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腰斩的“连续剧”——塔里木石油采访散记之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2036
颗粒名称: 遭腰斩的“连续剧”——塔里木石油采访散记之七
分类号: F426;I267;G634
页数: 6
页码: 32-37
摘要: 为塔克拉玛干人塑像之后,我兴致未尽。我还想为波澜壮阔的塔里木会战画一幅长卷,过一次大“瘾”。
关键词: 连续剧 总公司 编者按 指挥部 塔里木

内容

为塔克拉玛干人塑像之后,我兴致未尽。我还想为波澜壮阔的塔里木会战画一幅长卷,过一次大“瘾”。
  几年前的一天,我来到《经参》的老总办公室。三位老总挤在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小屋里,空间小得令人憋闷。当时,我只好坐在一张茶几上,与副总编栗金孚聊起了塔里木会战。我们从塔里木石油勘探史说到会战前景,从会战成果说到管理体制,从沙漠变化说到会战前景。
  最后,栗金孚定下报道方案:以“来自塔里木的报告”为总题,用消息体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写一组反映塔里木石油会战的连续报道,浓墨重彩,篇幅不限。
  7月的塔里木盆地,“赤日炎炎似火烧”,我和会战指挥部宣传科科长郑守南驱车在大漠上奔波。会战的主战场位于塔里木河北岸的轮南地区,这里聚集着来自大庆、华北、中原、四川、胜利、新疆等六大油田的20多支钻井队和试油队。这些钻井队几乎全是我国石油系统的明星队、本油田的王牌队,来到塔里木,犹如运动员进了赛场,个个都想当冠军;群星荟萃,都想成为塔里木最亮的一颗星。
  于是,这片荒凉的大漠气氛热烈而紧张起来。从前线指挥所到钻井队,我们每到一地采访,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那种令人感动的紧张气氛。在中原钻井公司的7012队,我们与平台经理高绍智谈到深夜1点多钟,搬迁井架的工人才回营房,在大漠上晒了一天,累了一天,工人们还没吃晚饭。没想到高绍智却向副经理下了一道不近人情的命令:明天早上六点半钟起床,七点钟准时开工。满打满算,工人们只能睡四个半小时啊?高绍智解释说:“我们要创造探区井队搬、安井架速度的新纪录,只能这样玩命干了。要不然就会落后,冠军的宝座就会被别的队抢走。”在被称为“川军猛虎队”的60141队,队长易久华为了培养能打快仗、硬仗的作风,强令他的队员每天早上出操。在井场上,一旦发现哪个工人在工作中磨蹭拖拉一点,这位转业军人就会大发雷霆。那时候,四川的易久华和中原的高绍智率领的两个探区最好的队正在打对抗赛,谁都不愿意输给对方。面对这样的工人,我不能不感动;听着这样的故事,我的写作欲强烈涌动。
  喷油的消息,不断传来,令人欣喜不已。完钻不久的轮10井喷油了。大庆试油队的小伙子们兴奋得几乎彻夜未眠。他们围在油池旁唱歌、跳舞、合影留念。平台经理徐进告诉我们,轮10井日喷原油300多方。我在大庆干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这样高产的油井,塔里木有希望,中国的石油工业有希望啊!
  在轮南前线指挥所,总调度长满脸喜色,他告诉我们,会战形势发展很快,会战打响不到一年,一个年产百万吨原油的油田,就要在塔里木河北岸的轮南荒漠崛起啦!
  回到会战基地库尔勒,在一个简陋的招待所里,我忍着蚊虫叮咬的痛苦,在昏暗的烛光里拟定报道计划和写作提纲。南疆的盛夏,像个大火炉,风扇吹来的风也烫人,但为了写好塔里木会战,为了通过这组报道向全国读者报告塔里木的喜讯,传出石油工人的神韵,我几乎每晚都熬到三四点钟。比起那些在酷热的大漠上艰苦奋战的石油工人,我吃的这点苦实在不值一提。
  在乌鲁木齐,还在我那间只有6平米多的斗室里,我忍着酷暑的折磨,夜以继日地写作这组“来自塔里木的报告”,一个星期后,9篇共计一万多字的稿子全部写完了。大汗淋漓的我,悠悠然点燃了一支烟。
  稿子传到报社几天后,总编室王永增来电说,写的挺好,《经参》将隆重推出。这组稿子来自会战前线,选题、内容、写作都不错,编辑部准备作为一等好稿向总社推荐。我激动得连声道谢。
  1990年9月13日,《经参》在头版头条刊出了这组报道的第一篇:《塔里木发现新油田》,并加了长长的编者按。编者按最后说:“本报记者申尊敬从会战前线发回一组报道,向读者介绍塔里木石油开发热火朝天的战况,相信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第二天,《经参》在头版又刊登了《塔里木地质之谜揭开》,上海的《报刊文摘》很快予以转载。
  这是一个多么喜人的开头啊!可是,我万万没想到,9月15日,一盆冷冰冰的水,从北京向我兜头浇了过来。王永增打来电话,说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4日晚通知报社,这组报道不能再发,原因不详。报社的稿子已经安排好了版,只得撤掉,同时,总社国内部拟于14日晚上播发的通稿《塔里木石油会战成果巨大》也因此被撤了下来。
  当天,我即从新疆给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办公厅主任吴宗英打电话询问此事。他说最近海湾局势紧张,原因就是石油,这组报道发表后对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竞争不利等等。我告诉他,这组稿子曾送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审查过,他依然不肯放行。我说,那好,让报社把没发表的七篇送到总公司请你审查。拜托你尽快放行,电话里他满口答应。
  几天后,我再挂电话给吴主任,想听个喜讯。谁知他还是那套理由,不让发表,而且还不返稿。我将近一个月的路白跑了,苦白受了,眼睁睁看着这部“连续剧”被腰斩,剧中的主人何时再能同读者见面呢?一等好稿的希望成了泡影。我满怀痛惜的心情咀嚼着这颗难咽的苦果。
  时隔不久,《人民日报》在头版报眼刊登了总社播发的关于塔里木会战成果的消息。这时,《半月谈》总编闵凡路经编辑孙伶向我约稿,要我写一篇《会战塔里木》,将作为重点稿推出。我强压悲愤,于10月再赴塔里木,我一面按《半月谈》的要求采访,一面为我的“连续剧”搜集新素材。
  1990年底,我飞往北京,除夕这天,我和总社国内部副主编吴会劲到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拿出了经过补充修改后的这组报道的后7篇,请他审稿。他只同意发4篇,反映会战成果的一篇仍不让发,反映石油职工生活的两篇也不让发,说是把石油工人写成了“贵族”。
  我本想与之再“理论”一番,转念一想,此行总算有成果,我的“连续剧”虽然不太完整,但总是可以“演”下去了。我也有个“小九九”,作为分社记者,我还要长期跑塔里木,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是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的上级,得罪不起。
  但是,作为塔里木的组稿,没有一篇反映会战成果的报道,总是一个大缺陷。于是,我参照总社播发的那篇会战成果稿,还是写了一篇反映会战成果的消息。为了防止有人再截稿,我向《经参》总编室建议,把这篇作为最后一篇发,总编室欣然同意。
  1991年2月3日,《经济参考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又开始发表我的《来自塔里木的报告》。在发表《塔克拉玛干沙漠已非‘死亡之海’》时,报社又加了一段“编者按”。按曰:“去年盛夏,本报记者申尊敬深入塔里木盆地,追寻塔里木盆地石油开发的进程,采写了一组报道。本报一版曾于9月13日、14日刊登两篇‘来自塔里木的报告——塔里木发现新油田、塔里木地质之谜揭开’。但由于技术原因,这组报道中断了。最近记者从新疆赶来北京带来了这组报道的后五篇,现在陆续发表,希望读者能够喜欢这组跨越年度的报告。”
  一家报社为一组报道发两次“编者按”,一组篇数不多的报道的发表时间相隔4个多月,而且记者为此奔波万里路,这在我国的新闻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事吧。我对老婆说,咱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一绝啊!
  正在总社出席国内分社社长会议的分社副社长宋政厚从北京打来电话说,《经济参考报》对这组报道非常重视,用得格外突出,总社反映很好,你就等着拿二等好稿吧!
  读者果然像报社期望的那样“喜欢这组跨越年度的报告”。北京祥云国货精品店给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这些日子,《经济参考报》和塔里木成了我们全体职工的热门话题,读了这组报道,我们被石油职工在戈壁大漠里艰苦拼搏、为国找油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了,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几个月后,这组报道被《经参》评为二等好稿。我又笑了。然而,这笑来得多么不容易,这笑是何等沉重!这是令人痛苦的笑,但愿今后我笑得不再这么苦!
  编后:一口气读完这篇《遭“腰斩”的连续剧》后,感到可喜,可悲,可敬,可贺!可喜的是,我们中国出了这么多感人的英雄的石油钻井工人,还有这位在“大火炉”里纵横奔波感人的记者。从“散记”中,仿佛看到英雄的钻井工人们,看到他们是“连续剧”中主人公时欢腾雀跃的场面,看到他们为了给祖国献石油顶着炎炎的烈日在大火炉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可悲的是,这样一部感人的“连续剧”竟遭腰斩,打入“天牢”。可敬的是作者的敬业精神,他凭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一片丹心,借机另辟蹊径,再闯火海,重新补上遭腰斩的部分,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连续剧”冲破恶浪、绕过险滩,得以全部续演了。这是可贺的。最后,作者笑了。虽然这笑里带有苦味,但是没有尝过苦,怎么能体会到甜。梅花香自苦寒来,苦笑比甜蜜的一笑更甜。

知识出处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

出版者: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塔里木石油史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2014

《新疆石油工业史料选辑》(塔里木卷)第五辑,辑录了新疆石油工业有关的史料,内容包含石油会战一线的采访散记,油田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记述了勘探、开发、炼油、生产和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