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乌鲁木齐风物录》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790
颗粒名称: 曲子戏
分类号: F426;D262;D261
页数: 1
页码: 89-89
摘要: 新疆曲子戏又称“小曲子”、“迪化曲子”、“乌鲁木齐曲子”、“新疆曲子”等。是清代中期由陕西的眉户剧,甘肃的鼓子戏,青海的平弦调,河南曲子剧,宁夏的花儿歌,东北的二人传,四川的下川剧,湖南的花鼓戏,敦煌的佛腔,昆剧的高调等剧种乐歌交汇融合,形成的特有的乌鲁木齐地方戏剧。
关键词: 清代中期 组织形式 维吾尔族 乌鲁木齐 民国年间

内容

新疆曲子戏又称“小曲子”、“迪化曲子”、“乌鲁木齐曲子”、“新疆曲子”等。是清代中期由陕西的眉户剧,甘肃的鼓子戏,青海的平弦调,河南曲子剧,宁夏的花儿歌,东北的二人传,四川的下川剧,湖南的花鼓戏,敦煌的佛腔,昆剧的高调等剧种乐歌交汇融合,形成的特有的乌鲁木齐地方戏剧。
  乌鲁木齐曲子戏的乐器有笛子奏曲,四胡平弦,甩子上调,三弦调音。有演员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三人轮唱,多人接唱或数曲润连圆切,或一曲叫板疏朗。并以唱腔和形体造型相结合,表演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情发于中。表演角色生、旦、丑三个,剧目短小精悍,对比起伏。曲调时缓时急,节奏性强,明快顿挫。乌鲁木齐曲子戏唱曲委婉见奇,曲词通俗易懂,曲风幽默诙谐。不但在乌鲁木齐周围各区县传播极广,而且流传到全疆各地。尤其为汉族、回族群众所喜爱,还造就了不少维吾尔族乌鲁木齐曲子戏世家。清朝末年乌鲁木齐新戏园,一位叫卡帕尔的维吾尔族曲子艺人曾担任过正戏的主角。民国年间著名维吾尔族音乐家克里木的父亲阿不都古力,就是一位能娴熟地演唱乌鲁木齐曲子戏的名角。他表演的《砸烟灯》等剧目,可谓汉维合璧,有板有眼。该剧曲调悠扬悦耳,全剧幽默,引人入胜,曾在全疆广为传唱,十分流行。
  清代中期,乌鲁木齐曲子戏以自乐班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主要是七八个喜欢曲艺的人自乐自娱,自编自唱,自由奔放地唱出乌鲁木齐特色,主要剧目有《落马湖》、《天山月》等。
  清末是乌鲁木齐曲子戏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组织形式为“游班”,即三四人或五六人组成戏班,串村游乡演唱,配合社火庙会、寿诞助兴。主要剧目已经逐渐固定,渐趋走红,如《张良卖布》、《兰桥担水》等折子本。
  民国年间成为乌鲁木齐曲子戏的鼎盛时期,有了最早的曲子剧团,组织形式已是坐班。并且走进梨园剧场,正式登上了乌鲁木齐的戏剧舞台。剧团有名,艺人走红,剧目叫响。著名的剧团有张权剧团、王福剧团等。著名艺人有贺老六、魏桂红、马秀珍等,著名的剧目有《老少换》、《小姑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子艺人安景新成立了七道湾曲子戏剧团,组织曲子名角蔡秀芳、李月娥、魏兆源等演出过《白蛇传》、《穷人恨》、《婚姻大改革》等,受到人民群众欢迎。
  1981年,乌鲁木齐举办了文艺调演,乌鲁木齐曲子戏演出队演出两个剧目《硬脖子县令》、《腹斩子》双双获一等奖。

知识出处

乌鲁木齐风物录

《乌鲁木齐风物录》

出版者: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地:2006

本书主要记录了乌鲁木齐的山川风光、名胜古迹、文化胜地、特色饮食、流行工艺、历史文化、文物集锦、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城市交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