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102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禽传染病防治
分类号: S858;R73;R181
页数: 6
页码: 469-474
摘要: 巴州境内的畜禽传染病有63种,有的经过多年防治已经绝迹,有的发病率大大降低,但有的传染病对畜禽危害还很大。危害较大的畜禽传染病主要有炭疽病、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狂犬病、破伤风、肉毒酸、菌中毒、坏死性杆菌病、李氏杆菌病、气肿疽、牛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病、羔羊痢疾、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炎、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病、仔猪副伤寒、鸡瘟、鸡马立克氏病、禽霍乱。
关键词: 尉犁县 和静县 轮台县 死亡率 阳性率

内容

巴州境内的畜禽传染病有63种,有的经过多年防治已经绝迹,有的发病率大大降低,但有的传染病对畜禽危害还很大。危害较大的畜禽传染病主要有炭疽病、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结核病、狂犬病、破伤风、肉毒酸、菌中毒、坏死性杆菌病、李氏杆菌病、气肿疽、牛肺疫、牛出血性败血病、羔羊痢疾、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炎、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气喘病、仔猪副伤寒、鸡瘟、鸡马立克氏病、禽霍乱。
  【炭疽病与防治】 病情 炭疽病俗称“沙症”,蒙古语称“莫木”,维吾尔语称“块于对尔格”。牲畜炭疽病在境内呈地方性流行和散发性流行。民国27年(1938)~31年(1942),尉犁县有978只山羊和绵羊传染炭疽病死亡。1954~1958年,和硕县、且末县、尉犁县、轮台县、焉耆县、和静县有1342头(只)绵羊、马、牛、牦牛发生炭疽传染病,死亡864头(只),死亡率高达64.4%。1960~1969年,和硕县、和静县、若羌县、焉耆县、库尔勒县、轮台县发病绵羊、牛、马、驴743头(只),死亡291头(只),死亡率为39.2%。1970~1977年,轮台县、库尔勒县、尉犁县、和静县发病牦牛、驴、马、山羊、绵羊、牛、猪659头(只),死亡186头(只),死亡率为28.2%。1980~1983年,和静县和轮台县的牦牛、山羊、绵羊、马、猪、驴568头(只)发生炭疽病,死亡470头(只),死亡率高达82.7%。1990年6月,和硕县包尔图牧场一分场208头黄牛发病,死亡率为1.9%。
  防治 从1955年始,每年春季,巴州和库尔勒专区在炭疽病高发区对牲畜进行无毒炭疽芽胞苗或炭疽Ⅱ号苗注射免疫。1955~1989年,全州累计免疫牲畜1311万头次。1990年,使用炭疽Ⅰ号苗防疫牲畜61.49万头次、炭疽Ⅱ号苗防疫10.88万头次。对病死的畜体深埋或焚烧,污染的场地、用具用20%漂白粉、10%氢氧化钠液进行消毒。早期发病的牲畜用抗炭疽血清配以抗生素药物治疗。全州累计治疗病畜3761头(只),治愈939头(只),治愈率为24.97%。
  【口蹄疫与防治】疫情 口蹄疫在巴州有3次较大的流行。民国36年(1947),口蹄疫主要在焉耆县、尉犁县、和硕县、轮台县、和静县、库尔勒县流行。其中尉犁县有300头牛发病,死亡35头,死亡率为11.7%。1950~1959年,和静县、和硕县和焉耆县有4.7万头(只)黄牛、牦牛、绵羊发病,死亡1273头(只),死亡率为2.7%。1962~1965年,轮台县、库尔勒县、尉犁县、和静县、和硕县有1.48万头(只)黄牛、牦牛、猪、骆驼传染口蹄疫病,死亡2243头,死亡率为15.1%。1978~1979年,和静县、库尔勒市有1327头(只)猪、黄牛传染口蹄疫病,死亡25头,死亡率为1.9%。1980~1984年,焉耆县、库尔勒市、和静县、尉犁县1437头猪发病,死亡150头,死亡率为10.4%。
  防治 1955年以前,对口蹄疫病采用强毒人工接种防治。1956年,用自制结晶紫口蹄疫苗免疫注射1.73万头(次)。1957年,采用氢氧化铝甲醛苗免疫。1960年,免疫注射牲畜口蹄疫苗3920头(次)。1963~1968年,采用口蹄免疫弱毒苗预防口蹄疫,共注射疫苗7.6万头(次)。1978年,使用口蹄疫双价苗对猪进行免疫,注射疫苗28.49万头(次)。对发病牲畜采用病畜痊愈血清1毫升/公斤体重,配合药物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是年,全州累计治疗口蹄疫病畜19.51万头(只),治愈18.82万头(只),治愈率96.46%。1984年后,巴州没有发生口蹄疫病。
  【布鲁氏杆菌病及防治】 病情 民国时期,境内牲畜患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氏病)后,无法检查和治疗,只能听天由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70年,全州检疫牛羊1.35万头(只),检出阳性畜4368头,阳性率为32.36%。1971~1980年,检疫2万头牲畜,阳性579头(只),阳性率为2.89%。1981~1989年,检疫16.8万头牲畜,查出阳性1962头(只),阳性率为1.17%。经过不断免疫、检疫、淘汰、净化,到1985年,巴州牲畜布氏病感染率血清学检查阳性率羔羊不超过1%,牛犊不超过2%,流产物等病科的出菌率不超过0.5%,已达到控制区标准。1990年,布病检疫1.46万头(只),阳性率为0.02%。
  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巴州畜牧兽医科研单位采取以菌苗免疫为主,检、杀、防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牲畜布氏病。1960~1970年,巴州部分地区使用布氏病19号疫苗免疫牛、羊14.42万头(只),但免疫过的牛、羊凝集抗体消失慢,给外调检疫造成困难,故19号疫苗没有在全州推广使用。1971~1980年,用布氏病M5号疫苗进行气雾和粉雾免疫,共免疫牛、羊1278.63万头(只)。1981~1990年,仅对牛、羊幼畜进行计划免疫,成畜实行抽查检疫,发现病畜及时淘汰。1990年,使用布病M5号疫苗预防幼畜59.3万头(只),S19号疫苗预防幼畜8576头(只)。
  【结核病与防治】 1958~1989年,巴州9个县(市)畜牧兽医站对牲畜结核病作调查,累计检疫各种牛1.9万头,阳性519头,阳性率为2.73%,其中奶牛检疫553头,阳性率4.7%,发病最高。1990年,对库尔勒市、焉耆县及州奶牛场的301头奶牛进行检疫,检出阳性3头,阳性率为1%,可疑2头。对牲畜结核病主要采取捕杀和隔离进行防治。
  【狂犬病及防治】 病情 狂犬病又叫“疯狂病”,蒙古语称“尕尔阻”,维吾尔语称“阿尔吉尔”。狂犬病在巴州呈散发性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狂犬病发病牲畜数量无记载。1950~1990年,在巴州境内的和静县、焉耆县和轮台县的8个区乡(场)有5条犬、8匹马、2头牛发生狂犬病,全部死亡;牦牛发病302头,死亡135头,死亡率为44.7%。
  防治 对狂犬病防治主要是在常发病地区给犬及易感染动物注射预防狂犬病疫苗。1971~1982年,注射狂犬疫苗11次,注射牲畜5.97万头(只)。1990年,注射狂犬疫苗6599头(只)。对发病的牲畜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先后治疗178头,治愈169头,治愈率为94.94%。
  【破伤风及防治】 病情 破伤风又叫“脐带风”、“锁口风”,蒙古语叫“哈特莫尔耿”,维吾尔语叫“敦阔那克”,该病在巴州主要呈散发性流行。1957~1968年,和硕县有2匹马患破伤风病死亡。1970~1979年,焉耆、且末、和硕、博湖、库尔勒等县市99头(只)马、牛、驴、绵羊发病,死亡71头(只),死亡率71.7%。1980~1985年,库尔勒市、轮台县、和硕县、焉耆县、博湖县、且末县、若羌县242头(只)马、牛、绵羊、驴、猪发病,227头(只)死亡,死亡率为93.8%。1990年,在巴州各地均有零星发生。
  防治 破伤风主要是在牲畜去势、断尾及其他手术后感染引起的病。从1975年开始,对种畜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进行免疫。至1989年,注射12次,免疫各类牲畜3.28万头(只)。1990年,注射疫苗6751头(只)。对发病牲畜用破伤风血清配合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用双氧水、高锰酸钾、碘酒等消毒物擦拭创伤周围,并注射青链霉素消炎,能有效减少牲畜发病率。巴州兽医站和库尔勒市兽医站曾用1~2%鹿香酒精液10~15毫升进行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硫酸镁100毫升,连用3天,治疗4匹马,全部治愈。
  【肉毒梭菌中毒及病情防治】 病情 肉毒梭菌中毒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毒素,被动物食用后引起的一种中毒性急性致死性疾病,表现为运动神经和延脑、唇、舌、咽、喉等的麻痹。此病在巴州呈地方性散发性流行。1960年在尉犁县确诊了肉毒梭菌中毒。1964年有310头牛发病,死亡250头。1965~1973年,有4500头牛发病,死亡2570头,死亡率高达57.1%。1981年,有7头牛发病,全部死亡。
  防治 防治牲畜肉毒梭菌中毒,主要是避开被肉毒梭菌污染的草场和水源。1972年,尉犁县采用肉毒梭菌C型类苗免疫控制牲畜发病。1986年,库尔勒市采用肉毒梭菌C型类毒素免疫取得较好效果。到1989年,全州共免疫牛33.58万头。1990年免疫4.6万头。
  【坏死杆菌病及防治】 病情 坏死性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畜禽慢性传染病。由于各种动物受侵害的组织和部位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巴州常见的有腐蹄病、坏死性肝炎。1960~1979年,和硕县、和静县和博湖县有14.38万只羊发生坏死杆菌病,发病率3.52%,死亡6920只,死亡率为4.81%。1966~1969年,库尔勒县和焉耆县有502只羊发生坏死性肝炎,发病率0.06%,死亡102只,死亡率20.32%。
  防治 坏死杆菌病的主要防治方法是在坏死杆菌污染场地和潮湿地方用干石灰消毒。对发生腐蹄病的羊用10~20%硫酸铜,5%福尔马林等药物冲洗伤面,再涂碘甘油、松溜油、磺胺软膏等,或在牲畜腐蹄空洞内填入磺胺粉、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用纱布包扎,每隔2至3天更换一次。治疗病羊11.99万只,治愈1.01万只,治愈率为8.42%。用青霉素、磺胺、四环素药物进行全身疗法及局部治疗坏死性肝炎羊502只,治愈400只,治愈率为79.68%。加喂硫酸锌能很快控制坏死杆菌病。
  【李氏杆菌及防治】 1967~1989年,博湖县和轮台县牲畜传染李氏杆菌发病834只,死亡绵羊244只、猪48头。1982~1984年,博湖县发病绵羊233只,死亡90只。1985~1990年,累计发病1464只,死亡745只。李氏杆菌病主要用金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至1990年底,累计治疗753只羊,治愈323只,治愈率达42.89%;治疗猪711头,治愈396头,治愈率达55.69%。
  【气肿疽及防治】 病情 气肿疽是气肿疽梭菌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黑腿病”,蒙古语称“哈拉果以”,维吾尔语称“合拉桑”。此病在全州呈散发性流行。1967~1990年,尉犁县、若羌县、轮台县、和硕县、焉耆县、库尔勒市发病畜禽1085头(只),发病率0.16%;死亡461头(只),死亡率42.49%。
  防治 1959~1989年,用气肿疽甲醛疫苗注射牲畜142.72万(次),1990年注射5.15万头(次),用气肿疽血清、青霉素等药物对症早期治疗病畜943头(只),治愈597头(只),治愈率63.31%。
  【牛肺疫及其防治】 病情 牛肺疫又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在40~50年代,呈地方性流行。1954~1959年,和硕县410头发病,死亡72头,死亡率为17.6%。1959年,焉耆县有70头黄牛发病,死亡25头,死亡率35.7%。1961~1963年,和静县388头牛患肺疫,死134头,死亡率34.5%。1964年,尉犁县203头黄牛患肺疫。1968年,博湖县有194头黄牛发病,死亡33头,死亡率17%。到1990年底,40年来全州累计发病牛6676头,死亡1276头,死亡率19.11%。
  防治 1958年,开始用牛肺疫弱毒疫苗进行预防,到1970年,牛肺疫基本被控制。1983年,博湖县有13头牛患病,死亡4头,死亡率30.8%。1985年,和静县460头牦牛发病,死亡91头,死亡率19.8%。到1989年,31年间累计免疫牛49.61万头,对发病的牛采用“914”新药和抗生素治疗,共治6600头,治愈5400头,治愈率81.82%。
  【羊梭菌病及防治】 羊梭菌病由梭菌芽胞杆菌属病菌所致,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疽、羊黑疫,全州9县市的羊都有发生。到1990年近25年累计发病18.35万只,发病率1.73%;死亡1.5万只,死亡率为8.2%。1965~1989年,用羊肠毒血菌苗、羊三联四用苗免疫,共注射903.76万只(次)。1990年,注射198.57万只(次),对发病羊采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当年治疗18.26万只,治愈率为92.63%。
  【羔羊痢疾及防治】 病情 羔羊痢疾简称“羔痢”,蒙古语称“巴尕苏阿尔特呼”,在全州呈地方性流行和散发。民国35~38年(1946~1949年),发病羔羊4.14万只,发病率为4.65%,死亡1.8万只,死亡率44.02%。1952~1985年,全州共有发病羔羊48万只,死亡4045只,死亡率0.08%。
  防治 在羔痢常发病地区对产出12~48小时的羔羊用土霉素粉和青霉素肌肉注射预防。1958年开始,用大肠杆菌苗给羔羊免疫,20年共注射疫苗217.11万只(次)。1980~1989年,采用三联四用苗免疫注射羔羊429.46万只(次)。
  【羊痘及防治】 病情 羊痘是巴州各种畜禽痘病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该病在全州呈地方性流行。1974~1989年,全州9县(市)发病羊达7.89万只,发病率0.58%,死亡1.65万只,死亡率21%。1990年,轮台县1080只羊发病,死亡101只,死亡率为9.35%。
  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用痘痂接种方法紧急预防羊痘。1950~1965年,采用羊痘氢氧化铝、羊痘筋胶苗进行预防。共免疫264.6万只羊。1966~1989年,采用羊痘冻干苗预防免疫628.07万只羊。1990年,预防注射123.57万只羊。
  【山羊胸膜肺炎及防治】 山羊胸膜肺炎在巴州主要呈地方性流行。民国37年(1948)~1973年,尉犁县、和静、和硕县发病山羊1.99万只,发病率3.06%,死亡1.06万只,死亡率达53.27%。对发病的山羊用“914”药物治疗。1959~1978年,共治疗山羊1.54万只,治愈8098只,治愈率52.25%。在发病地区采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预防,一年一次免疫注射。到1989年,30年共免疫30.98万只山羊。1990年,只有和静县免疫注射2900只。
  【鼻疽】 马鼻疽在巴州呈散发性流行。1953年,若羌县有8匹马患马鼻疽病,全部捕杀深埋。同年,巴州和库尔勒专区检疫马200匹,阳性率3.2%。60年代,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马鼻疽流行比较严重,共检疫马4681匹,阳性率达5.5%。1976年,轮台县检疫马85匹,阳性率达67%,病马全部捕杀。1977~1983年,轮台县共检疫1.09万匹,阳性率2.1%,病马全部扑杀。1950~1989年,全州共检疫马34.66万匹,阳性率为0.63%,其中开放性鼻疽674匹,占0.19%。1990年,检疫2717匹,全部为阴性。对马鼻疽病主要采用检疫、隔离、管制、治疗、捕杀病马等措施防治。轮台县和库尔勒市隔离阳性马,集中用磺胺和土霉素等药物治疗,取得临床上痊愈的好效果,但化费人力、物力、财力后仍留下后患,最后还得对病马采取捕杀深埋措施。
  【马传染性贫血及防治】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在巴州境内的和静县、和硕县、焉耆县、博湖县农区呈地方性流行,库尔勒市、轮台县、且末县呈散发性流行。1959年,在和静、和硕、焉耆县农区发现传染性贫血病流行。1963年,在库尔勒县英下乡和州种畜场发现病马。1963~1971年,用临床综合诊断法检疫马1456匹,阳性率5.29%,自然死亡15匹。1976~1978年,用微量补反和琼扩检疫马1.84万匹,阳性率4.74%,自然死亡143匹。1979~1985年,共检疫马8.55万匹,阳性率1.2%,自然死亡98匹。1990年,检疫马2.22万匹,阳性率1.15%。对马传染性贫血病主要采用检疫、隔离和捕杀措施防治。
  【猪瘟及防治】 猪瘟又叫“烂肠瘟”,在巴州呈地方性流行和散发,不分猪种、年龄,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库尔勒县驻军部队猪场有85头猪发病,死亡69头,死亡率高达81.2%。1965~1990年,全州除且末县外,猪发病39次,共4161头,发病率为7.12%,死亡2597头,死亡率62.41%。对猪瘟病主要采用猪瘟免化弱毒苗预防。至1989年,全州共免疫注射40.23万头猪,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发生。
  【猪丹毒及防治】 猪丹毒病呈散发性流行,初夏季节多见发病。1965年,轮台县猪发病8头,死亡1头,以后波及到焉耆、库尔勒、尉犁、且末县,1965~1985年,共发病254头,死亡54头,死亡率21.26%。预防猪丹毒主要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到1990年,25年共注射23.34万头。同时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对猪群的检查,发现病猪用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治疗病猪254头,治愈195头,治愈率76.77%。
  【猪肺疫及防治】 猪肺疫在巴州部分县(市)的养猪点发生,呈散发性,有时呈小范围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春秋两季多发,病程短,多为急性。1962年夏,库尔勒县种畜场10头猪发病,死亡4头,死亡率40%。1975年,若羌县35头猪发病,死亡32头,死亡率高达91.4%。1976年,尉犁县19头猪发病,死亡13头,死亡率68.4%;和硕县清水河农场120头猪,发病80头,死亡65头,死亡率达81%。1983年,且末县12头猪发病,死亡8头,死亡率66.7%。
  对猪肺疫采用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预防。到1989年,共免疫猪21.74万头。1990年,注射疫苗9932头。对发病的猪采用抗生药物早期治疗,共治疗病猪309头,治愈92头,治愈率为29.77%。
  【猪气喘病及防治】 猪气喘病又叫“猪支原体肺炎”,呈地方性流行和散发。1964年,焉耆县有70头猪发病,死亡7头。至1985年,全州共发病26次,发病猪1.01万头,死亡1550头,死亡率为15.35%。对猪气喘病,除加强猪的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预防外,对发病猪用土霉素、硫酸卡那霉素治疗。治疗病猪593头,治愈432头,治愈率达72.85%。
  【仔猪副伤寒及防治】 仔猪副伤寒在巴州呈地方性流行和散发,每年春季产仔季节发病和流行。在各地兽医临床上碰到的病例多为急性和慢性,此病主要侵害1~4月龄仔猪,断奶前后的仔猪呈急性经过,架子猪一般表现为慢性肠炎或副伤寒性肺炎。1971~1979年,和硕县、焉耆县、若羌县、尉犁县、博湖县共有1183头猪发病,死亡455头,死亡率38.5%。1980~1984年,尉犁县发病395头,死亡193头,死亡率48.9%。
  此病主要用仔猪副伤寒菌苗进行预防,到1989年,29年共注射疫苗12.23万头。1990年,预防注射9251头。对患病仔猪用氯霉素、呋喃类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共治疗病猪1159头,治愈766头,治愈率66.09%。
  【鸡新城疫及防治】 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在巴州呈地方性流行和散发,幼雏、中雏的感受性最高,2年以上的老鸡感受性较低。此病传播快,死亡率高。民国34年(1945),焉耆县城有230只鸡发病,全部死亡。1950~1989年,全州共发病14.81万只鸡,发病率1.1%,死亡10.35万只,死亡率69.89%。对雏鸡用Ⅱ系苗预防,2月龄以上的鸡用Ⅰ系苗预防。到1989年,27年免疫注射566.55万只鸡。1990年,用Ⅰ系苗预防100.58万只鸡,Ⅱ系苗预防32.31万只鸡。通过多年免疫,基本控制了鸡新城疫。
  【鸡马立克氏病及防治】 鸡马立克氏病在巴州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发生于3~4月龄的鸡,以一肢麻痹多见,也有灰眼和一侧翅膀下垂。1976年,在尉犁县发现鸡马立克氏病。到1989年,全州共有4052只发病,发病率3.82%,死亡1443只,死亡率35.61%。主要用火鸡疱疹病毒疫苗给1月龄雏鸡免疫。到1989年,5年共免疫1.3万只鸡。1990年,免疫9万只鸡。
  【禽霍乱及防治】 禽霍乱又叫“禽出血性败血症”,在巴州呈地方性流行。1967年,在轮台县、库尔勒县、尉犁县、且末县3万只鸡发病,发病率5.63%,死亡4920只,死亡率16.4%。从1968年开始,用禽霍乱菌苗免疫预防鸡霍乱,到1989年,共免疫86.66万只鸡。1990年,免疫2.08万只。到1990年,22来年采用青霉素、土霉素粉和磺胺嘧啶治疗病鸡2.89万只,治愈2.12万只,治愈率73.36%。是年,普查976只鸡,鸡霍乱阳性率为2.66%。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