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086
颗粒名称: 张家达
分类号: D262;D630;F426
页数: 7
页码: 174-180
摘要: 张家达在依奇克里克建设上功不可没。在塔里木矿务局撤销后,张家达担任了勘探处的党委书记兼处长。在油田创业的艰苦岁月里,张家达首先振奋队伍奋斗的信心,动员大部分机关干部誓师上油田开农场。张家达出生于河北省太行山脚下的革命老区阜平县,家里是雇农。17岁参加八路军,在部队里年轻好学,部队的培养使他很快当上了出纳员、会计,善于动脑筋琢磨问题。
关键词: 阿不都 突击队 领导干部 克里克 生活区

内容

张家达在依奇克里克建设上功不可没。在塔里木矿务局撤销后,张家达担任了勘探处的党委书记兼处长。在油田创业的艰苦岁月里,张家达首先振奋队伍奋斗的信心,动员大部分机关干部誓师上油田开农场。张家达出生于河北省太行山脚下的革命老区阜平县,家里是雇农。17岁参加八路军,在部队里年轻好学,部队的培养使他很快当上了出纳员、会计,善于动脑筋琢磨问题。1949年在王震司令员率领的解放军第一兵团进军新疆,新疆和平解放后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他作为部队的“知识分子”调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1956年在喀什担任125航测大队大队长,1958年担任塔里木勘探大队大队长。这次担任远离领导机关千里之外的独立作战单位的一把手,确实压力沉重。在这无人区的荒山野岭要做前人不曾想象的事业,必须具备大无畏的创业精神。张家达沉着应对,首先他要在海拔2000米的山地自力更生开辟农场,改善矿区的生活条件。他带领相关技术人员测量土地评估土质,计算引水坡高。他要开辟的土地紧靠油田。土质为河滩冲积土。夹着沙砾,分布也很不均匀。但是在山中想找一块百亩大的土地已很困难。别无选择,只是沟底的流水低于这块地约5米,欲将流水引入开垦的土地,只有采用机械扬水。但机械扬水需铺设管道,安装动力和水泵,在当时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为了给勘探队伍改善生活条件,他日夜奔忙,经常彻夜不眠。最后下决心学习吐鲁番的经验,开挖坎儿井引水。工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组建300人的基建队,由薛应选领导,在主河道深挖5米修筑地下拦水墙,将水源引入水渠。第二部分,机关干部在团委书记张占举带领下组成突击队,突击队有工程师、技术员、会计、经济师、干事、办事员、科长……女性差不多占1/5。经过一冬天的奋斗,全部靠人力,没有任何机械的帮助,终于开挖了一公里多的坎儿井,工程完成,最深的井超过5米。水终于引流到坡地。1961年农场开始耕作,种了白菜、萝卜、土豆。由于生土开荒,山水温度低,高山气温等不利条件,头一年意外的收获了不少土豆。当职工们吃到第一次油田开荒收获的土豆时,大家敬佩张家达的决心和机关突击队的辛勤,心里高兴都笑在了脸上。张家达是个特别有韧性特质的人,久经战争阅历使他遇事沉稳,不张扬不争论,认定的事一做到底。就在把山水引进农场的同时,又继续沿着山脚开挖水渠,向油田下方2公里的职工生活区引水。修筑两公里水渠现在的条件根本够不上算一个工程,但在那时却如同想入非非的幻想。山体地形十分复杂,在这两公里中山体弯弯曲曲、沟叉多,地表尽是风化土,没有岩石,没有水泥,完全用人工修筑只能是一个低质量极不可靠的工程。为了尽可能提高质量,就要破掉浮土,开挖山体,还要防止每年夏季暴雨冲刷和山体滑坡掩埋渠道,在设计上很费心思。不论大家如何争论,做起来只有一条路,必须成功。
  1959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山里的太阳早早落了下去,我和陈志斌副处长乘一辆小吉普车向水渠上游巡查水渠工程情况。当我们正沿着水渠下行时,忽然看到一个人气喘嘘嘘仓惶向我们跑来,待到跟前,他喊着说水渠炸死人了,我们立即随他跑到出事地点。在刚挖的水渠上,因为工地人员都已下班,留下爆破人员把已经打好的炮眼填好炸药爆破,以便第二天一早开挖。操作中有一炮眼未爆,爆破员邹恩普正在操作检查中,面部正对着炮眼时发生误炸,造成极其悲惨的后果。当我跑到爆炸点,眼前只见邹恩普仰面朝天,血肉模糊,深长的呼吸把血喷出半米高。我们当即奋力把他抬到吉普车上送到生活区。伤者很快停止了呼吸。邹恩普是一个转业不久的战士。来到工地不足一月,却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油田。这一事件给我们敲了警钟,在工地上加强了安全防护,确立安全程序,同时加快油田医院的建设工程。
  张家达为了水渠工程的顺利进行,几乎每天都亲自巡查。他憧憬水渠成为美化矿区的生命线,他要求工程人员画了一张3米高的巨幅矿区规划设想图,图中俨然呈现出一片美好的绿洲景色。这张图挂在我的办公室,很多人专门为了欣赏这张图跑到我的办公室赞赏议论。
  在修建水渠工作的同时,张家达还采取措施筹建了职工营养食堂,专门配备管理人员和挑选厨师,把各单位由于营养不良患浮肿病的职工安排到营养食堂就餐。由于采取的措施得当,虽说国家的物质供应条件没有改变,职工队伍的浮肿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依奇克里克一号井喷油以后,由于队伍上得猛,凡是到油田去的人一律住在帐篷里。按照石油部规定在油田开发阶段,没有搞清楚油田规模之前,不建设永久性设施,因此开挖了大量地窖。俱乐部、仓库都是向地下挖1~1.5米深,在地面1米以上架房顶。在职工宿舍、食堂采用铁管屋架,四壁及屋顶用芦苇把扎捆,外涂草泥。选择山沟中有土的地方打土坯。然后在生活区用土坯砌墙。用苇把子卷顶,试建了部分土坯房,由于苇把子房顶不能耐久,而且易引发火灾停建。1965年开始建木椽草泥的房顶。职工陆续住进了土坯房。
  为了节约开支,张家达要求有家属的职工和双职工采用自建公助的办法挖地窖,公家派车到山里的云彬林收集枯死的木料搭建草泥地窖顶。他自己也住在地窖里,1962年石油部工作组的同志在矿区看到这种职工住房形式倍加赞许。
  张家达爱花,在他的办公室常年摆着两盆花,他最喜欢海棠花,粉红色的花朵一串串的开放,无论春夏秋冬持续生长,他让我利用各种容器代花盆,栽一盆活一盆。每当看到谁家窗前海棠花开就笑逐颜开。1961年开始,每逢五一节过后,即组织全体职工义务植树。在依奇克里克植树必须首先开挖树坑,把砂砾石运走,再填满新土,植树后定期浇水,几年过去,矿区道路两侧已是绿树成荫。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张家达即筹备力量在矿区建礼堂。他想,在这荒山野岭,常年职工的唯一娱乐就是在露天看电影。冬天冒着大雪,春天顶着大风,实在心里过不去。经过详尽的筹划之后,即委托库车县建筑公司在矿区广场施工建礼堂。礼堂的结构是砖柱,1米高的砖基础,在此以上为土坯墙。礼堂规模可容纳一千人。这是生活区内当时的大工程,职工们眼看着礼堂一天天长高盖成,无不欢喜称赞。有了礼堂,看电影,集会都可以在室内举行了。翻过新年,管理局党委来了通知,依奇克里克超计划建了礼堂,属严重违规项目,指令张家达做检查认识错误。张家达在党委会上做了正式的书面检查并报局党委请求处分。
  张家达有高度的事业心,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做事严谨,学习认真。1960年油田通向外部的公路建成后,由山顶下到沟底,公路坡度较大,我和他乘车下山,远处的路旁立着一个警示牌:“陡坡山路注意安全”。他不认识“陡”字,就问我:这里为什么是个“徒”坡?我告诉他“陡”音“斗”是竖起耳朵走路。他笑了笑说:那有三个人跟着走就是徒弟了。之后不久,他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对大家说,要认真识字,陡字不能念成“徒”字。“中国的文字深奥得很,同志们要认真学习呀。”
  张家达十分重视各民族的团结,经常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定地执行好民族政策。各种会议他都安排好翻译,而且经常检查翻译水平。他平时喜欢和少数民族同志聊天,不时的学习几个维语单词。有时他还用维语单词考汉族同志。阿不都热依木·加拉丁副处长是由浅钻队的队长一步一步提升上来的维吾尔族领导干部,张家达支持和放手他的工作,经常在讨论工作中教方法。阿不都热依木·加拉丁也很尊敬他。在维护民族团结上阿不都热依木·加拉丁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如每年过古尔邦节,他都事先做好准备,排出看望人员名单,按照民俗他领着汉族领导干部不漏掉一个应该看望的人。有一次我们两人去噶依提工程师家,刚走到门口,噶依提就兴奋地把我俩让到里面坐下,端出馓子、干果,放到我们面前。然后他挑了一个羊腿下锅,转过身来对我们说,不吃羊肉今天不能走。我们无论怎样推辞他都不答应,就这样他兴奋地不停地说着话,一直让我们在他家待了三个多小时,才热情地把我们送出门。而当汉族节日时,阿不都热依木·加拉丁也同样伴随汉族领导干部走访一个个家庭。他还提醒其他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和他一样,特别注意尊重相互的礼节和民俗。依奇克里克自油田勘探到开发,多少民族长期的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在一个大集体里友爱团结从未发生过重大的出格行为。
  矿区与外界社会的友好相处,也是张家达非常重视的工作。他常说,我们开发油田是为社会作贡献,我们离不开社会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每过一段时间,他主动找阿克苏地委书记汇报油田动态。每年春节邀请库车县领导到油田参观指导。当地政府也为油田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促进了油田的发展。
  张家达是依奇克里克矿区的奠基人,对油田的成长他功不可没。其实那时他也不过是个40岁的人,由于整个队伍年轻,绝大部分职工是20多岁的年轻人,大家尊他为长者了。“文化大革命”中,他受了冲击。但他镇定自若,军事管制以后,军代表视他为革命前辈,对他也很尊重。“文革”后期,他调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离开了他多年奋斗的塔里木盆地。

知识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塔里木石油史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2014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辑录了新疆石油工业有关的史料,内容包含石油会战一线的采访散记,油田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记述了勘探、开发、炼油、生产和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