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备战护边 三线建设与兵地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六十三团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18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备战护边 三线建设与兵地关系
分类号: C55;F426;S219
页数: 5
页码: 72-76
摘要: 1969年,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随时准备发动突然袭击。继在东北侵犯我珍宝岛遭到我方严厉反击之后,6月,又入侵新疆裕民县巴布鲁克山区,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女职工孙龙珍为保卫祖国领土英勇牺牲,六十三团边境形势十分严峻。党委号召并组织干部职工、子校学生积极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团部在东边沙包,连队在住地外挖地道、筑战壕、修掩体,进行备战,准备打仗。
关键词: 三线建设 民兵连 革委会 边防站 霍城县

内容

1969年,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随时准备发动突然袭击。继在东北侵犯我珍宝岛遭到我方严厉反击之后,6月,又入侵新疆裕民县巴布鲁克山区,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女职工孙龙珍为保卫祖国领土英勇牺牲,六十三团边境形势十分严峻。党委号召并组织干部职工、子校学生积极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伟大号召,团部在东边沙包,连队在住地外挖地道、筑战壕、修掩体,进行备战,准备打仗。
  1969年4月,按农四师统一安排团撤销武装股,成立作训组。1968年9月,按照毛主席关于民兵工作“小县一个营,中县两个营,大县一个团”的指示,场组建成立民兵营,下辖2301连、2304连、三道河值班民兵连和二连4个民兵连,加强民兵训练,认真备战。
  民兵训练大多集中在冬季和农闲时间,训练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力求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军事训练每年不少于20~30天,每天8小时,其目的是要达到收得拢、拉得出、用得上、过得硬。在训练中,队列、射击、投弹、战术等综合成绩均达到良好和优秀。平均投弹远程达到41米,在爆破中,捆绑炸药速度达到24.4秒的成绩。
  1968~1972年进行了防空、防化、防原子弹的三防训练和挖战壕、挖地道和构筑掩体的土工作战训练。还进行了野营拉练、紧急集合等训练,练走、练打、练野炊、练通讯联络、练协同作战本领。
  1970年3月26日,民兵营组织3个民兵连队进行拉练。二连、四连分别从凌晨4时、5时10分出发,营部和一连6时10分出发,到19点30分拉练结束,共用9个半小时,往返行程64千米。途中进行了防空演习、通过敌人封锁线、抢占有利地形、义务劳动等,参加人数246人,其中女民兵15人。拉练前,各单位接到营部命令后,只用2~10分钟便集合了部队,支部召开了紧急支委会、碰头会、党小组会,进行了简短政治动员,排、班、个人纷纷向连、营表示决心,共收到班、排决心书13份,个人决心书109份。此次拉练使民兵得到了锻炼,收到了良好效果。
  同时,坚持在全团干部职工中,特别在边防一线职工和团子校学生中进行反逃窜、反派遣教育,使其常备不懈,保持高度警惕,紧密配合边防站,守卫好边防,效果突出。
  1971年11月底的一个夜晚,约凌晨1时左右,六十三团九连警卫齐运先值班巡逻。当他行至离马号不远的地方,忽然听到有人喊叫,并判断出是少数民族人的口音,他感到蹊跷,急忙返回连队喊起下半夜值班警卫蒋连超,讲明情况。蒋连超听了,立即同齐运先赶到东沙包搜查。
  第一次搜索,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他俩没有灰心,仔细寻找四周的蛛丝马迹。就在这时,离他俩约百米处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他俩便小心翼翼地向火堆靠近。当他俩走到离火堆三四米的地方,点火的人惊慌失措,拿起木棍准备顽抗。齐运先、蒋连超怒不可遏,两支枪同时对准了点火的人。点火的人一看情况不妙,只好放下木棍,束手就擒。这时火越烧越旺,他俩透过火光,看清了那人面目,将其抓获后,立即押送连部。
  天亮后,连队派了一台拖拉机,让齐运先等2人押送那人去团保卫科。经保卫科审问,那人供认自己是个特务,曾两次越境送情报,这是第三次,没有成功。
  第二天,九连职工丁圣龙下地劳动,路过抓特务的地方,看到一个小土堆有些异常。他走到土堆前扒开一看,原来是个塑料袋子,里面装有报纸和其他资料,竟是我方重要机密。
  为了表彰齐运先、蒋连超、丁圣龙保卫边防的先进事迹,兵团农四师司令部、政治处于1972年12月6日作出决定,给他们各记二等功1次,并给每人奖励毛主席著作1套、皮大衣1件、收音机1台。
  1976年3月15日(星期六)下午,六十三团子校初一年级学生安军、申尽平、周玉明放学回家,相约去玩。他们三人共骑1头黄牛,路过跃进一号水库,走入一片沙漠。这时太阳已经落山,三人忽然发现离边界不远的沙丘上站着一个穿黑衣服的人。黑衣人看到骑牛的人走过去,立即慌慌张张向西跑。安军三人见黑衣人形迹可疑,立即策牛追赶过去,拦住盘问。黑衣人一看是几个小孩子,以为年幼可欺,不开口答话,摆出一副要打人的架势。岂料这三个孩子并不畏缩,每人执一束红柳准备应战。黑衣人一见来硬的不行,便和颜悦色地说:“我找丢失的牛,又累又渴,想找水渴。”安军等让他到家里去喝水,黑衣人不去,说找牛要紧。
  这时天已黑了,苏联边界发出几枚信号弹,黑衣人急了,欲动手打跑他们,向西逃走,反被安军等人赶入边防站。经边防站审问,黑衣人原来是与苏联间谍有联系的逃犯。
  事后,安军、申尽平、周玉明出席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伊犁召开的公安会议,并受到通报表彰。安军、申尽平各记二等功1次,周玉明记三等功1次。
  1969年9月,六十三团决定在霍城县红旗公社(现萨尔布拉克镇)建设三线。霍城县革委会先后4次发函,将红旗公社六大队队部、一、二小队和三大队划给六十三团旱田266.67公顷、水田233.33公顷,作为六十三团三线生活基地。将六大队至尔马配种站地段和闷地尔拉与蜜蜂沟划归六十三团三线建设基地。10月,六十三团以红旗公社六大队、一、二小队全部土地和房屋建设三线,决定进驻一个连队,番号为十六连。
  1970年元旦前夕,六十三团进入一级战备。1日凌晨3时,经请示农四师领导批准,将边境前沿连队老、弱、残和子女多的家属计1500余人,于5时许向三线转移,撤至绥定、红旗公社等地,绥定多家单位腾出公有房屋供其居住。这次后撤,出现多日混乱。有的缺乏精神准备,表现惊惶失措;有的没有准备充足的食品和御寒衣物,以至挨饿受冻;有的不属于后撤对象,自己坐车去了三线;有的到了三线见条件艰苦又私自返回团场。后多数人返回团场,少数人留在三线。为此,团党委受到师党委的批评,作出了书面检查。
  人员进驻三线后,团卫生队在三线设立卫生室,配备医生、护士各1名,为三线职工和当地百姓服务。
  在三线建设中,六十三团得到了霍城县革委会和红旗公社社队的大力支持,1969年9月霍城县革委会发函,在红旗公社六大队等地划拨土地,作为六十三团三线建设基地、生产生活用地。1970年1月后撤至绥定,多家单位腾出公有房屋,供该团后撤人员食宿之用。修建跃进一库,胜利牧场为其提供土地,并划归六十三团行政区域。六十三团每年春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节日专程慰问友邻地方单位。1969年10月,派出100余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参加“三支”、“两军”工作,在霍城县原十月公社、猛进公社等有关社队支援开展斗、批、改运动,长达2年之久,涌现出五好宣传队员13名,四好宣传组2个,跃进一库建成后,每年无偿供应草场水10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六十三团简史

《六十三团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六十三团简史》上始1960年1月,下至2005年12月,历时46载。46年,六十三团几代人在塔克尔穆库尔这片大漠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植树造林,建起了道道屏障,防风固沙效果显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修建了座座水库,建起了伊犁河扬水站,开挖了条条渠道,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有效开发和利用好了匮乏的水资源,解决了农林用水短缺的矛盾。真实地记述了六十三团46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经验与教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