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卧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148
颗粒名称: 长虹卧波
分类号: F426;U445;I267
页数: 3
页码: 15-17
摘要: 联合调查组离开不久,自治区荒勘局的勘测设计队在2月9日到达尉犁。为了有一个立足点,我们从车店里借来9根木料作立柱,上面用一些棍棍棒棒、野草乱麻篷起来作顶,墙壁呢?用红柳条编结成网状,再糊上一层泥,这就是我们一场一处的临时指挥部了,还用一顶单帐篷作居室。别看它那么简陋,办公、住宿、吃饭、会客,甚至开党委会都在这里,是真正多功能的。住在里面,晚上是过风洞,中午是蒸笼,够惬意的。2月14日,工程处的基建大军进入施工现场。
关键词: 尉犁县 工程处 维吾尔族 各族人民 孔雀河

内容

联合调查组离开不久,自治区荒勘局的勘测设计队在2月9日到达尉犁。为了有一个立足点,我们从车店里借来9根木料作立柱,上面用一些棍棍棒棒、野草乱麻篷起来作顶,墙壁呢?用红柳条编结成网状,再糊上一层泥,这就是我们一场一处的临时指挥部了,还用一顶单帐篷作居室。别看它那么简陋,办公、住宿、吃饭、会客,甚至开党委会都在这里,是真正多功能的。住在里面,晚上是过风洞,中午是蒸笼,够惬意的。2月14日,工程处的基建大军进入施工现场。我从农五团抽调了部分技术干部,与工程处的杜书魁、工程师李希贤等组成了建场委员会。为了统一指挥,师党委任命我兼塔一场建场委员会的主任和工程处处长。我又组建小型气象站和社会调查组,使各项工作全面铺开;为转运基本建设和生活物资,修建孔雀河大桥就成了当务之急。
  流经尉犁县城南的孔雀河,多年受洪水冲刷,形成了深达10米的天然复式断面。洪水季节汹涌的水头,呼啸而过,声震两岸。过往的车辆要绕道普惠,才能进入塔里木腹地,到达若羌。城乡只有靠“卡盆”引渡,“盆”翻人亡的悲剧,每年都重演几次。
  我们修建大桥,钢筋水泥奇缺,建造木质桥梁需要大量木材。这些木材哪里来?成了建桥的一大难题。张福月书记闻讯,一面动员城乡群众,大力支援,一面抽调力量将县委后院的几十株高大的杨树砍倒运到工地。有位维吾尔族大娘,把门前的10棵白杨树砍倒,亲自组织了几辆牛车,把木料运到施工现场。为赶在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桥梁工程,工程处施工工地上,白天突击,星期天从不休息,常见夜战的灯火映照着古城,隆隆的机器声震撼着沉睡的原野。5月1日,一座长100米、宽5米、两旁置有防护栏杆的木质大桥,像一道长虹横卧在孔雀河上,从此“南北天堑变通途”了。
  为庆祝建桥工程的提前完工,我们举行了落成典礼。尉犁县委书记、副书记陈风泗,马木提同志带领着上百名机关干部赶来参加庆典。城乡各族人民带着各种各样的礼品,从四面八方云集桥头,慰问工程处的职工。一队队维吾尔族姑娘和小伙子,穿着节日盛装,弹着冬不拉,敲着手鼓,载歌载舞,来到桥上祝贺。整个大桥附近,人流簇拥,锣鼓喧天,张福月同志走上前来,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为尉犁县的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我对他说:“应该感谢你们,没有你们的支援,也不会有这座大桥。”这时,10多辆装满建筑物资的卡车,披红挂彩,缓缓地从桥上通过。也就在这当儿,一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白发满头、双目失明的维吾尔族老阿娜,让孙女牵着手,颤巍巍地走上桥头,用颤抖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桥上光滑的栏杆,老泪纵横地说:“感谢毛主席,感谢工程处的同志们,我早也盼,晚也盼,到底盼到这一天了!”原来,她唯一的儿子,在临近解放的那年,是撑着“卡盆”过河被洪水卷走的。这座桥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是友谊桥,幸福桥,是各族人民携手共建的团结桥。

知识出处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尉犁县委员会

出版地:2003

《尉犁文史·兵团专辑》,较详细介绍了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各单位的历史变迁、发展变化以及老军垦回忆录、支边青年在塔里木等情况,它向我们再现了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