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巩留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5527
颗粒名称: 概述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一;巩留县农村信用社诞生在巩留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这片土地辽阔、富足,曾养育了世代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也孕育滋养了巩留县农村信用社的成长,尤为可喜的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赤诚奉献,这片土地愈加焕发出蓬勃生机,展现出诱人魅力。;二;巩留县农村信用社成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其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紧密相伴,回首往昔道路,可谓历经曲折,备尝艰辛,信用社以顽强的精神在探索中不断前行。;三;巩留县农村信用社居民个人存款业务始开办于1954年。至1979年,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下,加之县域农村经济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存款业务冷清,存款额长期在很低的水平徘徊。1980年末,全辖6家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95.84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生产力空前活跃,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逐步攀升,农牧民收入逐年增长,信用社储蓄存款业务大增。1989年,储蓄存款余额达660.22万元,较1980年增长588.88%。;四;“三农”贷款是信用社主营业务。信用社成立初期,农业贷款主要是民生贷款,用于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人民公社化后,贷款投向转向社队集体生产费用。其间,由于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贷款无力归还,终成呆账,最后由国家埋单。1980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空前解放,经济开始活跃,贷款业务量增加。随着民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贷款倾向于支持承包户、工商户的发展经营。;五;企业管理是经济运行的基本保障。20世纪80年代前,巩留县信用社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运行,管理体制多变,内部管理薄弱,不少年份账务混乱,企业效益不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在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县信用社的管理机制随之发生深刻变化。1995年,县信用社开始试行目标管理,之后,这种管理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1997年,目标管理的形式定型为每年由县联合社与各网点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按年度认真考核,兑现奖惩。

知识出处

巩留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巩留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巩留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全志书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记和附录外,共22章,85节,横向编目,竖向编纂,纵横交错,鉴往知今,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内容涵盖全县农村信用社的各个层面,从发展空间上突出了地方性,从内容上突出了综合性,从编纂上突出了资料性,从时间上突出了连续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