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汉时期——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3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西汉时期——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分类号: C55;G634;I267
页数: 3
页码: 4-6
摘要: 秦汉之际,新疆天山南北的居民在各个绿洲、草原和山间盆地形成大小不等的聚落,分别建立起各自为政的政治势力,史称“三十六国”。这些政治势力不断分化组合,后来分化为50余国。天山以南,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被称为“城廓诸国”,主要有楼兰(后改名鄯善,今罗布泊附近)、且末、精绝(今民丰以南)、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疏勒(今喀什)、焉耆、尉犁、渠犁(今库尔勒以西)、乌垒(轮台县东)、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等。
关键词: 戊己校尉 大月氏 帕米尔高原 公元前 西域诸国

内容

秦汉之际,新疆天山南北的居民在各个绿洲、草原和山间盆地形成大小不等的聚落,分别建立起各自为政的政治势力,史称“三十六国”。这些政治势力不断分化组合,后来分化为50余国。天山以南,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被称为“城廓诸国”,主要有楼兰(后改名鄯善,今罗布泊附近)、且末、精绝(今民丰以南)、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疏勒(今喀什)、焉耆、尉犁、渠犁(今库尔勒以西)、乌垒(轮台县东)、龟兹(今库车)、温宿、姑墨(今阿克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等。天山以北和昆仑山麓,以游牧经济为主的,被称为“行国”,主要有:蒲类(今巴里坤)、蒲类后(今木垒)、车师后国(今吉木萨尔县南)、东西且弥(今乌鲁木齐至呼图壁一带)、乌孙(东至玛纳斯、西到巴尔喀什湖以南)、西夜与子合(今叶城县西部)。帕米尔高原也有不少“行国”,如蒲犁(今塔什库尔干县)、依耐、无雷、休循、难兜、乌秅等。这些政权所治理的人口,一般是几千人,多者数万,少者仅数百人,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最大的乌孙国,号称有60多万人,地域十分辽阔。当时,诸国的居民主要是羌人、塞人、乌孙人、匈奴人、汉人、丁零人等。也有即以“国名”(地名)作为族属的称谓。根据考古发掘的文书资料,中外语言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寒人、月氏人所操语言为焉耆语和龟兹语。
  从战国时代至秦汉之交,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匈奴强大起来,向四周扩张,并经常侵扰汉朝的北部城乡。当时西域大部分地区也被匈奴控制。匈奴在西域实行奴隶制统治。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拟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历经塔里木盆地周围诸国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这次出使虽未能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却建立了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政治联系。公元前119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与乌孙建立了联系。此后,乌孙等国使节相继到汉朝都城长安。从此,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形成了商人踵接于途,使者相望于道的景象。
  公元前105年,应乌孙昆莫(王)之请,汉武帝将宗室之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昆莫,其后又将解忧公主嫁与昆莫。细君、解忧和她们的子女、随从为加强西汉王朝与乌孙及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
  设官置守是国家政权在其所辖领土内行使主权的主要标志。为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及供给往来使者、商旅粮草,公元前101年,汉朝政府在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领护。“使者校尉”是汉朝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地方官员。公元前68年,汉朝派侍郎郑吉等人率兵赴渠犁屯田。次年,郑吉分兵一部到车师交河屯田。汉朝升任郑吉为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各地。公元前62年,汉朝增兵屯田车师,并设戊己校尉管理屯田事宜。公元前60年,汉朝任命郑吉护车师以西北道,统管南北道(即天山南北)各地,称“都护”。郑吉设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那时起已正式纳入我国版图,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初年,汉朝与匈奴展开了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除西域都护外,汉朝政府又在伊吾卢(今哈密)设宜禾都尉,驻兵屯田,还把戊己校尉一职分解为二,即戊校尉(驻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和己校尉(驻柳中城——今鄯善县鲁克沁)。东汉名将班超曾受命在西域坚持奋斗30年,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维护了汉朝在西域的权威,确保新疆为中国领土。

知识出处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

出版者:新疆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8

这本《新疆地方史简明读本》所叙述的是从远古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新疆历史。由于时间跨度大,数千年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不胜枚举,政权更迭和民族兴衰波澜壮阔,社会经济变迁和思想文化演进翻天覆地。限于篇幅,本书只是勾画出新疆二、三千年历史的基本线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