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8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
分类号: S858;C55;I267
页数: 2
页码: 322-323
摘要: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土尔扈特、和硕特游牧于焉耆盆地和开都河流以后,巴州境内盟旗制与伯克制并存,土地占有形式相当复杂。
关键词: 盟旗制 土尔扈特 封建领主 伯克制 库尔勒

内容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土尔扈特、和硕特游牧于焉耆盆地和开都河流以后,巴州境内盟旗制与伯克制并存,土地占有形式相当复杂。
  焉耆盆地东至乌什塔拉库克油克山,西至霍拉乌苏,南至紫泥泉及博斯腾湖北岸,北至达格尔及察汗通古,均为清政府分封给土尔扈特、和硕特蒙部封建王公的世袭领地,名为“采邑”或“食邑”。土地归封建领主所有,生活在盟旗制下的农牧民均为宗法封建领主的“阿勒巴图”(农牧奴)。农牧奴除战时应召服役以外,平时经管牛羊和耕种土地(土地收入绝大部分归封建领主或喇嘛昭所有),并承担繁重的无偿劳役。
  布古尔(今轮台)、库尔勒两“回庄”和若羌、且末等县实行伯克制。清政府除按年度给三至七品伯克发放“养廉金”外,还按伯克等级分别拨给“养廉地”及经管“养廉地”的“燕齐”(农奴)。库尔勒“回庄”即有七品以上的伯克20名,占有“养廉地”3060亩,为伯克种地的农奴达105户近500人。除封建领主、伯克、喇嘛昭、清真寺占有土地外,其余土地大部分为地主、富农占有,除少数自耕农外,绝大部分农民租种地主、富农及寺庙的土地。阿古柏侵占库尔勒和焉耆之后,原有土地制度又有很大改变。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甘肃新疆巡抚刘锦棠废除伯克制,蒙古族的盟旗制仍循旧章,清真寺的庞大寺产也未触动。
  民国28年(1939),盛世才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盟旗制,成立和通县(后改和靖县),将封建领主占用的土地,分给农牧民耕种。实际上大批封建领主又转化为封建地主,将占有的土地租佃给回、汉等民族的贫民耕种,名为“伙种”。有耕畜、农具、种籽的佃农,与地主对半分成;无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的佃农,与地主按倒三七分成。发生水旱蝗灾,地主不承担经济损失。佃农在歉年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群起抗租,盛世才派遣民政官员到和靖县处理租佃纠纷,经过多方协商,制定《修正和靖县蒙古族与其它民族伙种临时办法》,使地主与佃农的矛盾得到一些缓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焉耆专区各县乡的大部分土地仍为封建地主所霸占。1950年,焉耆专区在8县27区81乡进行社会调查,全区共有农户3.68万户,耕地59.62万亩,户均耕地16.19亩,其中占总户数4.15%的地主占有15.54%的耕地,而占总户数31.46%的贫雇农,只占9.64%的耕地,贫富之差极为悬殊。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