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246
颗粒名称:
分类号: D267;D64;K825
页数: 10
页码: 59-68
摘要: 在20世纪6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文化宣传战线上有两面响亮的“战鼓”:一面是师党委机关报《绿原报》的前身——《战鼓报》,另一面是南疆地区历史上唯一的京剧团体——战鼓剧团。如今,《战鼓报》的事业已由《绿原报》发扬光大,可谓青胜于蓝了,而名噪一时的战鼓剧团却无以为继,因而人们为此遗憾之余就更加怀念它当年的辉煌。
关键词: 宣传队 演员们 教导旅 张仲瀚 儿童剧团

内容

在20世纪6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文化宣传战线上有两面响亮的“战鼓”:一面是师党委机关报《绿原报》的前身——《战鼓报》,另一面是南疆地区历史上唯一的京剧团体——战鼓剧团。如今,《战鼓报》的事业已由《绿原报》发扬光大,可谓青胜于蓝了,而名噪一时的战鼓剧团却无以为继,因而人们为此遗憾之余就更加怀念它当年的辉煌。现在我们来追溯战鼓剧团的光辉历程,又不能不去寻找它的历史渊源——农二师文工队及其前身——渤海军区教导旅平剧队[注1]。
  1947年2月25日,兵团农二师的前身——以张仲瀚为旅长、曾涤为政委的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鲁西北的阳信县宣告成立。随后部队移师至庆云县常家庄开展军事、政治大练兵活动,为参加已在全国进行的人民解放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教导旅党委十分重视发挥文艺宣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在动员翻身农民参军的过程中,征兵工作组编出一些短小节目及《当兵最光荣》等歌曲,到处演唱,推动各县乡很快掀起了“父母送儿打老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群众参军热潮。
  4月间,一团为了配合稳定部队的教育,率先成立起文艺宣传队。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过的团宣传股长张洪能说会唱,能编善演。他从各连挑选了王丹风、王书文等20来名文艺爱好者,排演了秧歌剧《王大成归队》、《刘华顺参军》、《送鸡》等节目,演出后效果很好。《王大成归队》演的是:新战士王大成参军后思念家中亲人,“开小差”跑回家去,其家人得知他私自回家违反部队纪律,就动员他赶快归队,使他猛然觉悟,立即回到部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刻苦练兵取得优秀成绩,受到领导表扬,《刘华顺参军》是根据本团真人真事编写的:一营二连战土刘华顺的未婚妻两次三番催他回家结婚,他坚决不同意,给未婚妻讲明“舍小家顾大家”的道理,并表示了“不打倒蒋介石,决不回家结婚”的坚定决心,后来立功受奖。时任二连指导员的赵干卿抓住这个典型大力宣传,带动全连安心训练,没有一个离队的。小歌剧及时地配合了旅党委提出的“向刘华顺学习”的教育活动,收到明显的效果。
  教导旅政委曾涤、副政委熊晃看了演出非常高兴,当即表态为一团宣传队记集体二等功一次,并让其在全旅各连队演出。接着二团、三团也相继成立宣传队,排练节目巡回演出。二团宣传股长张波、三团宣传股长张扬和张洪并称为全旅宣传战线的“三张”,都是延安鲁艺培养出的多才多艺的干将,在他们的带领下,三个宣传队你追我赶互相促进,搞得部队文化生活红红火火,推动练兵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以后的行军路上,宣传队员说快板,教唱歌,鼓舞部队士气,为艰苦的行军旅程,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
  军政训练步入正轨后,张仲瀚旅长因公出差回到他已阔别了八年的故乡——河北献县,趁便探望了那些曾与他并肩奋战打日寇的父老乡亲。一天晚饭后,他在县城街上发现一个名为“献县八区儿童剧团”的单位正在上演京剧,他进去一看,台上的演员都是十四五岁的娃娃,却是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演出中规中矩,念唱做打毫不含糊,颇有大家风范,不像一般农村中的草台班子,演出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
  文武全才的张仲瀚对戏剧可是行家里手,他自幼酷爱京剧艺术,在北平读书期间曾多次观摩各派名家的表演,经过细心揣摩,技艺精进不少。他在学校组织剧社登台演出,还参加了左翼戏剧家大联盟和北平市剧团协会,后来回到故乡泊镇又组织过剧团。他能操琴,会演戏,尤其对老生中的余(叔岩)派和马(连良)派唱腔更有独到的研究,造诣颇深。1940年到延安后曾在八路军大礼堂粉墨登场演出《四进士》,他扮演的宋士杰做派潇洒、唱腔优美,受到毛泽东、贺龙等中央首长的赞赏,一时间“三五九旅有个团长会唱老生”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延安地区。
  在县城看完戏后,独具慧眼的张仲瀚对这个儿童剧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询问得知,这是当地党组织一手创办起来的一支十分年轻的京剧队伍。
  这一带原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1942年日寇“大扫荡”时,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都转入地下。为掩护党组织的秘密活动,献县八区党委于1943年在新北峰乡创办了一个戏班,招收了一批6岁至12岁的贫苦农民子女作为学员,选派有京剧特长的地下党员充任教师并负责乐队伴奏及剧务工作。八区区委委员齐小卿兼任剧团党的负责人,委派新北峰乡乡长、党支部副书记齐永福兼任团长,村长齐永发兼剧务主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排练,这批小演员就可登台演出了,地下党组织利用剧团到周围各乡演出的机会,向群众宣传抗日道理,为八路军、武工队收集、传递情报,开展抗日活动。由于剧团成员多是十来岁的娃娃,目标很小,不被敌人注意,开展工作较为顺利。抗战胜利后,这批小演员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磨练,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了一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于是县委决定把戏班正式定名为献县八区儿童剧团,继续在当地演出。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各师旅都有剧团或文工队,对宣传革命思想,鼓舞部队士气有很大的作用。渤海教导旅成立后虽有了各团的宣传队,也编演了一些好节目,但那毕竟是业余性质的,排练时间和演出质量都难以保证。这期间张仲瀚一直都在考虑,要尽快建立一支旅直属的专业文艺宣传队伍,但又苦于缺乏这方面的人才。看了儿童剧团的演出,他眼睛一亮,于是产生了吸收他们到部队来的想法。回到庆云旅部他立即向旅党委提出了这个建议,当即得到支持。张仲瀚马上委派他的老部下——河北籍的旅宣传科长黄铭和教导营营长康兆林到献县去考察,并接洽动员剧团入伍的有关事宜。当地党委领导得知部队需要儿童剧团,表示坚决支持,主动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许多小演员听说要当解放军,穿军装戴军帽背大枪,更是兴高采烈,踊跃报名参军。齐兆丰、齐兆岗兄弟,齐桂兰、齐胜斌母子一起要求入伍,在当地传为佳话。
  黄铭、康兆林回旅部作了汇报,旅党委正式决定接受儿童剧团集体参军,并派康兆林再赴献县接兵。八区党委积极配合部队工作,除把剧团中少数非专业人员留在地方外,将剧团主要领导骨干和全体演职员40余人,连同服装、道具、锣鼓乐器等全部移交给教导旅,同时派区党委成员齐小卿和新北峰乡党支部书记齐志其赶着马车护送剧团到庆云县常家庄参军。教导旅领导张仲瀚、熊晃、叶显棠等热烈欢迎剧团的到来。
  当时入伍的剧团领导骨干和业务人员都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党员,主要有:
  团长:齐永福(新北峰乡原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教师:郭顺亭(武功教师兼武生)刘德胜(文戏教师兼司锣)李宏申(文戏教师兼司鼓)
  乐师:齐志方、齐长冬(操琴)齐子臣(原乡粮秣主任,武场)
  剧务:齐永发(原村长,管道具)齐桂兰(管服装)
  剧团中的演员都是9至17岁的少年,主要有:
  生行:齐发义、齐胜琴、齐颜林(老生)齐兆丰、齐胜斌、齐春山(武生)齐廷修、齐东岭、齐文章(小生)
  旦行:齐胜兰、齐胜仙、齐胜贵(青衣、花旦)齐克俭、齐文普(老旦)
  净行:齐春良(铜锤)、齐胜震(架子花),齐铁树、齐春祥、齐孟凯(武净)
  丑行:齐兆岗、齐国营(武丑)
  另外还有从旅部调入的曹金鹏(文丑)、司殿斌(文丑)、杨子如(青衣、花旦)、曹书祥(文场)等老同志,同时调入的还有在山东新参军的郭亚奎(操琴)、赵明山(武生)及其妻刘兰英(管服装)、郑云樵(女老生)及其丈夫赵会来(管道具)、于群山、于双玲等人。
  7月初,渤海军区教导旅平剧队正式成立,齐永福任队长,山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分配到教导旅的连森任政治指导员,赵明山为剧务委员。平剧队共有50多人,分为两个区队:一区队区队长郭顺亭,副区队长齐春良;二区队区队长曹金鹏,副区队长杨子如。
  经过几天紧张的排练,平剧队在旅部驻地举行了首期演出,连演三场折子戏,全面展示演员的阵容和实力。三场剧目如下:
  第一场:齐胜斌、齐铁树的《白水滩》,齐发义、齐克俭、齐胜贵的《辕门斩子》,齐胜兰的《三娘教子》,齐兆丰、齐胜斌、齐胜琴、齐国营、齐铁树的《拿高登》。
  第二场:齐春良、齐孟凯、齐胜飞、齐兆岗的《古城会》,齐发义、齐胜兰的《武家坡》,郑云樵的《双狮图》,赵明山的《九江口》。
  第三场:齐胜仙、齐克俭、齐国营的《闺中缘》,齐兆岗、齐孟凯的《三岔口》,张仲瀚、齐胜兰的《四进士》,郑云樵、齐兆丰、齐发义、齐胜琴、曹金鹏的《群英会》。
  这三场演出在驻地引起从未有过的轰动,尤其是《白水滩》、《古城会》、《三岔口》等武打戏更受观众欢迎,齐兆岗、齐国营扮演的马童,一溜跟头从上场门翻出来直到前台口,一个亮相接着又翻回去,动作利索,节奏鲜明,台下掌声一片喝彩声不断。战士们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戏,还不用花钱;过去县城里唱大戏,一张票要一个大洋,咱们哪能看得起,还是在部队里好啊!
  这里特别值得记载的是,张仲瀚旅长在繁忙的工作中经常抽时间到平剧队看排练,有时还派车把主要演员接到他的办公场所,与演员们促膝谈心,勉励大家安心部队不要想家,要多学习勤练功,为战士们演好戏,鼓舞他们在前线英勇杀敌,早日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他还亲自为演员们说戏,具体分析各派名家唱腔的风格特点,他与齐胜兰等人合演过《四进士》、《打渔杀家》、《追韩信》等戏,唱腔宛转跌宕,韵味清醇;台风稳健端重,不瘟不火,深得余派老生唱法的真传,对年轻演员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他学识渊博,谈吐风趣,作风民主,待人诚恳,使这些参军不久的演员们如沐春风,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认识到解放军官兵一致,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在他的带动下,旅宣传科长黄铭、总务科长宋月楼等也经常来看望大家,帮助剧团解决困难,有时与演员们同台演出,使演职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在山东期间,平剧队还排演了《空城计》、《战马超》、《战长沙》、《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剧,并首次排练了反映古代军事斗争策略的大型京剧《三打祝家庄》。在各团驻地演出后,舞台上的英雄形象激励战士们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军事训练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10月下旬,教导旅从山东庆云出发,经德州过邯郸向西挺进。旅部为平剧队配备了马号班、挑运班、炊事班,还有通讯员、司号员、卫生员,全队增加到70多人。行军时,服装、道具、幕布等由马车拉运,每个演员自背背包、粮袋、挎包,外加4个手榴弹。开始每天走十多公里,后来逐渐增加到三四十公里,演员们脚上打了泡也不叫苦,老战士主动帮助小战士背行李,年龄最小的齐文章当时不到10岁,一直坚持行军,没有掉队。
  11月下旬,部队到达河北武安,中央军委派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和西北野战军二纵司令员王震等首长看望教导旅全体指战员,并宣布中央军委命令,渤海教导旅归属西北野战军二纵建制,改称二纵独立第六旅,平剧队随之更名为独六旅平剧队。
  12月下旬,独六旅参加运安战役,运城以南有古称河东盐池的咸水湖解池,以盛产潞盐而著名,当时还在国民党控制下,群众吃盐很困难,平剧队与旅部的同志一起,在部队的掩护下,到解池背盐。演员们第一次担负这样的任务既兴奋又紧张,在老战士的带领下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1948年1月,二纵剧团整编,统一归属于纵队政治部文工团建制:以歌舞话剧为主的原三五九旅宣传队为一团;在运安战役中解放过来的一个评剧团为二团;独六旅平剧队编为三团,时称平剧三团。
  2月17日,二纵在山西新绛召开宜川战役誓师动员大会,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号召部队打到蒋管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解放大西北。会后二纵政治部举行文艺晚会,三团演出的大型京剧《三打祝家庄》得到贺龙、王震等首长的赞扬。第二天熊晃副政委到剧团慰问大家,他高兴地说,你们十几岁的娃娃能演大戏很不容易,今后要多演这样对部队教育作用大的好戏。他还指示给剧团增加两匹马,让小演员走累了轮换着骑马行军。
  二纵司令员王震对平剧团也十分关怀。一次宣传部通过关系从北平买回三套头面(传统戏曲中女性人物头上的化装饰物),准备分给二团两套,三团一套。王震知道后说,二团原来的装备就很好,这次不要分了,三团的行头差,都给他们吧!这样齐胜兰、梁玲娟等旦角演员有了新的头面。
  2月下旬,剧团随部队从禹门口冒着敌机的轰炸,渡过了黄河。这一年二纵转战于陕北、关中、陇东一带,参加了宜瓦、黄龙、西府、澄合、荔北、永丰等重大战役。剧团随军宣传、演出,往返于黄河两岸、渭水以北地区,经受革命战争的艰苦考验。
  4月间第二次过黄河时,1938年入党的琴师齐志方推马上船,脚下一滑跌了一交,摔伤了腰,行走十分困难,经领导批准,由齐永发护送他返回原籍疗养,后二人复员在当地安排了工作。黄龙山战役的一次黑夜行军中,年近五旬的郭顺亭身患重伤寒仍坚持急行军,不肯上担架,虽经治疗终因伤重去世。他是剧团在山东参军一年来第一位牺牲的烈士,大家都非常难过,很多演员泣不成声。他的遗体安葬在附近一个山洞里,后来也就无人知晓了。郭顺亭同志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抗日任务,他又是剧团的武功教练,剧团以武戏见长,是与他的辛勤教导密不可分的。他思想作风好,武功技巧高,教学员要求严格,一丝不苟,无论严冬酷暑,从不放松训练。在行军途中,他也要给演员安排作业,为演戏打下坚实的功底。他培养出的武打演员齐兆丰、齐兆岗、齐胜斌、齐胜琴等,都成为剧团的台柱,有的后来进入省级剧团挑大梁。郭老师如地下有知,也当聊以自慰了。

知识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出版地:2002

本书是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第十辑,书稿中摘选的已经出版过的文史资料,作品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存史资政的重要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