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洪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0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防洪工程
分类号: F301;F426;TV871
页数: 2
页码: 518-519
摘要: 【开都河防洪堤】 位于焉耆县城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屯田士兵治河筑堤800米防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开都河发大洪水,冲毁旧堤龙口,伊犁将军萨迎阿主持将防洪堤延长15公里,直接北大渠。以后虽逐年有所修缮,但防洪能力仍然很低。
关键词: 开都河 博湖县 立方米 防洪堤 保护耕地

内容

【开都河防洪堤】 位于焉耆县城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屯田士兵治河筑堤800米防洪。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开都河发大洪水,冲毁旧堤龙口,伊犁将军萨迎阿主持将防洪堤延长15公里,直接北大渠。以后虽逐年有所修缮,但防洪能力仍然很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1954年开始,按800立方米/秒洪峰流量,分期分段修建开都河焉耆城区防洪堤。当地军民用义务劳动投工,每筑1立方米土仅付0.2元生活补助费。至1956年,3年共投资10.84万元,完成土方量20.5万立方米。1958年,开都河防洪堤经受住854立方米/秒洪水流量的考验。此后又对各险要地段加固整修,并延长防洪堤段。1980年,开都河防洪堤左岸从和静县先行公社至博湖县大河口,右岸从和静县先行公社至博湖县光明公社二大队,设计防洪能力1000立方米/秒的防洪堤开始动工,全长120公里。1985年,焉耆盆地共有防洪堤149.5公里,保护耕地88.5万亩,人口25.8万。为确保开都河下游焉耆县、博湖县和公路铁路交通要道安全,1987年8月在焉耆县查汗采开乡境内开挖了一条开都河泄洪道,底宽100米,深2米,长3.3公里,最大分洪流量180立方米/秒。1990年焉耆盆地防洪堤增至263.6公里,保护耕地115.4万亩,人口27.4万。
  【孔雀河库尔勒市防洪堤】 始建于1954年,以后对险要地段不断维修加固。至1980年,左右两岸共修建防洪堤7公里,左岸长3公里,从库尔勒老街葵花大桥至多浪渠龙口;右岸长4公里,从孔雀河拦河闸到屠宰场。为了防止北山坡洪水进入城镇,淹没耕地,在十八团渠沿线的一些地段和库尔楚一带修建6公里防洪堤。到1985年,库尔勒市共有防洪堤13公里,保护耕地7万亩,人口3万。1990年,防洪堤增至19.4公里,保护耕地7.5万亩,人口3.2万。
  【塔里木河下游防洪堤】 塔里木河尉犁县墩阔坦段洪水经常泛滥,1953年开始修建防洪堤,以后逐年加固延长。到1985年,尉犁县在塔里木河下游共修建防洪堤36公里,保护耕地8000亩。1990年,有防洪堤67.1公里,保护耕地1万亩,人口5000。
  【轮台县防洪堤】 1954年,建迪那河防洪堤。1958年后修建阳霞河、策大雅河、野云沟河防洪堤。至1985年底,轮台县有防洪堤11公里,其中浆砌防洪堤坝5.6公里,保护耕地2.5万亩,人口1.2万。1990年,防洪堤增至16.56公里,保护耕地5.1万亩,人口3.05万。
  【且末县车尔臣河防洪堤】 1959年,建防洪堤6处,长9公里。1985年,有防洪堤38.2公里,保护耕地13.8万亩,人口3.2万。到1990年,且末县有防洪堤38.8公里。
  【若羌县防洪堤】 1985年,若羌县瓦石峡河、若羌河有防洪堤23.6公里,保护耕地4万亩,人口1万。1990年,有防洪堤27.84公里。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