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良种引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88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良种引进
分类号: F326;F323;S511
页数: 4
页码: 346-349
摘要: 1955年,巴州、库尔勒专区各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陆续引进优良品种,通过品种比较择优推广,并不断进行种子的更新换代。到1990年,共引进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108个。
关键词: 农二师 种植面积 焉耆盆地 库尔勒 主栽品种

内容

1955年,巴州、库尔勒专区各县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陆续引进优良品种,通过品种比较择优推广,并不断进行种子的更新换代。到1990年,共引进各种作物的优良品种108个。
  【小麦】 喀什白皮 春性,中熟,生育期100~112天,耐旱、盐碱,适应性强。1952年农二师从喀什农场引进巴州境内。1954~1959年试验评比,平均亩产223.8公斤,最高339.5公斤。1957~1966年,巴州农科所试种平均亩产334.2公斤,比黑芒增产0.37~91%。1961年,在焉耆、和静、和硕县有零星分布,种植面积约4000亩,1962年扩大推广种植面积。1964~1975年,成为春麦主栽品种,分布在各县市种植。1981年,种植21万亩。1987年,种植面积只有3.83万亩。
  解放3号 1964年,农二师焉耆试验站以喀什白皮品种通过临冬播种后系统选育而成。1973年引进地方试种,1976年普遍推广,种植面积逐步超过喀什白皮,成为全州主栽品种。1980年种植25.89万亩,1982年种植27.2万亩,1986年种植19.09万亩,1990年只有1800亩。
  解放3号与喀什白皮的主要区别是在透光与养份供应好的条件下,穗端有3~5个小穗,比喀什白皮增产10%左右。
  墨巴65 属中矮秆型,春性,早熟,全生育期平均100天,丰产潜力大,产量稳定。1973年自治区从巴基斯坦引进。1980年巴州种2.18万亩。1982年,巴州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认定推广,以后种植面积成倍增长。1981~1990年,累计推广面积208.54万亩,增加小麦产值3128.1万元。1990年,种植34.09万亩,占全州春麦总面积的68.23%,是巴州春麦由中产变高产的主栽品种。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农业区和库尔勒市。同年,自治区农业厅授予推广墨巴65品种科技进步三等奖。
  新春2号 是新疆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选育的中晚熟品种,生育期93~105天,抗逆性强。1985年引进,次年推广面积达3.37万亩,1988年增至9.07万亩,较墨巴65增产8.2%。因容量低,二级粮多,1989年减至8.11万亩,1990年仅5.6万亩。
  【水稻】 宁系62—3 1974年从米泉县引入巴州种植,是焉耆盆地的水稻主栽品种。1978~1986年,每年种植2万亩以上,其中1981年种植2.8万亩。一般单产300公斤左右,丰产田可达400公斤以上,小面积亩产超过500公斤。
  矮丰2号 1973年从农二师二十九团场引种。1980年起成为库尔勒、尉犁两县的水稻主栽品种,种植面积5000~8000亩,1984年种植8600亩,一般单产400~450公斤,高产田可达700公斤。
  矮丰2号粳稻型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50~160天,株型紧凑,矮壮,抽穗整齐,成熟一致。茎节间短,根系发达,抗倒伏。穗大粒多,喜肥耐密,丰产潜力大。
  【玉米】 白马齿玉米 1950年从苏联引入,生育期115~125天,中早熟品种,耐肥,抗倒伏能力强。1961年,全州种植13万亩,其中焉耆盆地和轮台县占10万亩。1965年前是主要推广的常规玉米品种,据焉耆农二师农科所1953~1957年品比试验,平均单产366.5公斤,一般大田单产150公斤左右。
  维尔156 是苏联育成的双交种,马齿型,黄粒,中晚熟品种,生育期在焉耆盆地135~140天,在塔里木盆地120~130天,适应性强,丰产潜力大。1962年从自治区农业厅引进,除且末、若羌县外,各县均有分布。1965~1987年是玉米作物的主栽品种,以后被南斯拉夫SC704单交种更换。1980年种植面积最大,达15.99万亩。一般亩产300公斤,高产田600公斤以上。
  南斯拉夫SC704 1985年从昌吉州呼图壁县自治区种子公司引种,系单交种,生育期138~140天,增产潜力大,稳产高产。该品种秆粗抗倒,抗逆性强,灌浆速度快,成熟一致,皮薄,出粉率高。推广种植SC704玉米后,巴州玉米单产由1985年的214.4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276.4公斤,提高28.9%,平均每年增加440.7吨。1986~1990年,共种植SC704玉米36.16万亩,增产2.71万吨,累计增加经济效益954.6万元。
  【棉花】 108矣夫 属中晚熟陆地棉品种,由苏联棉花研究所费尔干试验场选育而成。1955年由库尔勒专区农科所引进试种,1957年基本普及,替换C—3173品种,成为库尔勒、轮台、尉犁一带棉花主栽品种,以库尔勒栽培面积最大,达4万余亩。一般大田单产皮棉35公斤,比C—3173增产20%。1958年,库尔勒专区农科所小面积试种,亩产皮棉105公斤。在巴州的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1986年被军棉1号取代。
  军棉1号 系农二师三十四团场良种繁育试验站育成。1978年从三十四团场引入地方,先在尉犁县种植,后发展到库尔勒、轮台和若羌县。1989年,种植面积达6.53万亩,占陆地棉面积的86.15%。军棉1号丰产性好,1989年尉犁县近50亩丰产田,亩产皮棉超过150公斤。全州推广军棉1号后,棉花单产由1980年的18.9公斤,提高到1989年59.83公斤。
  军海1号 系农一师农科所育成,1968年从农二师二十九团场引种到库尔勒。因受陆地棉、长绒棉价格升降影响,种植面积不稳定,1981年种植面积最大,达3.75万亩。推广初期单产35公斤,到1990年种植3.59万亩,平均单产79公斤。近三年同新海7号竞争,种植面积不稳定。军海1号属海岛棉,早熟品种,全生育期145天左右。幼苗抗旱能力强,生长势、结铃性均强。铃重2.5~3克,霜前花在85%以上。
  【油料】 先进工作者油菜 产于苏联,1973年从南斯拉夫引入,全州各县市均有种植,主要分布在焉耆盆地,全州1979年种植0.83万亩,1980年3.6万亩,1981年7.89万亩,1982年11.1万亩,1983年8.59万亩,以后年种植面积保持在8万亩左右。从1981~1990年的10年间,平均占油料作物面积的89.44%,单产由1980年的56.6公斤提高到1989年的101公斤。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