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人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179
颗粒名称: 平淡人生
分类号: I267;F426;I247
页数: 6
页码: 77-82
摘要: “我们新疆好地方呵,天山南北好牧场……”
关键词: 农二师 驾驶员 文化大革命 老职工 库尔勒

内容

陆冬华
  “我们新疆好地方呵,天山南北好牧场……”
  这支美丽动人的歌曲在60年代初就响彻了东海之滨,黄浦江畔。
  当时,对于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十七八岁的小伙和姑娘们更是心潮澎湃。到边疆去,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们谈论的话题。
  1964年9月18日,我和我的同学们共200多人正式登上了西去的列车,那天,站台上人流簇拥,有依依不舍的父母兄妹,有叮嘱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朋友们。上午10时零5分,火车一声笛响,只听列车上响起一片道别声:“爸爸、妈妈再见了。”这时不知站台上哪位慈母一声高叫“孩子保重”。刹时间站台上哭声一片,我们车厢中的女生们也失声哭开了,这时我们的周中队长带头领唱“我们青年人,有颗火热的心……”,车厢中气氛霎时便活跃了。在歌声中,火车驶出了上海站。
  经过长达三天四夜的旅途,我们终于到了大河沿车站,一路上我们所见的是由有繁华城市到荒凉沙漠,由绿色到黄沙。在大河沿的那天晚上大风吹得满天沙子,对于我们这群学生来讲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当地人讲这风是小的,到春天时,这里的风还要大,我们想早点赶路,或许到了农场好多了。第二天一早,五辆解放牌带篷卡车,带着我们向库尔勒方向驶去,路经托克逊越过道路险恶的榆树沟,在下午6点左右到达了库米什兵站,当晚在兵站吃过饭就住下了。那地方后有火山,前方是一眼看不到边的戈壁滩,虽有一条不知名的小河从旁边流过,但没有一点生机,到处是荒漠戈壁,使人感到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晚上我们和衣躺在大通铺迷糊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坐上了南下的卡车,终于在下午四点左右到达农二师师部。在库尔勒西边的兵站我们住下了,这兵站里有水、有床和较正规的食堂,我们高兴地拿起脸盆、毛巾跑去连头带脸地洗。经过一阵洗刷大家都感到异常的轻松。吃过饭后,我们列队到达了农二师礼堂,谢高忠师长代表师党委向我们作了欢迎讲话,鼓励我们在新疆兵团这块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他鼓励我们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所转变,这里各方面都很艰苦,要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好生活关和劳动关,要向老一代军垦战士学习,继承和发扬兵团的光荣传统,建设好边疆,保卫好边疆。首长讲完后,放映了一场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使我们一路低落的情绪,一下振奋起来,表示要做戈壁滩上一棵红柳,在边疆生根开花结果,把一切都献给边疆。
  9月24日,我们又登上到塔四场去的卡车。车出库尔勒后,一路尘土飞扬,车又跳又颠,真是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肚中跳的“三跳路”,经过了8个小时颠簸,终于到了塔四场,车停在三支干大桥下,猛听到《送你一束沙枣花》动人的歌曲和震耳的鼓乐声,我们列队上了大桥,看到了公路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和微风中飘扬的各色彩旗,我们的队伍从欢迎的行列中穿越而过到达场部大礼堂,接待我们的是1963年分配来的上海支青,在这远离家乡的农场,见到老乡感到格外亲热,大家握手,拥抱,互相诉情,他们招呼我们洗脸洗手,吃哈密瓜、西瓜、葡萄。随后进入礼堂,场领导在土台子的主席台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讲话。会后,我们分两批到自己的驻地,我是上海县的被称为学生一队,驻团部,嘉定县的为学生二队驻机炮连。我们进入营区,一看12栋崭新的营房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每10人一间,其实是一明一暗两间,外间住4人,内间住6人,每人的床上崭新的被子、褥子、床单。当晚大家没因奔波了一天而感到疲倦,却异常兴奋,围在一起谈论农场的老军垦和领导真好,对我们是这样的热情和关怀,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把青春献给农场,直到息灯号响了,大家才回到自己的床上。我躺在床上,望着天上的星星,心中在想,星星,我们已经到家啦,你能告诉我爸妈好吗?
  第二天一早,响起了起床号,我们立即起床洗漱后,就到操场集合,列队、跑步练操,下操时指导员郭云山讲这几天除了早晨上操,余下时间你们自由活动,可以到处走走看看,但不要走太远,以免迷路,我们一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饭后我们三五成群地到处走,有的在塔管处东面沙包上玩,有的顺三支干大渠向下游去,我和同班的三个同学顺三支干直到副业队,看到一台东方红在犁地,我们几个就跑了过去,一看开车的是一个河南小伙子,比我们大不了几岁,驾驶着机车轰轰向西开去,后面的五体犁,翻起五条泥浪好威风。等了一会机车转向朝我们驶来,到了我们跟前,机车停了下来,我们几个哀求地说:“师傅,让我们上去看看吧。”那师傅打量了我们一阵说,你们从上海来的吧,没见过吧,上来!于是我们几个都上去了,驾驶室里基本挤满了。驾驶员说:“走喽!”机车轰隆隆地起步向西驶去,正当我们心中别提有多高兴时,不知从哪里窜出个老头一声大吼:“停车!”只见那驾驶员,脸色一变,头上汗往下流,停车后,对我们讲“快,快下车,你们快走,那是仇队长凶得很”。我们溜下车,撒腿往回跑,只听身后那老头吼声不断:哪个单位的,回头告诉你们队长去,然后对驾驶员训道:机务操作安全规章学到哪里去了……我们一口气跑到大渠上,顺渠往家走,边走边议论,“这还是队长,讲话那么凶,还要收拾人,但愿我们的队长不是他那样。”这时渠边大路上一位骑马的首长迎面过来。“小伙子,你是哪个队的,在干什么?”我们一看是杨廷英场长,就回答我们是一队的,在那边看拖拉机犁地,那个仇队长训我们。杨场长一听,下马过来讲道:你们是否到拖拉机上去了,要不然仇队长不会训你们的,干什么工作都有规章制度,农场是军队编制,考核后,才能开车,过两天要带你们去机耕队参观学习,早点回去不要走迷了路。
  来到农场不几天,我们的坏毛病都出来了,特别在生活上,农场一天三餐都是馍馍,对我们从上海来吃惯大米长大的很不适应,因此对粮食很不珍惜,打回饭菜到宿舍吃不完就把雪白的馍馍扔得到处都是,一些老职工把我们扔的馍馍都拾回家去,当时我们认为大家吃得都是一样的,都不定量,后来到连队一看,职工们住的是“地窝子”和一些不像样的简陋的土坯房,吃的是玉米面窝窝头,还有高粱面,白面很少一点,并且还是定量的39斤,我们吃的住的与老职工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通过比较我们内心感到非常惭愧,再也不扔饭菜了。
  休整几天后进入来兵团的第一次劳动,到五连收割玉米秆,先用镰刀把秆砍倒,再用绳子把玉米秆背到麦场上,刚开始一天干下来人累得腰酸背痛,从麦场回家的路都不想走,有时候镰刀还割到自己的手,通过老职工的教,慢慢地工作进度也快了,质量也好了,人也适应了。
  入冬了,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积肥,每天二人一组,挑上一对筐子拾牛、马、驴粪,早上出门时要穿棉衣、棉裤和毡筒,等拾满了一担肥料回来时,就感到热了,于是就脱了毡筒穿着袜子往家走,开始时一次只能挑40公斤左右,还得走一段路休息一下,大部分在原机耕一队、机炮连、塔管处这些地方拾肥料,一路休息二三次就到家了,后来慢慢我可挑50多公斤,而且一口气挑到家。有一次我和史毓佩一起到机耕一队北边的荒地拾了一大挑肥料,回来路上见路边有一大滩牛粪包起来挎在胳膊上回家,当天我们的成绩70公斤,全连第一名,我们心里特别高兴。
  1965年的1月份,场部给连队分了一辆胶轱辘大车,队决定由原来赶大车的同学接管,而把那旧的木轱辘大车交于我用,主要任务拾柴禾,供应食堂做饭用。每天我俩和十一小队、团部、经理部、卫生队的十几辆大车一起奔向六公里外,打柴禾,装车,当时我连车都赶不好,打柴、装车更不用说是外行,于是他们就手把手地教我怎样赶牛车,向右走是“吁”,左走是“哦”,停是“喂”,走是“驾”。怎样甩鞭子,做鞭子。到了打柴禾的地方教我怎样挖柴禾,怎样堆放柴禾,装车、煞车等。每天早上8点起床喂牛装车,吃了早饭就套好车上路,晚上10点才到家,后来近处的柴禾打完了,就向孔雀河一带进发打柴,我自己也可以一个人单独操作了。我可以站在车辕上,挥动长鞭,随意指挥牛拉着车向前,这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同样也磨练了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在同年的3月份,由于工作较为出色,我有幸被场干部股派送到焉耆农二师干部处政治学校培训学习,学食堂管理工作,通过近半年的学习,学会了会计基础知识、食堂管理知识。回来后,我被分在本单位跟老司务长实习,10月份到林园队主管食堂工作。1966年6月份开始批判“三家村”,也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从学习到辩论,大字报满天飞,发展到武斗,那个时期的人可以说是“疯”了,农场的生产无人干,天天在“闹革命”,当时我属值班二连搞正面教育,我的脑子里想的是不管怎样“闹革命”,人总是要吃饭的。因此我每天在食堂亲自安排,保证连队每天三餐按时开饭,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值班连也发生派性倾向,我于1968年10月调到生产四队,从此后到1979年我一直在大田工作,在这期间相继发生了回城风,大部分的上海支青回沪去了,我当时也感到困惑,但想到来新疆时的决心和理想,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在1979年团落实政策办公室叫我到那帮工直到1980年10月被组干科正式任命为三连的司务长,1986年6月份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单位一干就是14年,1995年调到四连,现在单位做政工员工作。我的一生十分平淡,也可以讲较灰暗的,到2004年就四十年了,没有显著的成绩,但我还很自信,对儿孙们讲当时我的诺言,把一切献给边疆,扎根边疆没有后悔。想起当初的塔里木,路是一蹦三跳,尘土满天飞的公路变成了柏油公路,团场年内就“连连通”柏油路,原来农场连看一场电影都很难,现在电视普及,地窝子、土坯房已变成了砖房。特别在改革开放后,团场建设更快,土地实行两费自理、租赁承包。棉花的单产由原来的十几公斤到现在的皮棉单产125公斤,老百姓的生活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原来的玉米变成稀少的美味佳肴。白面随便挑,市场上要啥有啥,再也不打柴禾烧饭了,家家都用液化气,团部楼房林立,摩托车已普及。拖拉机、汽车也进了职工家,腰间的手机随处可见,职工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在四十年中,我还是为建设农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还有四年我就要退休了,在这四年里,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为团场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知识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尉犁县委员会

出版地:2003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较详细介绍了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各单位的历史变迁、发展变化以及老军垦回忆录、支边青年在塔里木等情况,它向我们再现了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