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布娃老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240
颗粒名称: 记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布娃老师
分类号: G633;G635;G451
页数: 10
页码: 39-48
摘要: 撰稿:阿·道尔吉翻译:尼满才仁
关键词: 教育工作 和静县 教育事业 老干部 旧社会

内容

撰稿:阿·道尔吉
  翻译:尼满才仁
  布娃同志是和静县一中的退休教师、中共党员,1926年出生于土尔扈特部落扎布萨尔和雄敖尔鲁木家。因家乡没有一所蒙古族学校,从小就跟着爷爷扬登固孜达学起了托忒蒙文。1935年,她9岁时入新疆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学汉文,小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初中、高中,194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在旧政府办的和静县唯一一所小学担任教师。从1944年任教时间算起至1984年退休,她四十多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是和静县蒙古族中第一任女教师,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和尊敬的老一辈蒙古族教育工作者。
  旧社会,由于妇女的社会地位低,政府又不重视教育,群众对提高文化水平认识不够给投身于教育工作的布娃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她没有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热情地投入了工作。她深入农村牧区挨家挨户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耐心向农牧民讲解学科学文化、受教育的重要性,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建校工作,初步取得了成效。于1944年招收30—40名蒙古族农牧民子女来校上课。在这批学生中有后来担任副州长的巴拉登、州蒙中校长东格日甫等人。
  旧社会办学困难重重。当孩子们被农牧民送到学校之后,他们的住宿、吃饭、穿衣、医疗卫生、购置课本文具到解决冬季取暖等一切问题都成了班主任肩上的艰巨任务。布娃老师经常下乡到学生家中收集粮食,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学生买文具;没有课本教材,她就自己悉心编写教材;冬季为解决取暖问题,她利用每周闲暇时间带领学生去拣柴,就这样艰难维持着教学工作。
  旧社会的教师不但社会地位低,而且工作、生活没有保障。1946年由于布娃老师生育、照看小孩而失业,生活非常拮据。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于1948年才又获准重新参加教师工作。
  1949年全国解放。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工作,社会上一些爱国人士办起了几所小学,民族教育工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使布娃老师更加满怀激情,信心倍增地投身于教育工作。
  1951年,和静县成立了第一所多民族小学(现和静县一小前身),她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
  1952年,在宫明活佛的提议和支持下,和静县巴仑台黄庙成立了巴仑台小学,由九世宫明活佛担任校长,和静县委派布娃同志以公办教师职务协助处理巴仑台小学办校事宜,并负责政治思想教学工作。在基层政府和宗教界人士的大力帮助下,学校受到了牧民的好评。1953年初该校被评为牧区优秀学校,布娃老师代表学校出席了全疆第一次教育行政会议并受到表彰。1953年7月,该校为拓展生源,使更多牧民子弟入学,由布娃老师带队,抽调学校师生15人组成一个宣传队,深入巴音布鲁克牧区做宣传教育工作。布娃老师不畏艰幸、风餐露宿、顶风冒雨,身背幼儿,策马奔波45天到达大小珠鲁都斯、巩乃斯沟、古仁沟、乌拉斯台查汗、宝格达沟等地宣传党的文教政策,通过文艺节目、革命歌曲等多种形式认真向牧民群众讲解党的方针政策,经卓有成效的宣传、组织、动员,此行招收150余名新生。布娃老师虽历经艰幸,但她深感能把党的温暖送到了牧民的心上,是她最感欣慰的。为了宣传工作的需要,布娃老师自己编词作曲,教给宣传队的师生。现撷取两首如下:
  毛主席的恩情
  天空无比的宽阔
  使阳光灿烂辉煌,
  让我们翻身得解放
  是毛主席的恩情。
  草原上的花儿五色缤纷
  是阳光雨露的滋润,
  草原人民幸福生活
  是共产党的恩情。
  上学歌
  旧社会黑暗的统治
  使我们贫穷、愚昧、落后,
  想受文化教育哪有权利?
  如今我们翻身得解放,
  党给我们办起学校,
  要想学文化知识
  快把孩子送进学校吧。
  在那崇山峻岭的深处,
  逐水草放牧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想学科学知识哪有条件?
  如今我们当了国家的主人,
  党给我们办起学校,
  要想学习科学知识
  快把孩子送进学校吧。
  美丽的草原鲜花怒放,
  新学校门前红旗飘扬,
  党和政府指明了方向,
  牧民觉醒、歌声嘹亮!
  要想文明进步
  赶上先进民族,
  快把孩子送进学校吧。
  为了教育事业,布娃老师克服艰难险阻,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1952年冬天,阿拉沟山区人民消灭了多年来祸害当地人民群众的吾斯曼匪徒。为了安抚牧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形势教育,上级派了宣传工作队。布娃老师作为工作队一名队员,与其他同志一道,在路途危险、气候寒冷、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深入群众进行形势教育,并从该地新招收了30余名学生。一路上,她牵着骆驼走在前面,让学生坐在驼背上,经过雪厚险峻的奎先达坂时,骆驼和马因雪厚走不动了,她把学生从驼背上扶下来,让他们从海拔几千米高的达坂上一个一个滚下来,在冰天雪地里走了几天几夜才回到学校。
  布娃老师虽然家庭负担过重,但她从没想过个人的得失。她始终把党的事业和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服从组织分配,兢兢业业地工作,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1954年,她被调到半农半牧区哈拉莫墩区属学校任校长,主持建校筹备工作,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动员人民群众捐资捐物,新建10间教室,并购置新桌椅,招收新生,顺利开课,为办好学校奠定了基础。
  布娃老师深切体会到,要做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是不容易的。她出生在旧社会,经受封建家教之苦。18岁参加教育工作,她从不追逐名利,而是认为“钱财是暂时依靠,知识才是永恒的依靠”。她不分学生家庭贫富一视同仁、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全部教授给他们,在旧社会有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在新中国诞生初期,他认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革命的接班人;她在教育战线上以自己的汗水培育了很多人才,不愧是我州蒙古族文化教育史上有功的老一辈人民教师。
  布娃老师虽然出生在旧社会封建家庭,但她从小讨厌和反对旧社会庸俗习气,从小就能明辨是非,意志顽强,实现了“当一生教师”的志愿。文化大革命时期,布娃老师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又是旧社会知识分子,而被侮辱、鄙视和批斗,骂她是“臭老九”,在身体和精神上受过极大伤害。但她坚信党和人民,对生活充满信心,终于使她渡过一段人生最艰难的历程。蒙古族旧言道:“只有活着才能喝上金碗水。”这句话真是说明了布娃老师一生的艰难和幸福。以下是布娃老师小时候的几件真实故事。小时候布娃老师作为女孩子,受封建社会“女孩子上学没用”的陈旧思想的影响,她的上学问题曾遭到祖辈的阻止和反对。她在公开反对没用的情况下,想办法找到去乌鲁木齐探亲的母亲,在母亲茶汉的帮助下,去乌鲁木齐入学就读。此事传到祖父母耳朵后,两位老人一气之下不给上学费用,布娃老师靠考官费生奖励和她母亲的支持完成学业。毕业回到家乡工作后,她思想解放,在婚姻问题上反对父母包办、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和束缚,自作主张和一位贫困青年结为终身伴侣。这一件事公开后,又遭到家人的反对和歧视,生活上再也得不到家人的扶持和帮助。在当时条件下,小两口白手起家勉强艰辛维持着生活。“骟马跑得再快也要度过几盛几衰,男人再苦也要经受风浪的考验”,布娃老师和她丈夫同甘共苦,以坚强意志经受住了生活上的各种磨难和挫折。在工作方面,她始终服从组织分配,哪里需要就哪里去,四年调动工作四次,带着婴儿幼女,搬家运物,不管被调到什么地方,都能够克服困难积极工作,赢得了组织的信任。
  1955年,她调到焉耆巴州多民族第三中学工作。任汉语和音乐老师,又当班主任,每周24节课的教学任务,并兼职负责全校卫生、文艺、图书室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不分日夜担负起课本的编译任务。在此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八年,从没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任劳任怨,勤奋工作。
  由于她负责全校卫生工作认真负责,1959年,该校被评为国家级“卫生单位”。后来筹备成立自治州歌舞团时她负责从该校文艺骨干学生中选送司马义、李加拉、道尔加拉、曹满、推布岱、萨尼汗、席连英等成为州歌舞团演员,为我州文艺事业作出了贡献。司马义后任州歌舞团团长。
  布娃老师多年来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做到了立场坚定,是非分明。她在教育工作中,能团结兄弟民族师生,好学上进,能服从领导,尊老爱幼,对学生比自己孩子还要亲切,尤其是对贫困孤儿,以博大的爱来温暖他们的心,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资助,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帮助和教育无数青少年,走向革命的道路,她注重发挥自己的聪颖才智,精通汉、维、蒙三种语言文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女学生乎格杰1957年毕业回家后,父母包办婚姻让她出嫁了。乎格杰强烈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来和静县城找布娃老师,布娃老师非常同情,收留她一起生活近一年。乎格杰家人来要人,布娃对其家人进行批评教育。家人想不通又找当时县委书记道尔加拉告状,道书记了解实际情况后,严肃批评了乎格杰家人的封建思想和做法,对布娃老师和乎格杰提出表扬。使乎格杰摆脱困境,不久依法办理离婚手续后,从新自由恋爱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男友。1962年,布娃老师在自己家里,为他们俩办婚事。从此以后她认布娃老师为干娘。她逢人就说:“布娃老师是我的恩母恩师。”布娃老师的好多学生几十年来与她保持着师生关系,逢年过节来看望,共叙师生友情。
  1960年,因工作上的需要布娃老师又调到新建立的和静县初级中学任教。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她不仅担任了汉语、美术和音乐课的教学工作还积极协助校领导承担教务方面的编译任务,尤其是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使学校工作有改观。
  “文化大革命”暴发,阴云密布,遮天盖地。像布娃老师这样的老知识分子没法过一天安宁日子了。她第一个被拉出来,被戴上了什么所谓“蒙古加盟共和国成员”、什么“地方民族主义者”等高帽子。一天没完没了地写检查,天天被批斗,她不仅在精神上受到打击,而且在身体上也受到体罚。
  谁会想到,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把自己的一生与民族文化教育的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连接在一起,培养教育一批批青少年走向社会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今天会受如此折磨呢?她坚信这么一个真理:“有阴云密布,暴风骤雨的一天,也一定会有阳光普照大地,扬眉吐气的一天。”的确没过多久她盼望的那一天到来了。“四人帮”被打倒,全国各族人民普天同庆,阳光明媚。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党的各项政策落实,布娃老师的冤假错案得到纠正,人民教师名誉被恢复。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布娃老师到晚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事业上硕果累累,她一生中获得多种荣誉。
  布娃老师从1952—1980年之间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并获得奖励。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教育协调委员会授予她25年工作的“优秀园丁”纪念奖章。1985年,自治区授予在新疆工作30年干部奖章。1990年自治州教育局和教育总工会评她为州级“优秀教育世家”并发了证书。1990—1997年,她多次被评为县、州级“五好家庭”。1984年退休后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老干部”,一次被评为州级“优秀老干部”。1996年,参加全州老干部绘画比赛获得二等奖。
  夕阳如火。她热爱公益事业,热心社会工作。
  “虽然年逾古稀,她还为社会贡献力量。”这是人们对她的赞誉。布娃老师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义务在和静县老干部中担任老干部协会副会长,经常了解老干部思想和身体健康等情况,组织一些有益于老干部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并率领几批蒙古族老干部参观学习团,到祖国各地考察。1995年,她还担任了县上组织的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多次深入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并听课指导中青年教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布娃老师为我州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为妇女工作也作出了贡献。1950—1953年,当选为县妇女联合会委员;1957—1960年,任州妇女联合会常委。1983—1992年,作为县妇联一名老干部代表出席会议,并积极参加了各种活动。1983年,参加州妇联组织的参观考察团,赴北京、上海等内地发达城市参观,开阔了眼界。1955年,将《妇幼卫生》一书翻译成蒙文,通过自治区卫生厅出版发行,为妇女儿童健康发挥了作用。1950—1984年,将30多首革命歌曲翻译成蒙文,创作50多首歌词和舞蹈,教给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跃了学校文化生活。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布娃老师当选为和静县政协6、7、8届常委,积极参加政协各项会议和活动,参政议政,踊跃提出很多意见、建议和提案。积极参加文史资料筹集工作,在州政协文史资料书刊上发表了土尔扈特部落教育历史情况为内容的两篇文章。
  可以看得出,布娃老师是教育战线上多年工作的教育事业家,她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在历史、翻译、文艺、美术、音乐等多方面成绩卓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开拓者。现在,布娃老师在党的关怀下,在子女、亲友和许许多多学生当中幸福地安度晚年。
  (责任编辑 赵建忠)

知识出处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 第十辑》

出版者: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

出版地:2002

本书是政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史资料第十辑,书稿中摘选的已经出版过的文史资料,作品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存史资政的重要作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