重历史、服从现实、互利互让的原则,就土地确权问题达成协议,协议从六个方面确权,解决了六十三团和周边兄弟团场与霍城县的地界归属问题,促进了兵地团结和睦邻友好,有益于共同繁荣经济,建设边疆。
  六十三团党委积极做好兵地融合经济发展工作,实现双赢。先后多次与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兰干乡等周边乡镇签订《兵地共建友好协议书》,增进了解,促进交流。互派干部挂职锻炼,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002年10月到2003年10月,按照农四师党委组织部的要求,派团纪委办主任王卫兵到三道河镇挂职锻炼一年,增进了解,接受锻炼。2003年,六十三团通过霍城县委组织部与萨尔布拉克镇达成协议,六十三团派正科级干部谢光辉到萨镇挂副镇长职,萨镇派干部到六十三团挂生产科副科长职,相互学习生产技术,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团场职工羊群请该镇牧民代牧,既缓解了团场草场不足影响牧业发展的矛盾,又使该镇牧民增加了收入,实现共赢。应周边乡镇要求,派技术干部前去指导农民种植棉花,传授棉花生产新技术,提高棉花单产、总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棉花生产。2005年,团党委派五连副连长孙爱平到兰干乡挂职,指导棉花生产。他对当地少数民族精心指导,耐心传授团场棉花生产管理新技术,收到明显效果。当年他所指导的棉田棉花公顷单产子棉6750千克,创当地棉花种植历史新纪录,得到了农民的爱戴和好评。霍城县政府授予孙爱平“科技特派员”称号,成为兵地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进入新世纪,六十三团棉花生产快速发展,团注重从地方乡镇引进劳力,解决团场拾花劳力短缺矛盾,同时农民又可增加收入。2005年,秋收拾花季节,霍城县、昭苏县8000余名劳动力成为六十三团拾花会战的主力军,在他们的艰苦努力下,棉花按时顺利收回、拾花费及时全额兑现,各族拾花群众高兴而归。现在,每当春耕、春播、夏季田管劳力紧缺时节,每天一早,周边地方大批劳力涌入团部东边大桥边和幸福大道十字路口,形成劳务市场,为缺少劳力职工提供用人方便,有力支援团场农业生产。还有不少民族劳力被团养殖大户雇用,长期从事放牧工作。
  深入开展创”三模“活动,1996年,六十三团被霍城县委表彰为“三模工作模范单位”;二连、十五连被评为“三模工作先进单位”,二连连长胡友善、十五连政指杨生福被授予为“三模工作先进个人”。
  社会保险关系国运,惠及子孙,它对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平等竞争,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为人民提供了一种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团党委非常重视社保工作,按照上级规定和要求,坚持为职工办理各类社会保障。1992年6月,团开展养老、失业保险。1995年11月,团场离退休养老金进入全师统筹,正常运转。1998年,又开展了工伤、生育保险,团社会保险制度从此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0年,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本地居住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由银行代为发放,异地居住者由社保中心负责,通过邮局、银行汇寄。同时,加大了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加了个体投保范围,扩大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2001年团医疗保险正式启动,完善了“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五”期间,社会保障“两个确保”(确保国有企业职工基本生活,做好再就业工作;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安排好离退休人员生活)、“三条保障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稳步推进。2001~2005年,上缴师养老统筹、医疗保险、工伤、生育、失业五大保险金5225万元,为师计划的100%。自1995年以来,离退休人员工资实现按月足额发放,离休人员医药费实行实报实销。工交建商“4050”人员得到安排,新增职工1529人。
  2000年10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团场开展。2002年低保户94户197人,发放低保金107653.5元;2005年低保户381户457人,发放低保金415578元。同时,对老干部、老职工遗孀,贫困家庭进行了长期和临时困难补助,每年春节前夕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暖万人心”的送温暖活动,对特困、贫困职工进行慰问,送去面粉、清油和现金,社会弱势群体得到了社会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1960~2005年,六十三团在塔克尔穆库尔这片亘古荒漠里走过了46年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的艰难战斗历程。46年,军垦第一代——各方有志青年团结拼搏,与天斗,与地斗,植树造林,治理风沙,兴修水利,广辟水源,开荒造田,用辛勤和汗水建设美好家园的极不平凡的46年。他们在这里奉献了青春,仍在奉献着子孙。不少人已长眠在这片大地上,未见到退休幸福的今天。正是有了第一代、第二代沙林人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才有美满幸福的今天。
  现在,团部小城镇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大道畅通,楼群住宅标准规范,教育卫生事业兴旺发展,多处文化阵地临街而建,活动常年丰富多彩,十分活跃。昔日,偏僻的边境农场,交通十分不便,如今霍都公路沿团场南北狭长走势,穿场而过,一架大桥贯穿伊犁河南北,团场连队普遍受益。榆三公路建成,缩短了到绥定、伊宁市的里程,团内外交通变得十分便捷。柏油路、水泥路通到各个连队和绝大多数住户门前,结束了下雨“水泥路”,天晴“扬灰路”的历史。连队居民砖混结构住房成片建起,与建场初期地窝子有着天壤之别。职工生活普遍明显改善,大米、白面已不罕见,玉米面、小米等杂粮成为人们青睐的食品。彩电、冰箱、摩托车已进入家家户户,小轿车成为人们外出的便捷交通工具。昔日荒凉满目的戈壁沙滩,如今已建成碧波荡漾的座座水库,阡陌纵横的万顷良田,团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农四师倒数第一、第二的亏损大户,跃居今日四师经济发展的前列。2005年,团场生产总值完成855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与2000年比增长80.9%,年递增12.6%。生产总值完成“十五”规划目标6943万元的123%。人均收入7066元,年递增17.6%。职均收入达到12860元,年递增21.6%。居民银行存款达到1.1亿元,5年时间增长124%,年递增17.6%。团场利润达到368万元,年递增9.1%。圆满完成了“十五”期间各项经济发展计划指标。
  昨天,沙林人立志边陲,在大漠里屯垦开荒,戍边创业,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奇迹。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六十三团党委带领广大职工,利用团场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团场经济稳步发展,职工收入不断增加,令人鼓舞,令人向往。明天,六十三团一定会进一步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发挥团场资源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多元化支柱产业,实现团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让屯垦戍边新型团场之花在沙林深处永远盛开。

知识出处

六十三团简史

《六十三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六十三团简史》上始1960年1月,下至2005年12月,历时46载。46年,六十三团几代人在塔克尔穆库尔这片大漠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植树造林,建起了道道屏障,防风固沙效果显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修建了座座水库,建起了伊犁河扬水站,开挖了条条渠道,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有效开发和利用好了匮乏的水资源,解决了农林用水短缺的矛盾。真实地记述了六十三团46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经验与教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