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巴州第一家电影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251
颗粒名称: 记巴州第一家电影院
分类号: F426;I267;K825
页数: 6
页码: 98-103
摘要: 解放初期,我当时在焉耆县河南第三小学任教师。之后,由中共焉耆县工委委任我为代理校长。记得在1950年10月份,专区举办各县小学教师训练班,包括汉、回、维、蒙四个民族教师,为期一个月。学习内容是谈个人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学习新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每个教职员工提高了思想认识,改变了旧观念,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关键词: 电影院 抗美援朝 乌鲁木齐 放映设备 中苏友好协会

内容

王乙生
  解放初期,我当时在焉耆县河南第三小学任教师。之后,由中共焉耆县工委委任我为代理校长。记得在1950年10月份,专区举办各县小学教师训练班,包括汉、回、维、蒙四个民族教师,为期一个月。学习内容是谈个人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学习新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了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每个教职员工提高了思想认识,改变了旧观念,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学习结束后学员们各回各自的教学岗位,我被留在专署文教科任科员,曾去和硕农牧区了解开办冬学情况。过了一段时间科长黄珍云同志找我谈话说,当前和硕县教育科尚缺科长一职,需要派人去。另外专区还要成立中苏友好协会,这两项工作任我挑选。当时我即推荐与刘希贤同志去和硕教育科,由于他懂维、蒙两种语言,有利于工作开展。而我喜爱文化艺术工作,还是搞友协较好。经过领导研究决定,由我去筹备中苏友协并先行按协会章程发展了各族群众300余人为会员,有了会员就能召开成立大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950年12月,焉耆专区中苏友好协会宣告成立,在会上推选焉耆专署高树人专员为会长,由会长指派我为总干事。焉耆专区中苏友协的一切工作就由此开始了。
  协会成立不久,我即到新疆省中苏友好协会汇报工作。记得当时省友协会长为包尔汉总干事是奴斯热提同志。他们听了我的汇报后,谈了今后开展地区友协工作的方针、宗旨;并指示配发给我们两台干电池收音机,还有100余幅介绍苏联人民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图片及图书等宣传资料,并颁发了会员证500份证章500枚。
  当时焉耆专区已经成立了一个广播站,这个站只有两位同志,一是负责特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另一位同志负责手摇发电机供电。一台小型转播机和一个纸盆喇叭挂在大门口,真是一个喇叭全城听。专区中苏友协成立之后,设在原蒙古文化促进会旧址,我看那房屋临街而宽大,先是开辟了图书阅览室,以后利用干电池式收音机在门口也挂了一只喇叭,早晚转播一小时新闻。我们虽然没有专区广播站设备的功率大,但也方便了一角听众的需要。
  记得解放前在焉耆也曾看过电影。1938年我正在新疆省立焉耆简易师范读书,这时我看到的电影是无声的美国和苏联的影片,由于是手摇发电机供电,放映时画面忽明忽暗,还是无声影片,效果一点都不好。到了国民党入疆之后,有了有声黑白电影,是由私人经营。放映的影片有“五四”以来的进步电影,如《渔光曲》、《姊妹花》、《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当然大多数还是低级不健康的内容。由此引起了我的联想,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人民得到了当家做主的权利,各项事业都在起步发展,而我们也应当有人民自己的电影。当我去省中苏友协汇报地区友协工作开展情况时,也把这个想法向省友协领导提了出来,说我们地区没有电影设施,群众根本看不到电影。他们听了我的意见很热情地介绍我到西北电影发行公司驻乌鲁木齐电影发行代办处,我在那里租到了两部影片,一部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另一部是《解放了的中国》。回到焉耆之后,我即向高树人专员请示,由专区领导出面与驻地农九师(原国民党128旅改编)领导协商,借用他们的放映设备和人员为焉耆各族群众,放映了几场电影,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由于群众的需要,党政领导也十分重视地区文化建设,我当即向高专员提出了购买电影设备和建一座电影院的建议。专区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很快就批准从地方财政拨款2000万元(当时币值1万元等于后来的1元)汇入省友协账户,由省友协向苏联驻乌鲁木齐领事馆代我们订购了一套(双机)KNC-35毫米提包式电影放映机和一台四冲程发动发电机。
  在此期间还出现过一段插曲,那就是焉耆县城有个叫王学文的,当时他是以卖烤羊肉为生,他还有一座院落,因为我们彼此都生长在焉耆,相互间都熟识,当他听说友协要买电影放映设备,准备办电影院时,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致,他找到我说要把房产卖掉,愿意投资一半(即1000万元和友协联合)办电影院,我将此意见报告了省友协,过后,省友协通知说:中共省党委宣传部指示,电影院只能国办,不允许公私合办,把个人投资的钱退还本人。如果现在看起来王学文同志在50年代的想法还是不错的。王学文同志热爱电影事业,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后来还是上了自治区第二期电影放映员训练班,毕业后到和静县一直从事电影工作,直到90年代末病逝在和静县电影院经理的岗位上。
  1951年4月,我去乌鲁木齐将放映设备运回焉耆,专区领导即批准成立了焉耆专区中苏友好协会电影院,并将原汉族文化促进会旧房屋交电影院使用,从此巴州第一家电影院诞生了。电影院旧属专区中苏友协直接管理,开展电影宣传业务。因此由我拟定了友协的工作细则:规定协会在会长直接领导下,设两个部,一为组织部,负责协会章程的宣传,发展各阶层群众加入中苏友协。二是宣传服务部,负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利用电影这一宣传工具,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映前广播宣传。
  规定电影院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有偿服务,观众一律购票入场。当然地区党政领导机关为配合中心工作需要免费放映时,也是免费服务的。
  以上各条报经专员(会长)批准后实施。
  我们之所以要制定这些办法,是鉴于新中国诞生不久,尚是一穷二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还拿不出一大笔钱来设立一座电影院,我做为工作人员,就有责任为国分忧,尽职尽责想方设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放映设备买来了,电影院也建立起来了,但是没有专业员工也不好开展工作,我们立即就在当地寻找技术人员。幸好在焉耆镇有个穆永贵同志,他在盛世才统治时期,就跟一位俄罗斯族师傅学过放电影,是合格的电影放映员,他虽然以前放的都是无声电影,还没有操作过较先进的有声电影,放映机和扩音机等,但他有基础,可以边学边干的,不久我们派他到新疆电影训练班学习后,就正式担任了电影院的放映员。另外,我们请省中苏友协帮助解决一个放映员,他们就从友好电影俱乐部的放映员玉素甫同志给了我们,这样电影院就有了3名员工,我负责行政、财务监督和宣传工作;穆永贵、玉素甫负责放映技术工作。因为我们3个人文化素养技术水平都不太高,又是刚开始搞电影,在工作中就难免常常顾此失彼,困难不少。我对他们讲万事起头难,我们三人就好比三足鼎,只要一足不倒,天就不会塌下来。就在这个时候,在焉耆市面上开小手工铺的冶青山、罗成,还有殷学明(哑巴)等青年朋友,他们经常来电影院玩,成了不速之客,晚上放电影时,他们也来帮助收票或者维持秩序。当时的电影院观众厅里有舞台,四周还有房间,看起来条件不算太差,只是没有坐椅,观众都要自带凳子,尽管如此,观众的情绪还是极高,能容纳400人的大厅常常爆满,这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我们的干劲也大,经常专程去乌鲁木齐租片子。当时片源很少,除了放映抗美援朝新闻简报或者短记录片还有就是苏联的原版故事片,如:《夏伯阳》、《带枪的人》、《第五纵队》等,从而积极活跃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当时全国已广泛掀起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焉耆专区也成立了抗美援朝委员会。记得有一次专署召开各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行政办公会,在会上高树人同志提出要我兼管抗美援朝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我们开展了支持抗美援朝的签名运动,并当场自愿捐献了衣物现金等。
  1954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管辖焉耆、和硕、和静三个县治,库尔勒建为专区,管辖轮台、库尔勒、且末、若羌、尉犁五县。由于一些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中苏人民友好合作也罩上了浓重的阴影,因此我从事的中苏友协工作也无法开展了。尽管是这样,我们还是坚持要把电影搞得更加兴旺,这时,巴州只有三个县了,我就与和静县领导协商要在和静县设立分院,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们选定了供销社的一座可容纳400观众的库房,我将友协影院的放映设备拆开,实行单机放映,又配备了人员,虽然条件差了些,但可以使农牧民看上电影,还是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另外,每到5、6月份我们还雇上两辆马车,一辆车装机器,一辆车坐人,到库尔勒去放电影,并去专署拜访我们的老专员、老会长高树人同志。另外也曾到尉犁、轮台几县放映过电影。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和关怀之下,巴州第一家电影院就这样诞生了,为发展巴州的文化事业开创了先河,做出了一些微薄的贡献。
  (责任编辑:何德修)

知识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出版地:2002

本书是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第十辑,书稿中摘选的已经出版过的文史资料,作品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存史资政的重要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