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清代屯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1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清代屯垦
分类号: I267;C55;I247
页数: 3
页码: 565-567
摘要: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定西将军成衮扎布等奏准将吐鲁番屯田绿旗兵800名,带籽种来喀喇沙尔等地耕种。乾隆二十三年(1758)参赞大臣雅尔哈善等奏请喀喇沙尔屯田应派2400名兵丁。屯田侍郎永贵在喀喇沙尔主持屯田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书山驻喀喇沙尔办理粮运屯田事务,安插多伦回众,并增派和其衷协同办理。
关键词: 土尔扈特 办事大臣 和硕特 喀喇沙尔 库尔勒

内容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定西将军成衮扎布等奏准将吐鲁番屯田绿旗兵800名,带籽种来喀喇沙尔等地耕种。乾隆二十三年(1758)参赞大臣雅尔哈善等奏请喀喇沙尔屯田应派2400名兵丁。屯田侍郎永贵在喀喇沙尔主持屯田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书山驻喀喇沙尔办理粮运屯田事务,安插多伦回众,并增派和其衷协同办理。同年十二月,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侍郎书山奏称,多伦回众5000余人,由阿克苏迁来玉古尔、库尔勒、策达雅尔、洋杂尔等处安插农耕;罗布诺尔伯克托克托所属300户,垦请屯田,交由其弟阿布都赉管理。。乾隆三十八年(1773),东归的土尔扈特蒙部由斋尔移牧珠勒图斯及开都河两岸。屯军已垦和未垦土地,都划归蒙古族作为采邑,由牧民屯种。军屯的头工分布在喀喇沙尔东郊,二工在曲惠,三工在乌什塔拉、察汗通古及库米什地区(《新疆四道志》)。按《屯田议叙议处》办法规定:每个工设有专管屯田的千总或把总1员,经制外委2员,屯工按每人种地20亩的定额配备。年终考核,收成18分以上者,总理屯务官记录一次,兼管官记录二次,专管官加一级,外委及兵丁各赏一月盐菜银两;收成15分者功过相抵;不及15分者官员议处,兵丁责处”。乾隆二十三至三十八年(1758~1773)的15年间,喀喇沙尔每年屯兵370名左右,年平均种地7440亩,平均收成只有8分,丰年只能维持屯兵温饱;歉年,尚须“动用库银向土尔扈特、和硕特采购所余米粮一、二千石,贮备食用”(《清高宗实录》)。到道光初年,经办事大臣那彦成、萨迎阿、额勒锦、联顺等相继修整渠道,改善屯政。从道光四年至二十二年(1824~1842)的18年间,有16年获得丰收。这是喀喇沙尔设屯以后,效益最高时期。
  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设屯,至道光年间,经过73年的休养生息,喀喇沙尔所属地区“鸡犬桑麻,不殊内地”,社会经济面貌大有改观。人口由乾隆四十年的1130户增至2000户,几乎翻了一番。这一时期,“陕甘一带谋食者,纷至沓来”(道光二十年联顺奏折)。为节省经费,联顺奏准裁屯安户,招商认种。经继任办事大臣全庆组织实施。道光二十年(1840)二月,屯兵东归,三月底“业已全行认种”。吐鲁番李姓一家即承种曲惠的全部屯地。秋后开征,不出40天,即全数入仓。原喀喇沙尔屯军对土地实行间歇制,占地广,利用率低。改屯安民后,不费工本,所征粮石,“供支官兵养廉外,尚有赢余存贮在仓”(以上均见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朱批奏折》)。
  全庆偕同林则徐勘察后,还开发库尔勒北山根的土地,开渠引水(今上户渠),安置无业的维吾尔族贫户。
  同治四年(1865),阿古柏匪帮伺机入侵南疆,土尔扈特蒙部流散于布伦托海一带,喀喇沙尔及所属库尔勒、布古尔等地的民屯良田,“榛莽丛生”,“鞠为茂草”,人户大量死亡逃散(《光绪朝清季外交史料》卷26)。光绪三年(1877),喀喇沙尔、库尔勒收复后,善后局员黄长周即招集流亡300户农民屯田,并建议在罗布淖尔地区垦田。左宗棠以“罗布淖尔……环数百里,可渔可牧,不必垦田种粟,亦可足民”,(《左文襄公批札》卷6)不许。新疆建省以后,刘锦棠在《兴办屯垦并安插户口查报隐粮折》规定:每户给地60亩,由公中借给籽种粮3石,制办农具银6两,修盖房屋银8两,耕牛两头,合价银24两,或父子共作,或兄弟同居,或雇夥结伴,均按以2人为1户,并月给盐菜银1两8钱,口粮面90斤,自春耕起按8个月计算,通计每户银价牵算其需借给成本银73两1钱,定限初年还半,次年全徼。土地从第三年征赋,只征1/2,次年全征。每10户派一屯长,50户派一屯正,250户派一委员。10户连保,“互相纠察,层层钤束,以免领本潜逃耗费旷功及滋事不法诸弊。”(《刘襄勤公奏稿》卷12)。戍兵中裁汰的人员,也发给种子、农具、牛只和生活费,生产粮食按市价上交,收入归己,逐步变为自耕农。刘锦棠还根据左宗棠“东引西拓”的原则,提倡栽桑养蚕。焉耆、库尔勒、布古尔栽桑2万株以上。短时间内,焉耆、库尔勒、布古尔的生产得到恢复,城乡人口逐年增加。
  乾隆至光绪初年,喀喇沙尔地区的屯种,主要集中在喀喇沙尔、库尔勒及布古尔一线,罗布淖尔地区,一直未能开发。光绪十六年(1890),署甘肃新疆巡抚魏光焘接纳布政使饶应祺建议,“筑蒲昌城,设英格可力善后局、卡克里克屯防局,招徕汉回客缠2200户,通道置驿,建堡浚渠,教以耕织”(《清史稿、饶应祺传》)。光绪二十一年(1895),河湟回民起义,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等相继收容刘同春(一作“刘四伏”、“刘四复”)所部及眷属8000余人,仿效曹操对付黄巾的“民屯军管”办法,安置在罗布淖尔(今尉犁)至若羌一线,“计口授田”,组织屯种,其中仅英气盖(今尉犁东群克一带)一地即达2000人。经过一年的垦种,“由东河滩至英气盖河二十余里,麦秀谷苞,黄云满地,英格可立与都纳里(今蒲昌城遗址附近)望衡对宇,鸡鸣犬吠相闻”(《光绪朝东华录》总4001页)。其中托茂人茶根所部的几十户降卒,被和硕特贝子安置于今博湖县查干诺尔乡放牧。光绪二十九年(1903),罗布淖尔垦区“因交通不便,农业所获,运销无路,且值决堤,致成荒歉,遂各散去”。(谢彬《新疆游记》)焉耆知府刘嘉德向蒙古王公租来开都河南岸马场台一带土地,将他们妥善安置,经过短期辛勤垦殖,将前海子、玻口等沼泽地开发出来,生活日见富裕。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