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接到任务赶赴塔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在新疆的科学事业 第一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0460
颗粒名称: (二)接到任务赶赴塔城
分类号: I267;G634;I247
页数: 5
页码: 146-150
摘要: 伊犁事件发生后,1962年6月中旬,作为一名普通的测绘科技人员,我曾作为工一师设计院临时应急组成的测量地质勘测组带队和工程负责人到过塔城,并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们那次到塔城去,是带着正在塔城坐镇指挥“三代”工作的总指挥、生产建设兵团工一师师参谋长兼设计院院长赵锐同志的指示到塔城去执行一项勘测任务的。在塔城,我亲眼看到过塔城的壮美山水,亲耳听到过塔城居民诉说公民外逃时的一些凄惨境况,快50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总感到伊塔事件使中国人民蒙受了莫大的耻辱。
关键词: 平面图 接待站 地质人员 测图比例尺 参谋长

内容

伊犁事件发生后,1962年6月中旬,作为一名普通的测绘科技人员,我曾作为工一师设计院临时应急组成的测量地质勘测组带队和工程负责人到过塔城,并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们那次到塔城去,是带着正在塔城坐镇指挥“三代”工作的总指挥、生产建设兵团工一师师参谋长兼设计院院长赵锐同志的指示到塔城去执行一项勘测任务的。在塔城,我亲眼看到过塔城的壮美山水,亲耳听到过塔城居民诉说公民外逃时的一些凄惨境况,快50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总感到伊塔事件使中国人民蒙受了莫大的耻辱。
  1962年6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设计院办公室秘书叫我和地质组的负责人到院办公室去一下,说有重要任务交代。我们走进院办公室,秘书指着椅子叫我们坐下。他说:“书记有事情工作忙,书记叫我通知你们,现在交给你们一项到塔城去勘测的紧急任务。师里赵参谋长从塔城来电说,塔城有一项勘测工作,叫我们院里赶快派几个测量和地质人员到塔城去,越快越好。具体工作内容,你们到那里,参谋长会有交代。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要保证很好地完成。到那里工作上由葛银负责。遇到问题多向参谋长请示汇报。”秘书还叮嘱我们说:“你们回去就安排人员做好准备,告诉去的人员带上粮票和行李。”他还告诉我们,明天下午8点出发,在楼下集合,兵团汽车运输公司汽二连的车子来接。“现在你们回去就抓紧准备。”
  根据院里秘书的通知要求,我们测量和地质人员开了一个会,经研究,我们安排了3名测量人员和2名地质人员,共计5个人组成了一个勘测小组。会后大家分工合作,开始准备工作。相对来讲,地质上所携带的装备物品比较简单,每人配备一个挎包、一个罗盘仪、一把榔头、一把铁铲、一个水壶,和必需的办公用品等就可以了,准备工作很快在当天上午就完成了。而测量上所携带的装备物品,相对来讲比较繁杂。当时我列了一个简单的测量装备物品清单,从一根绣花针到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支毛笔、一把榔头、斧头、锯子、铅丝、油漆、麻线、测旗、尺垫、望远镜、罗盘仪、水壶、雨伞、蜡烛、药品,和必需的办公文具纸张等等,满满地装了一大木箱子,大家忙活了一上午才准备好。当天下午,测量上继续准备,对测量仪器和器材进行检查校正,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总算准备好了。
  第二天上午,大家各自回家准备自己携带的行李和行军床,及自己所需的物品等。当天下午,没有车棚的大汽车提前开来了,我们准时从乌鲁木齐出发,踏上了赴塔城约600公里的路程。夜间过了乌苏以后,公路不少路段坑坑洼洼,甚至有土路段,几乎没有什么好的路面。汽车晃悠悠地行进,不时感到有尘土飞扬,时有摇摇晃晃和颠簸现象,把人都摇晃得睡着了。新疆夜间气温低,我们在车上都被冻醒了。所幸的是,测量、地质人员有一个经验,这个经验就是:“穷家富路,饱带干粮,热带衣。”当时,我们都打开自己的背包取出毛衣或棉杉披在身上,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在路上的第二天,天将拂晓时,汽车司机把车子停在了路边上,让大家稍稍休息一下。大家下车后,面面相觑,身上脸上都是尘土。我们站在路边上向四周望去,尽是一片戈壁滩,看不见一棵树木,显得比较荒凉。只是迷迷茫茫地看到远处有稀稀落落的几处低矮的土房子,不知道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方、叫什么地名。我们就问司机:“这是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叫托里。”我们问:“到塔城还有多远?”司机说:“不远啦,大约还有100多公里,过了额敏就是塔城。”休息了一会儿,我们继续前进,走了近2个多小时,一大片簇拥的树林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车子转弯向西行进到一条大街上。大家高兴地说:“啊!塔城到啦!”
  我们一进塔城,第一眼看到的是,路南边有一幢土黄色墙壁、绿色铁皮屋顶的平房。后来听人说,那是一所中学,叫“莫洛托夫中学”,这显然带有中苏友好的浓厚意味。路北面沿街都是整齐的平房建筑物,沿街没有楼房。在大街上没有看见行人,显得比较冷清。不一会儿,汽车向右拐弯向北进入一条大街不远处,车子在一个大门朝西的院子门前停下了,司机说:“到了,下车!”我们一进院子,看到是个很别致的小四合院,房子是砖木结构、绿色铁皮屋顶的平房;房子里挤满了不少人,他们都是工一师各团场抽调的从乌鲁木齐出发先期到达从事“三代”的职工。其中有认识的熟人,他们见到我们很亲热,高兴地帮我们搬卸行李和仪器。服务员就给我们安排住的房间,在与工一师机关去的熟人交谈中得知,这个院子是工一师“三代”工作接待站。还得知,到塔城做“三代”工作的还有工二师、农七师、农八师的人。他们对我说:“来吧!塔城不错,这里的房价很便宜,像这个“人去楼空”的小四合院,谁有钱,400块钱就可以买下。”
  第二天,我们仍在接待站等待通知。上午,我们几个人就去逛大街,一直逛到塔城西公园(后来改为塔城人民公园),在街上很少见到行人。下午,仍有几个人去逛街,我怕接待站有事情找我们,下午没去逛街,还有地质上的一个技术员也没去。幸亏如此,下午5点多,赵参谋长从驻塔城政府机关的“三代”工作指挥部到接待站来看了我们,参谋长坐在我们的床铺上,接着对我们进行了谈话指示。他的谈话指示,有具体任务交代,有情况介绍,也有对我们的要求与关怀。他说:“这次叫你们来有两项工作,一是塔城居民没有煤炭烧,你们到山里看看,去找煤炭,解决塔城的烧煤问题。二是施测平面图,以便摸清耕地面积、植物分布与水利资源概况。鉴于任务重、时间紧,你们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不要求你们测绘地形图,只要求你们测绘平面图,可以草测。再就是做些水文调查。沿着河流测上几个高程点。沿着塔城至巴克图检查站的公路上测上几个高程点就行了。”我一听参谋长说,不测地形图,只草测平面图,沿河流和公路上只测几个高程点,就感到工作量减轻了好多。但尚不清楚采用多大的测图比例尺,因为工作量大小和工作计划进度,除与实地的实际面积大小有关之外,还与测图比例尺大小有关,因此准备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接着,关于测区的具体勘测范围,参谋长作了详细交代:“勘测范围,东起也尔盖提河以东约1公里,西至边界附近的巴克图检查站;北起喀拉窝依,南至也尔盖提以南约1公里。这个范围,东西南北大约有十二三公里。这个范围与塔城衔接处,以塔城西郊和南郊为界。葛银,你考虑一下,能不能把这个测区范围测在一幅图上?”我稍停了一下,感到参谋长是把测图技术要求的“权力”下放给我们了,因此我准备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用不着提了。于是,我对参谋长说:“把测图比例尺缩小,可以测在一幅图上,就是比例尺小了一点,有些地物缩小了,有些次要地物舍掉了,使用起来没有大比例尺的图详细。”参谋长说:“测图比例尺大小问题,你考虑,你来定,只要把测区范围测在一幅图上就行,别的问题不考虑。”我一听到参谋长这个指示,心里感到豁然开朗,因为我对工作量有底了。随后,参谋长对那里的情况作了扼要介绍,并对我们提出要求,他说:“这里汽车少,出外交通不便。苏联搞破坏,把许多人骗走了,现在这里人力缺乏,许多工作无人去做。蔬菜供应紧张,生活上,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准备吃苦。刚来这几天,你们先到野外踏勘,熟悉一下地形。过几天,我们搬家到也尔盖提公社去,我和你们一起去。”接着,他问我们:“住的地方安排好了吗?”我们说:“安排好了。”最后,他说:“有什么问题,给服务员说。”之后,参谋长坐着吉普车回他的住处去了。那天晚上,我们几个人开了一个会,研究讨论了参谋长的谈话指示,对测区面积做了一个估算,约有160平方公里。根据这个数字和讨论结果,我拟定了一个简要的分三个阶段的工作进度计划,大家同意。第一阶段,野外现场实地踏勘:计划用3—4天时间完成。主要内容是了解测区概况,了解地形与道路交通情况,进行水文调查。第二阶段,到塔城北山去找煤炭:计划用3—4天时间完成。第三阶段,施测1/25000的比例尺平面图:计划用10—12天时间完成。这个计划,遇有特殊情况,如天气变化、搬家、开会等,计划顺延;如果提前完成计划,那就更好。
  那天晚上开完会之后,因是夏天,晚上睡觉睡得迟,大家就跟住在接待站的人凑在一起聊天。我偶尔提到当天上午在逛大街时看到的塔城西北方向山脚下的几栋白色房屋,我就问接待站的人:“那几栋白色房子离这里多远?”他们说:“那些房子在苏联那边,那个地方原来也是中国的。现在的塔城不是老塔城,老塔城在苏联那边。”噢!明白了,他们所说的老塔城,指的是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雅尔河东岸修筑的肇丰城,该城通称为雅尔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至三十年(1765年)在雅尔驻有参赞大臣等,统辖乌鲁木齐、伊犁以北地区,北接沙俄界,西通境外哈萨克斯坦。两年后(1767年),参赞大臣等移驻塔尔巴哈台城(楚呼楚),改称为塔尔巴哈台,并修筑新城,即今塔城。1864年,雅尔被沙俄侵占。

知识出处

在新疆的科学事业 第一辑

《在新疆的科学事业 第一辑》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2

本书主要讲述在新疆工作和生活的多位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口述、自述为主,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专业,叙述了当年来到新疆、投身新疆科学事业的人生经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