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芦苇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7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芦苇资源
分类号: F293;F426;P641
页数: 4
页码: 166-169
摘要: 【芦苇沼泽的形成】 芦苇沼泽的形成是由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芦苇沼泽区,地质历史上属博斯腾湖向西南延伸的一部分。博斯腾湖是新生代断陷形成的,周围环绕着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博斯腾湖的最低点,海拔只有1046米,地形低洼,成为焉耆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的中心。开都河在北部宝浪苏木处分东西两支,其中一支由北向南注入西南芦苇沼泽区,由于河流携带泥沙,长期淤积,因而三角洲不断向湖心推进,湖水深度逐渐变浅,地下水位上升或地表凸起,适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即开始了芦苇沼泽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开都河 小湖区 覆盖度 博斯腾湖 芦苇沼泽

内容

【芦苇沼泽的形成】 芦苇沼泽的形成是由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南芦苇沼泽区,地质历史上属博斯腾湖向西南延伸的一部分。博斯腾湖是新生代断陷形成的,周围环绕着海拔3000米左右的高山,博斯腾湖的最低点,海拔只有1046米,地形低洼,成为焉耆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的中心。开都河在北部宝浪苏木处分东西两支,其中一支由北向南注入西南芦苇沼泽区,由于河流携带泥沙,长期淤积,因而三角洲不断向湖心推进,湖水深度逐渐变浅,地下水位上升或地表凸起,适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即开始了芦苇沼泽的形成过程。
  随湖水深度不同,湖泊边缘丛生植物群落呈有规律的分布,从湖岸上边向湖泊中心依次为芨芨草群落,芦苇群落,水深0~0.3米的地方为香蒲群落,水深0.8~1.2米的地方为浮水植物睡莲、荇菜、眼子菜群落,水深超过2米,一般为无植物生长的水面。植物残体在淹水条件下得不到完全分解,沉积成为泥炭,加上河流携带泥沙继续沉积,使湖底不断升高,湖水相应地产生变化,植物群落互相更迭并向湖中心蔓延,芦苇对水份条件的适应较强,因而芦苇沼泽面积不断扩展。
  由于泥沙沉积不平衡,以及湖底原始起伏不同,有些地方水较浅,适应水生植物生长,在风力及流水作用下,将芦苇种子传播到湿润地段,芦苇得到繁殖,由稀疏到密,逐渐形成沼泽,不断向四周扩大。
  洪水季节,部分河湖堤岸发生坍塌,连同其上生长的芦苇被水流带到距岸稍远的地方固定下来,芦苇继续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过程,也向四周产生蔓延,面积有所扩展。博斯腾湖中有许多岛屿状芦苇沼泽,就是因水层较浅,适于芦苇生长而逐渐形成的。因地形平缓,黄水沟下游没有固定河道,成为无尾河,夏季洪水漫延,造成地表过湿或积水,芦苇蔓延形成沼泽。
  【芦苇分类与产量】博斯腾湖的芦苇一般可分为四类。一类芦苇高3.5米以上,每平方米芦苇干重1.82公斤以上(平均2.55公斤),覆盖度80%以上,多分布在河湖边缘或低洼地,地表有深浅不同的积水,土壤为腐殖沼泽土。
  二类芦苇高2.5~3.5米,每平方米芦苇干重1公斤以上(平均1.41公斤),覆盖度60~80%,分布在距河湖稍远的地方,地表无积水,但较潮湿,土壤为泥炭土、盐化泥炭腐殖沼泽土。
  三类芦苇高1.5~2.5米,每平方米芦苇干重0.40公斤(平均0.68公斤),覆盖度50~60%,分布在距河湖更远的地形稍高处,地表干燥,土壤为泥炭土。
  四类芦苇高1.5米以下,每平方米芦苇干重0.10公斤以上(平均0.25公斤),覆盖度50%以下,分布在地形较高的苇区边缘地段,地表很干燥,土壤为盐化泥炭土、盐化草甸沼泽土。
  1960年以前,博斯腾湖的芦苇面积超过50万亩。1966年,据兵团设计院调查,西南小湖群年产苇量27万吨、大湖周围3万吨。1988年,小湖群周围年产芦苇15万吨,大湖年产3万吨。
  芦苇区分布 一区位于小湖区西部,从开都河西支入湖口处向南至阿洪克联线以东,地势低平,芦苇生长较好。
  二区位于小湖区北侧,开都河西支右岸种马场附近,地势低洼,芦苇生长较好。
  三区位于开都河西支入湖口处向南至阿洪克联线以东,地势稍高,水份条件差,芦苇生长差。
  四区位于大湖西北部,构成独立黄水沟区,芦苇生长较好。
  【芦苇资源变化】 1959年,用航片进行判读,芦苇面积达83.76万亩。1981年,用航空遥感所摄大比例尺彩红外判读和量算,芦苇沼泽总面积74.38万亩,比1959年减少9.38万亩。1976年,博斯腾湖有较大的苇区11片。过去为一、二类的芦苇片,1981年调查时已演变成四类芦苇区或放牧地。西南部小湖区一类和二类芦苇生长面积减少,四类面积扩大,原来的四类芦苇演变成草场和盐碱地。
  过去一、二类芦苇多沿河湖边缘分布,宽度少者几米,多者二十几米,形成一道高大的芦苇墙。1980年以后,芦苇墙出现较大缺口,6~8米高的芦苇已很少见。1981年,最高6.4米,茎粗2.5厘米。水位的变化对芦苇生长有直接影响,宝浪苏木水闸建成后,开都河西支进水激增,孔雀河河源处水深为4~5米,西南小湖群的平均水深为2.5米左右,那木肯诺尔、科克诺尔、特热特诺尔的湖水深分别比过去的上升了0.6~1米,小湖区的芦苇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博斯腾湖的水面海拔高程已由原来的1048米降到了1986年的1044.82米左右,大湖边及部分小湖(如再格森诺尔)湖底已露出,湖岸不再生长芦苇,尤其是湖的外围部分芦苇迅速死亡或生长不良。90年代,芦苇年蕴藏量只有10.6万吨,不到60年代储量的三分之一。
  【芦苇资源的利用】 1958年前,博斯腾湖的芦苇资源除少数用作沿湖居民烧柴、建筑外,绝大部分芦苇成熟后不能及时收割,就地腐烂焚烧,任其自生自灭。1962年兰新铁路通车后,内地部分省市来博斯腾湖调苇,先后有河北的武邑、玉田、曲阳、营口、丰润县,山东的济宁、广饶、禹城、陵县、夏津、平度县,河南的南阳市,山西的稷山及陕西的长安县等20多个调苇队驻在博湖。70年代,沿湖有些社队收割和销售芦苇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5~120%。1972年,濒湖县、市和农二师团场单位进湖割苇8815吨。80年代中期,外省来博湖县调苇的单位逐年减少。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当地农户除割芦苇出售外,还编织芦苇席出售,博湖地区每年约产10万张苇席。
  1990年,巴州有以芦苇为原料的大小造纸厂14个。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上)》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全面地记述了巴州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前进的历程。本志记述了巴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概貌、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浓郁的风土人情,显现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高原天鹅湖自然保护区—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中国最大的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塔里木胡杨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博斯腾湖神奇迷离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古“丝绸之路”楼兰故国的风貌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