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一场与铁干里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193
颗粒名称: 塔一场与铁干里克
分类号: F426;D625;F127
页数: 3
页码: 120-122
摘要: 1956年2月经农二师与库尔勒行署和尉犁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尉犁县城南、孔雀河南岸由农二师开发建设塔里木垦区的第一个国营农场。农二师党委考虑到兵团和地方以后的发展,再次与库尔勒行署协商确定,农场建在离尉犁县城3公里处,总场部设在距县城5公里处(今塔里木乡),初定农场规划面积为10—12万亩。1956年5月7日,农二师决定成立建场委员会,5月15日,农二师将农场命名为“国营尉犁农场”。
关键词: 尉犁县 开发建设 农二师 塔里木 库尔勒

内容

黄炳光
  1956年2月经农二师与库尔勒行署和尉犁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尉犁县城南、孔雀河南岸由农二师开发建设塔里木垦区的第一个国营农场。农二师党委考虑到兵团和地方以后的发展,再次与库尔勒行署协商确定,农场建在离尉犁县城3公里处,总场部设在距县城5公里处(今塔里木乡),初定农场规划面积为10—12万亩。1956年5月7日,农二师决定成立建场委员会,5月15日,农二师将农场命名为“国营尉犁农场”。1958年1月20日,兵团发布劳组字〔1958〕002号命令将“国营尉犁农场”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二师国营塔里木第一农场”。当年7月,1455名支边青壮年分配来场工作,农二师监管的4个劳改大队4000多名劳改人员也投入农场建设,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战,开荒造田14539亩,修了23公里长的总干渠,14公里的支渠,10公里的总排渠,当年耕翻土地9337亩,播种冬麦(试种)49亩。从1956年春建场至1959年,塔一场实际播种面积达11.5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508.3万立方米,兴修水工建筑物151座,营造房屋4.193万平方米,果园面积0.11万亩,完成总投资778.1万元,创造了良性循环的生产条件,获得了第三个年头就上交利润62.5万元的好成绩。
  为了支援尉犁县的经济建设,本着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兵团、地方行政管理,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批示精神,库尔勒地委和农二师党委共同协商,1960年上半年开始相互办理互换事宜,下半年换场结束。塔一场共交给尉犁县灌渠配套的耕地109234亩,而且当时修建的一些水利工程建筑至今仍被塔里木乡的群众使用。铁干里克公社交给塔一场的熟地800亩,闯田地5200亩(待洪水漫灌后才可种植的土地),果树5018棵,相当于农渠一样的支渠一条。
  塔一场作为农二师开发塔里木垦区的第一站,为后续部队开垦农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了更好的发展国民经济,有利于兵团地方集中领导,在互利的原则下,经由农二师管理处、尉犁县、塔一场、铁干里克公社、群克公社多次磋商,于1959年12月2日就调换塔一场和铁干里克、卡拉地区土地问题,在双方同意的原则下,签订了协议。经查阅档案资料,现将该协议主要条款摘录如下:
  一、1960年把塔一场二分场和场直9队即3、4、5支渠所有全部土地移交尉犁县经管,未满克地区和卡拉地区(二师规划以内,除去卡拉已种小麦后其他部分)的土地移交给农二师经管。
  二、未满克地区群众和卡拉地区部分群众在1959年12月底搬塔一场二分场,塔一场将二分场和场直9队地区让出,卡拉和未满克迁移的群众也同样在12月底让出。
  三、双方对换地区的动产可以搬走,不动产(包括水利、土地、房屋和地下长出的)全留下。
  四、双方从1960年9月开始搬往新地,到12月底基本搬完。
  塔一场是开发塔里木的第一个农场,为给将来的开发提供可鉴经验,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场,都坚持高点定位,高标准要求。总体规划和施工中实行田、渠、林、路一体化。基本建设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成为兵团机械化、现代化国营农场的试点,为了执行上级党委的指示,顾全大局、为地方少数民族大办好事,塔一场干部、职工,舍弃了经过三年辛勤开垦建设的家园,开始了大规模迁移。据我的父辈们讲述当年的情景,他们搬迁时是在1960年的11月份,天气已进入寒冬季节,大家携家带口,带着简单的行李,乘坐卡车经过一路颠簸,来到铁干里克(场部所在地)稍事休整,便被送往各个垦荒连队所在地,由于大批人马同时到达,各单位没有能及时准备好住处(所谓住处指的是地窝子),他们就找靠近沙包背风处露宿,11月份的天气,夜晚十分寒冷,全家人挤靠在一起,早晨醒来,棉被上一层白霜,做饭就在沙包旁挖个小坑,支上铁锅做饭,就这样生活了大约10天,这期间还要每天出工参加开荒劳动,完不成任务还要受领导的批评。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勤劳善良的塔一场垦荒者们,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开始了重建家园,1961年—1962年为重建新场初期阶段,全场职工在场党委的领导下,发扬南泥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一边利用现有的生产条件(800亩熟地,5200亩闯田)进行农业生产,一边开荒造田,兴修水利,修筑灌、排渠,植树造林,定植果园,开发林业生产,同时,发展以养羊为中心的畜牧业生产,经过2年的艰苦创业,兴建了11公里长的南干大渠,50多公里的支渠和农渠,开垦荒地5857亩。196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2213亩,加上在场外种植的闯田47169亩,播种面积达79382亩,当年共收获粮食3389吨,平均单产21.3公斤,皮棉总产147.24吨,油料72.2吨,羊肉58.93吨,年末各类牲畜存栏头数15124头,羊毛产量19.5吨,牲畜皮张4303张。工副业可生产30余种产品,实现工业产值68万元,在实现农场全部自给的情况下,向国家上交粮食600吨,皮棉116吨,豆类产品5吨,动物毛11吨,动物皮1055张,各类肉类2.6吨,上交利税2.3万元。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参加开发建设塔一场的前辈们,经历过尉犁塔一场搬迁至铁干里克的老人们,谈起这段经历,眼神中无不流露出激动、感慨的神情,从他们自豪的话语中,似乎已找不到痛苦的悲哀,有的只是经历沧桑的感慨,经过四十多年的历史沧桑,当年的小伙子、血气方刚的壮劳力,如今已是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更有人积劳成疾,撒手西去。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第一代军垦人可歌可泣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兵团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永远是兵团开发建设中的有功之臣,历史不会忘记,军垦后代会永远记住这些刻骨铭心的历史。

知识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尉犁县委员会

出版地:2003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较详细介绍了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各单位的历史变迁、发展变化以及老军垦回忆录、支边青年在塔里木等情况,它向我们再现了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