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边塞纪念苏东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流放伊犁》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671
颗粒名称: (二)边塞纪念苏东坡
分类号: I267;G634;I207
页数: 11
页码: 65-75
摘要: 林则徐来到惠远城一个月后,正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生日。
关键词: 苏东坡 林则徐 爱国主义 江苏巡抚 按察使

内容

林则徐来到惠远城一个月后,正遇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生日。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1843年1月19日)这一天,流放在此的邓廷桢在惠远城内的寓所“双砚斋”书房里,招诸同人举行纪念。参加者有伊犁将军布彦泰,参赞大臣庆昌,领队大臣常清、皂兴、花沙布、开明阿、都广和总兵福珠洪阿,还有林则徐和文冲。林则徐在日记中写道:“嶰翁约诸同人至其寓,齐作坡公生日。主客共十一人:将军、参赞、五领队、一总戎、三谪宦。此会殆伊江未有之创举也。”
  林则徐在七古长诗《壬寅腊月十九日,嶰筠先生寓斋作东坡生日,会者十一人,伊江所未曾有也,诗以纪之》中对苏东坡说,中原内地为您作祭,已是不足为奇。看我们在天西遥远的伊犁边塞上为您扬幡招魂,向您膜拜顶礼。是因为您的在天之灵,八百年后依然有着不凡之气。命运在磨蝎宫里受折磨的,哪里只是您一人呢?我们的过去都像春夜的梦境一样消失了,我们美好的愿望都像黄粱梦一样破灭了。商朝纣王的叔父箕子劝谏纣王改恶从善,遭到囚禁。苏东坡流放海南途中对弟弟说:“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①。林则徐说:“要荒天遣作箕子,此语足壮羁臣羁。”坡公的豪言壮语,足以激励我们这些流放在外的臣子。叹息坡公晚年被判以流刑徙边,屡遭迫害打击。从惠州再贬琼州,又发配到当时最为边远荒凉的儋耳(今儋县)。栖身在“桄榔庵”里,贫困交加,九死一生,仍然豪迈地宣称,在戍所过上一辈子也可以。林则徐敬佩坡公旷达乐观,真可为尊师。愿坡公的神灵乘白牛,从故乡峨眉飘然来到冰天雪地的伊犁。坡公当年国家疆域狭窄,哪里比得上大清天朝管辖西北边疆两万里的土地,天山南北众多的民族和部落都归附于大清的统治之下。坡公若是将当年的壮游和今天相比,怕是要遗恨未能达到像伊犁这样极远的边塞。林则徐对苏东坡说,松树为您洗尘,仙鹤向您致意,还有西域的乐舞欢迎您,想来您在空中听到,一定会掀动胡须开怀大笑的。
  林则徐纪念苏东坡的诗,紧密联系了苏东坡的身世,情不自禁地抒发了他对苏东坡的深切怀念和景仰之情,语出肺腑,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流露着无限情感。
  我们从林则徐的全部诗词来看,足见受苏诗影响之深,流放期间的作品尤为明显。文学的影响固然是重要的,但仔细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之间虽然相隔八百年,却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林则徐和苏东坡,青少年时代都不仅受到浓厚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庭父母师长的教诲和所处时代思想潮流的影响,而且也接受了正统的儒家经世济时的政治理想的教育。
  林则徐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一个以教读为主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他在悼念父亲的《先考行状》中这样记述幼年贫困的家庭生活,情景十分感人:“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
  他的父亲林宾日继承祖业当私塾先生,家境清苦。他的母亲陈帙会做绢花,以此补贴家用。林则徐小时每天上学,把母亲姐妹所制绢花送店铺寄卖;晚上放学,又到店铺收钱回家交给母亲。父母对林则徐寄予很大期望并倾注了心血。传说林则徐这一名字,就是因为他诞生的那天,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正鸣锣乘轿从林家门口路过,林宾日感到是个好兆头,给孩子取名则徐,希望儿子的前程像徐嗣曾一样高官显贵,光宗耀祖。①林则徐从小在父亲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下,奋发苦学。
  由于困苦的经历,林宾日夫妇同情下层人民痛苦,不满官僚地主巧取豪夺,贪污中饱。林则徐11岁那年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省库钱粮亏空及督抚贪污大案被揭发,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按察使钱士椿等人被斩,司道府县官员获罪者甚多,成为轰动全国的一大丑闻。在此前后,林宾日经常和妻子怒形于色地谈论,他的朋友林雨化(字希五)性情伉直,因抨击贪官钱士椿,被罗织罪名下狱,发配新疆乌鲁木齐。后获释还乡,依然梗直敢言,锐气不减。林则徐深为感动,22岁写下感情充沛的《〈林希五先生文集〉后序》。父母先辈的言传身教,在他的心灵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林则徐20岁中举之前,在福建的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求学七年。在师长的教导下,他立定志向,有目的地读书,接触到各种经史典籍,兼收并蓄,但主要研读儒家经典,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文化中吸取思想养料,讲求经世致用。
  林则徐和苏轼,政治思想的核心,都是仁政民本、忠君报国。不管政治生涯的得志与失意,他们的信念都从未有所改变,也从未由于处境艰难而忘记为民请命。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出京赴滇,行至裕州(今河南方城县)遇雨,河水暴涨,无法涉渡。正当他张皇无策之时,村民闻讯赶来,涉过没肩的洪水,把林则徐护送到对岸,安全脱险。善良淳朴的农民冒险助渡,使林则徐深为感动,写下《裕州水发,村民舁舆以济,感而作歌》记其事,结尾说:“我心深感怀转伤,为语司牧慎勿忘:孜孜与民敷肺肠,毋施箠楚加桁杨。教以礼让勤耕桑,天下舆情皆此乡,世尧舜世无怀襄。”①
  诗中所倾诉的,确是林则徐的肺腑之言。人民以自己的行动感动了林则徐,使他在感激之余,又为人民的困苦而生怜悯之心。他呼吁地方官吏不要伤害百姓,是他“养民为本”思想的体现,也是他关心民间疾苦,决心做一个正直官吏的心情写照。
  道光十三年(1833年),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连月阴雨使稻棉受灾减产,人民在风雨飘摇中啼饥号寒。林则徐正想上报灾情,请求缓征钱粮漕米,却接到道光帝谕旨,严厉训斥他“不肯为国任怨,不计国计为亟,只知博取声誉”。他冒险上奏《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说:“窃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所谓民惟邦本也。……小民口食无资,而欲强其完纳,即追呼敲扑,法令亦有时而穷。……本年漕务自须极力督办,而睹此景象,时时恐滋事端。”②
  林则徐明确表达他的民本思想,他在为民请命,也在告诫当朝:再追呼敲扑,农民就要造反了!道光帝无可奈何,只好同意缓征之请。
  民本思想源自孔孟的学说,是我国封建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古老的民主性思想的萌芽,也是林则徐贯穿一生的基本思想。由此出发,主张仁政德治,反对暴政虐民和役使过猛过重;重视用人问题,主张起用正直的官吏,嫉恶贪官污吏;根据治国安民的需要,主张审时度势,采取适宜妥当的措施。举其主要的有:
  一、救灾赈饥。如道光三年(1823年),江苏发生水灾,饥民聚众告灾,要求减租赈米,巡抚韩文绮调兵遣将准备镇压,民势汹汹,一触即发。林则徐时任按察使,劝阻此举,乘船亲往灾区安抚,平息了骚动,避免了一场屠杀。他带头捐廉,规劝官吏捐赈,殷富平粜,开仓贷粮,指导灾民生产自救。这既是出于缓和阶级矛盾,也是出于关心民生疾苦。
  二、重农兴水。林则徐为解决民食问题,不断钻研农业,学习古代农书,总结时人农政经验,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农业知识。他在江苏巡抚任上为推广福建的早稻和湖南的双季稻,先雇请老农在抚署后园试种,然后推广,大获成功。他是一名水利专家,深知水利关系国计民生,所以积极倡导治理,真心实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疾苦。
  三、消除吏弊。对于暴政虐民、贪官污吏,林则徐深恶痛绝。在杭嘉湖道上,将参与包庇聚赌的道役当即革职惩办。在江苏按察使任上,平反冤狱,抑制豪强。在江苏巡抚任上,细心考察,裁汰冗员。对在救灾或河工中营私牟利的贪官,更是不可容忍。林则徐自身就保持着廉洁清正的作风,他奉命使粤,授以钦差大权,离京前发出传牌,明令规定不许随从沿途索取丝毫,各地不必另雇轿夫迎接,不必备办酒席。在当时吏治腐败的情况下,更显得可贵。
  林则徐和苏轼,都以他们对人民的态度,赢得了人民的称颂和爱戴。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民颂之曰林青天”①。几度在江苏为官,留有清名,人民把他的政绩“播诸歌谣,荒村野市,传之以为乐”②。他出任江苏巡抚这一天,“列肆香烟相属,男妇观者填衢,欣欣然喜色相告曰:林公来矣!”③他冒犯龙颜请求道光帝对灾民缓征漕赋获准后,“疏稿争相钞传,远迩为之纸贵。小民闻之,皆嗟欢聚泣,庆更生”④。当林则徐在广州被革职时,士绅民众震惊和愤慨,纷纷赶制靴、伞、香炉、明镜为他送行,“连日铺户居民来攀辕者,填于衢巷”。人们以“民沾其惠,夷畏其威”、“勋留东粤,泽遍南天”、“公忠体国”、“清正宜民”、“烟销瘴海,风靖炎州”等五十二面颂牌声援他。①他在写给广州吏民的《庚子岁暮杂感》诗中也说:“此涕谁为设(用东坡句)?多惭父老情。”流放途中作诗还坦荡荡地说:“头衔冰样清如许,露冕从容父老看”②。他奉命治黄河,“林公之来也,汴梁百姓无不庆幸”。仍发往伊犁,“百姓闻之,皆扼腕叹息,多有泣下者”③。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林则徐,不厌避人民的气氛和热情,假如他活在今天,一定会亲密地和人民在一起!
  林则徐与苏轼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封建士大夫的爱国主义,是把爱国与忠君联在一起,将爱国与维护封建统治合为一体,但同时,又离不开中国传统的文化和道德的影响。
  林则徐从小就对南宋抗金英雄李纲深怀敬佩,经常和学友去福州越王山凭吊瞻仰。22岁时,发起修葺李纲墓地。45岁修李纲祠于福州西湖荷亭,树立碑记,题写楹联:“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他任云南乡试考官途经河南凭吊岳飞,《汤阴谒岳忠武祠》:“黄龙未饮心徒赤,白马难遮血已红。”①诗中歌颂了岳飞的功绩和英雄气概,痛斥秦桧等屈膝投降、残害忠良的罪行,对抗金事业的功败垂成扼腕痛惜。
  后来在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任上作《定军山谒武侯墓》:“抱膝几人知管乐,鞠躬终古匹伊周。”赞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还作《武侯庙观琴》,睹物思人,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感报知遇之恩。“魂销异代文山操”,②说的是诸葛亮的精神楷模,影响培育了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号文山)的高尚情操。有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鼓舞激励后代一切爱国者的座右铭。
  林则徐正是继承了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的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又由于当时面临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从而使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具有新的时代特色。
  林则徐和苏轼对待人生的态度,都是积极乐观的。林则徐深受苏轼的感染和激励。苏轼在流放地说自己住一个小村院子,每天吃着糙米饭,便过一生也得。林则徐致李星沅信中也说:“但祝寰宇清平,即坡公所云,谪所过一生也得耳。”③纪念坡公生日诗中又说:“谪所一生过也得,公言旷达真吾师。”
  当“乌台诗案”发生,苏轼突然被捕,妻子王氏哭得死去活来,他却从容地讲了宋真宗召见杨朴的故事,对妻子说:难道你不能像杨朴妻那样,作一首诗为我送行吗?王氏破涕为笑,苏轼出门而去。他就是这样镇定乐观,在谈笑之间,把紧张而可怕的气氛化为乌有。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也对郑夫人说,“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以此来安慰夫人。
  苏轼的《登州海市》诗云:“信我人厄非天穷。”说他在人间的遭遇厄运并不是天帝的旨意。林则徐赴戍翻越六盘山时也说:“殆东坡所谓知我人厄非天穷者耶!”
  苏轼在《定风波》词中表现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形象,在林则徐出嘉峪关后所作的《塞外杂咏》中,有充分的反映。
  林则徐与苏东坡就是这样,异代不同时,仿佛闻声息。林则徐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同时,也深受苏东坡的影响,特别是革职流放的共同遭际,使林则徐对苏东坡的感情更进了一步。他决心以苏东坡为榜样,为戍边事业多做一些好事。

附注

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施鸿保《闽杂记》卷四,《林文忠公取名》条。;《云左山房诗钞》卷一。;《林则徐全集》,第一册奏折卷,第283~285页。;李元度《林文忠公事略》。;金安清《林文忠公传》。;冯桂芬《显志堂稿》卷12。;金安清《林文忠公传》。;《林则徐全集》第九册日记卷,第428~429页。;《林则徐全集》第六册诗词卷,第204页。;《汴梁水灾纪略》。;《云左山房诗钞》卷一。;《云左山房诗钞》卷三。;《林则徐全集》,第七册信札卷,第290页。

知识出处

流放伊犁

《流放伊犁》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2003

本书系《林则徐在新疆》丛书的《流放伊犁》分册,以严谨的历史事实,论述林则徐在新疆的思想和实践,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高尚的品格节操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并收录近年来人们的怀念诗文。全书深入浅出,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