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集邮简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244
颗粒名称: 巴州集邮简况
分类号: F426;T;G633
页数: 6
页码: 53-58
摘要: 集邮是一项遍及世界的文化活动,它随着现代邮政的建立和发展而兴起。自从1840年5月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问世以后,人们就开始集邮了。一个半世纪以来,集邮作为收藏天地中的骄子,风行全世界,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提供了包罗万象的百科知识课堂。
关键词: 集邮活动 名誉会长 集邮爱好者 副会长 副秘书长

内容

金少卿 谢青
  集邮是一项遍及世界的文化活动,它随着现代邮政的建立和发展而兴起。自从1840年5月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问世以后,人们就开始集邮了。一个半世纪以来,集邮作为收藏天地中的骄子,风行全世界,给人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提供了包罗万象的百科知识课堂。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7日,清朝总理衙门奏请皇帝开办“大清邮政”,奏文中称邮票为“图记纸”,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局,1897年清代国家邮政正式发行第一套“蟠龙”邮票。
  我国的集邮活动,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只限于一些通商口岸,涉及范围很小,人数也不多。
  巴州集邮活动起步较晚,在1949年以前,我州有个别老集邮者,如孙兆华等,在部队行军打仗中,配合自己的宣传工作而开始收集邮票、实寄封。1955年中国集邮总公司成立后,新疆的社会集邮开始启动。1958年,新疆有五个市、县邮电局开办了集邮业务,其中有库尔勒县邮电局(当时属库尔勒专区中心邮电局),设集邮柜台仅一柜、一桌、二个镜框而已,由营业班长兼办(先是王作梁,随后为叶菁)。自1958年9月1日开业,前两年规模甚小,票品每种只有一二十套,因王作梁兼职多,每月下旬常因故停办。到1960年秋后,票品量增加,范围扩大,并有夹、镊、量齿尺、集邮册、放大镜等用品供应。邮票和集邮品直接从中国集邮总公司开户进货,成套纪、特票按其价50%结算,外国纪、特票大抵只进盖销票,有30%—70%不等的利润可得。新中国纪特票盖销或套票,一般为面值的40%计售,又以50%向公司结算,比较受青少年欢迎。外票主要有苏联、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等套票,偶有转口供应的日本、朝鲜邮票,主题大多为体育、花卉、动物、昆虫之类,纪念类票选择十分郑重,凡主题或图案有问题的均不进货。集邮工具有多种型号,用品利润较少,在15%—20%之间,每月按公司所发目录价格表选择要货,逐月周转,价在1元以上的基本不进,库储量不超过2000元。1962年全年营业额为1920元,收入850元,这是“文革”前巴州集邮业务量最高的一年了。库尔勒集邮还为一些外地集邮者办理函购服务,如新疆京剧团几位主要演员在南疆巡回演出期间曾为他们定期寄票或留票,加盖纪念戳等。
  1954年初,焉耆县邮电局刻制了一枚木质“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戳,这是巴州第一枚纪念戳。
  1962年9月11日,发行《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和小型张,因发行量小,集邮总公司未给我州发货,经多次电催,10月7日才给5张,配售集邮预订者4张,剩下1张售不出去,叶菁只好自购,而次日闻风求购的集邮爱好者竟有十余位,可见巴州地区的集邮曾一度十分活跃。当时巴州的集邮爱好者有孙兆华、姚佳永、刘兴汉、顾思清、叶菁、王作梁、高学谦及原农二师战鼓剧团、州歌舞团的一些同志,约20余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巴州集邮活动进入低谷。1966年6月17日,巴州邮电局革命领导小组通令上交各种“封、资、修”文化品,其中包括集邮品,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个人上交的各类邮册8本,以及部分集邮书刊,邮电局封存上交的库存各类邮品面值二千多元。1969年3月邮电部军管会下文要求各地立即停办集邮业务。自1964年到1979年的15年间,巴州的集邮活动除极个别人转入“地下”坚持收集邮票外,基本上已消声匿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集邮公司恢复业务经营,集邮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巴州的集邮活动也开始复苏。1981年7月州邮电局恢复集邮业务,设专人专柜(兼办国际业务),同时办理新邮预订和函购业务,集邮爱好者急剧增加。为了将集邮爱好者组织起来,1983年9月州邮电局牵头建立了巴州集邮协会筹备组。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经州委宣传部(1984)巴宣字17号文批准,于1984年8月17日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巴州集邮协会。出席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特邀代表47名,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聘请赵贵三、张斌为名誉会长,选举杨秀书为会长,孙兆华、拉木加甫为副会长,尹玉耀为秘书长,周广勤、陈为楷为副秘书长(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增补叶菁为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会员达83人,同时举办了首届邮展,共展出邮集28部516个贴片。至此,巴州集邮事业进入了一个由分散的、自发的到有组织的新局面。
  巴州集邮协会成立以后,积极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弘扬集邮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到2001年巴州共举办集邮展览10次(其中综合邮展7次、青少年邮展3次),计展出邮集318部,计7504个标准贴片(不包括各界邮展数),选送全国邮展2部,其中《石油》获全国邮展银奖,《飞机》获全国邮展镀银奖。省区级邮展奖励9部,地州邮展奖励了76部(不包括纪念奖、鼓励奖)。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全国性的邮刊上发表,张吉昌的《普无号邮票编组辨析》论文被全国邮联学术委员会选用,金少卿的摄影作品《聚精会神》获全国集邮摄影大赛优胜奖。谢青的论文《保证我国集邮市场持续发展之我见》获全国集邮征文三等奖,自治区一等奖,论文《分营之后话邮政》获全国邮政征文优秀奖,论文《新疆集邮现状及其对策》获自治区第五届学术论文研讨会一等奖。近几年来巴州邮协孙兆华、金少卿、张春雄、王润泽、谢青、庄一奇、谭三强等同志的学术论文、史料考证多次在省级邮刊上发表。这都标志着巴州集邮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巴州邮协一手抓提高,一手抓普及,从1999年到2000年就举办巡回邮展5次,行程4000多公里,历时78天,足迹遍布库尔勒地区各中小学校、塔指、农二师的14个农垦团场,3个驻军部队等30多个单位,观展人数达48000人次,其中少数民族10000人次。每到一地还举办集邮知识讲座,累计举办各类讲座48次,培训各族集邮爱好者和辅导员20000人次,使集邮之花开遍华夏第一州。
  随着集邮活动的蓬勃开展,集邮收入也不断增长,1987年巴州邮票公司成立时集邮收入仅有20多万元,集邮预订户仅100多人,到2001年集邮预订户已达1万多人,1998年集邮收入已达904万元。为了充分发挥巴州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宣传巴州,巴州邮协协助邮票公司开发地方题材的纪念封、邮品册、邮资加印片、邮折60余种,刻制纪念戳、风景戳20余枚。其中《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成立纪念封》由王恩茂同志题词,一次销量达17000枚。《丝路邮驿》封折受到国内外集邮爱好者的青睐。《日本听众丝路探访纪念封》编号限量发行,被视为珍品,大部分销往国外。《美丽神奇的巴音郭楞》专题邮品册获自治区评比一等奖,设计的《楼兰遗址》邮票图稿一套经州、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区邮政局同意,已上报国家邮政局。
  为了加强集邮宣传,传播集邮文化,1989年7月,巴州邮协创办了集邮刊物《楼兰邮声》,创刊号上赵贵三题了词,钟彬、崔光华先后题写刊名。开始为油印,1992年2月改为激光照排,刊名改为《巴州集邮》,先后由季刊、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印量1500份,目前已发行了80期,交流到新疆15个地州邮协和内地十几个省市有关邮协。1998年编撰出版了两本书《巴州邮文汇编》、《集邮基础知识概览》,得到广大会员和集邮爱好者的好评,并获全区集邮展览文献类二等奖。
  巴州邮协在积极开展各类集邮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到1998年止,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尉犁、轮台、且末、若羌8个县及农二师、铁路临管处、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都相继成立了邮协组织,会员人数已达2764人,集邮爱好者超过1万人。1999年12月16日巴州“集邮者之家”成立,并通过了区邮协的验收,从此集邮者就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
  根据邮协章程规定,每四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邮协领导机构,1988年9月17日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聘请赵贵三、张斌为名誉会长,选举杨秀书为会长,孙兆华、尹玉耀为副会长,周广勤为秘书长,陈为楷、叶菁为副秘书长。1992年10月9日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聘请王生泉、王润泽为名誉会长,杨秀书、尹玉耀为顾问,选举张春雄为会长,拉木加甫、孙兆华为副会长,周广勤为秘书长,金少卿、陈为楷为副秘书长。1997年2月21日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聘请单国柱为名誉会长,杨秀书为顾问,选举张春雄为会长,司马义·尼牙孜、拉木加甫、张冰、孙兆华、金少卿为副会长,周广勤为秘书长,李自欣、庄一奇、陈为楷为副秘书长。由于邮、电分营后机构和人员变动较大,为保证邮协工作正常进行,经1999年1月27日州邮协四届七次常务理事会议研究,巴州邮政局党组批准,对邮协领导机构成员作了调整:名誉会长单国柱、朱昌杰、张春雄,顾问杨秀书、周广勤,会长王润泽,副会长孙兆华、拉木加甫、华国平、张冰、金少卿,秘书长孙国光,副秘书长谢青、陈为楷、庄一奇、李自欣。2001年8月18日召开巴州邮协第五次代表大会,聘请朱昌杰、王川为名誉会长,朱凯、金少卿、拉木加甫、胡世意、苏效智为副会长,孙国光为秘书长,谢青、陈为楷、濮玉东为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除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外,还有华国平、陈兆森、庄一奇、谭三强、林达常。
  (责任编辑:高敦禄)

知识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出版地:2002

本书是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第十辑,书稿中摘选的已经出版过的文史资料,作品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存史资政的重要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