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牧业贷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4690
颗粒名称: 一、农牧业贷款
分类号: F832;F426;F326
页数: 5
页码: 130-134
摘要: 建社初期,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向农牧民投放生产生活贷款,用于解决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1956年农村生产集体化后,开始向人民公社、生产队发放集体贷款,解决生产集体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困难。1982年,随着哈巴河县生产大队建制的撤销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县域信用社对农户投放的农牧业生产、生活及多种经营贷款逐年增多。
关键词: 农牧民 信用合作社 农牧业贷款 信用社 农牧业生产

内容

建社初期,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向农牧民投放生产生活贷款,用于解决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1956年农村生产集体化后,开始向人民公社、生产队发放集体贷款,解决生产集体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困难。1982年,随着哈巴河县生产大队建制的撤销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县域信用社对农户投放的农牧业生产、生活及多种经营贷款逐年增多。
  1955年3月14日,哈巴河县第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阿不列兹克信用社成立,当月向农牧民发放春耕生产贷款1569.30元,解决农村在春耕生产中的困难。8月20日,为三区二乡18户非社员发放贷款200元,买钐镰,解决打草困难。至9月末,投放各种贷款3925.68元。当年,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62568.07元,支持哈巴河县农牧业生产。
  1956年,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共发放贷款458828元。其中羊只贷款占37%,保障生活、生产等个体贷款占43%,生产社贷款占15%,互助合作基金贷款占9%。农村信用合作社结合哈巴河县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发放牧民定居贷款,使传统的游牧生活逐步向定居半定居过渡。
  1957年,农牧民经过合作化运动,生产积极性提高。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全年发放各项贷款238.37元,贷款最高余额达406.213元,对哈巴河县扩大生产,增加社员收入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及时发放春耕贷款和保育贷款,保护511头牲畜平安地度过寒流侵袭。随着农村生产逐步走向集体化,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农业贷款随之发生变化,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对象农牧民逐渐转向农村生产集体。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县域公社信用部信贷资金由公社统一安排,贷款重点是支持生产队集体经营的发展。1958~1961年,在大办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形势下,绝大部分贷款用于帮助社队集体解决生产方面资金困难,少量向社员发放贷款,用于解决社员治病、结婚、丧葬等方面困难。
  1959年1月起,县域公社信用部根据中央农村实行“两放、三统、一包”(即人员和财产下放,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流动资金管理,包财政任务)的精神,试行存贷相抵、差额包干办法。全年发放贷款29.9万元,用于购买拖拉机、种马、洋犁、插秧机、奶油机、剪毛机、打铁锁、麻袋、打水桶、锄头、铁锨、钢铁、种子、皮毛绳等。
  1961年,县域公社信用分部清理年前农业贷款16049.43元。1962年,哈巴河县大旱粮食总产量低,农牧民生产生活遇到困难。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发放生产生活贷款2.7万元,年末贷款余额4.2万元。
  1963年1月10日,根据自治区党委批转人行自治区分行党分组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和《自治区开展信用合作社整顿工作的意见的报告》,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社员个人在副业生产和生活上临时性的资金困难,打击高利贷,一般不再发放集体贷款。当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共发放社员个人贷款33000元。其中发放15257元,帮助735户社员个人解决茶、盐的临时性生活困难;发放7223元,帮助358户社员个人在春耕、秋收、打草的困难及牧区社员穿鞋、毡筒等御寒需要方面的临时性困难;帮助314人解决医疗费5079元;发放4296元,196户农牧民解决经济困难。
  1964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共发放生产生活贷款30310元。其中发放贫下中农贷款14600元,帮助504名社员购买504双鞋,105名社员购买价值929元的衣服,51名社员购买价值3399元的茶叶和咸盐,为39人支付解决医药费2727元。为牧业队患下肢瘫痪症三个月的贫牧社员加斯木汗发放贷款50元,使他得到治疗,恢复健康,重新投入生产。为因生活困难而无法更换夏装的社员热依汗发放贷款12元,解决其季节更替换装问题。
  1965年1月10日,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贯彻中国农业银行召开第三次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精神,加强农贷工作,同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打击高利贷,维护贫下中农的利益。全年发放生产生活贷款34265元,91%以上发给贫下中农,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金融工作方针、政策和制度遭到破坏。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贷富不贷贫、贷亲不贷疏的情况较多,部分信用社社员个人贷款出现“三多一少”(国家职工贷款多,大队小队干部贷款多,亲戚朋友贷款多,有困难的贫下中农贷款少)现象。1972年,生产费用贷款、生产设备贷款和社(队)办企业贷款一律由公社信用合作社发放。1977年3月1日,各公社信用合作社执行人行阿勒泰地区中心支行在《关于信用社几个具体问题的答复》中规定,对已经参加信用社的社员,独立生活的四类分子的子女在生产、生活上有困难,需要信用合作社贷款帮助的,按照贷款政策和资金力量,适当给予贷款。发放社员贷款的对象,首先是帮助贫下中农、牧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临时资金困难,解决正当家庭副业生产的临时资金困难,其次对其他社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的资金困难,给予帮助和支持。当年,全县干旱,风沙、蝗灾相继发生,庄稼受到危害,减产严重,给信用合作社收贷产生严重影响。
  1978年9月5日,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执行人行县支行在《关于整顿和加强农牧区信用社工作的几项规定》中规定,通过广泛吸收农牧区闲散资金,运用这些资金积极支持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帮助贫下中农(牧)及社员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临时困难。上半年发放生活贷款5.8万元,帮助近200户有困难的社员穿衣、看病和买口粮。
  1982年,县域信用社共发放各项农牧业贷款124.2万元,比上年增加30.4万元,增长32.4%。
  1983年,县域信用社为适应农牧业“双包”生产责任制新形势,贯彻“以牧为主”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贷款对象主要面向农牧民,并向“三户”(承包户、重点户、专业户)倾斜,积极支持农牧业生产。优先解决优良籽种、农机修配、化肥等资金需求。当年,县域信用社共投放农业贷款197.9万元,比上年增长97%。办理贷款开始推行贷款合同制,共签订贷款合同1034份。全年落实旧贷10.9万元,占应落实贷款数81.48%。其中落实到24个集体单位5.3万元,利息1.6万元;落实到228个“双包户”5.6万元,利息0.2万元。
  1984年,县域信用社贯彻中央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和全疆支行长会议精神,冲破以往单纯支持农牧业发展,统筹安排信贷资金,在满足农牧业生产的同时,对有技术特长、有经营能力和经营经验的农牧户,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扶持”原则,支持多种经营生产。在贷款用途上,不再停留于籽种、化肥、农药、耕畜、农机具等生产费用方面,而是支持农林牧副渔、运输、加工、商业等多个领域全面发展。从单纯在生产环节上支持生产发展,改为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支持生产发展。在贷款额度上由以往的几十元、几百元,扩大到千元、几千元。同时改变以往“春贷、秋收、冬不贷”的做法,实行常年贷,常年收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做法。当年,县域信用社响应县委、县政府“开发河西,振兴农牧业生产”号召,根据河西原有农机具老化、不足的情况,及时发放贷款37.5万元,帮助农牧民购买推土机、五铧犁、播种机、康拜因收割机,支持“开发河西,振兴农牧业生产”建设。
  1995年,县域信用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1383.5万元,投放量比上年增长1.2倍。其中投向“三户”贷款1345万元,占96%;农田养畜贷款29万元,占2%;乡镇企业流动资金贷款9.5万元,占0.7%。对农村“三户”的农业生产资料贷款采取乡、村、财政所三级担保的方式发放,对个体工商户贷款强调抵押,万元以上大额贷款严格审批。同时坚持谁放、谁收、谁承担风险责任的原则,杜绝人情贷款、跨区贷款和自批自贷贷款的发生。
  1996年,县域信用社贯彻贷款资金向农村、农(牧)业和农(牧)户倾斜的信贷政策,加大农牧业生产资金贷款投放量。全年投放农牧业生产贷款1699万元,占全部贷款投放量100%,比上年增加315.1万元。8月21日,哈巴河县后山夏牧场普降大雪,2000头(只)牲畜死亡,给信用社牧业贷款回收造成困难,依法收回旧贷5万元。
  1997年,县域信用社贯彻落实国发〔1996〕33号文件精神,坚持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460万元,克服与农行“脱钩”后资金紧张的困难,改进服务,做好支农服务。全年投放支农贷款1263万元。
  1998年,县域信用社贯彻自治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1998年新疆开展规范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安排意见》,积极筹措资金,从人民银行取得支农再贷款400万元,用于投放农牧业贷款,优先对入股社员放贷。全年投放农牧业贷款1635万元,占各项贷款85%,比上年增加372万元。
  1999年,县域信用社继续贯彻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政策,加大对入股社员的支持与服务力度。联合社适当下放农贷审批权限,对贷款对象、期限等方面加以约束限制,确保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支农。为解决资金不足,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500万元,用于投放农牧业贷款。全年投放农牧业贷款1200万元。
  2000年,县域信用社在贷款投放上优先安排信用社社员和农牧民生产资金需求,在用途上重点支持农牧民购买籽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贯彻落实“扶优扶强”政策,支持种养殖大户的规模生产。在投放手续上,积极在三个乡发放农户联保贷款,简化贷款手续。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向人民银行累计申请支农再贷款1750万元,全部用于农牧业。全年投放农牧业贷款1713万元,占各项贷款75%,比上年增加513万元。2001年,累计申请支农再贷款3250万元,用于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全年投放农牧业贷款4050万元,占各项贷款投放量78%。其中农户联保贷款累放647万元,是上年累放的3.46倍。
  2002年,县域信用社坚持“以农为本、立足农村、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深挖农村主阵地潜力,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养肉牛、种芸豆、兴林草”的发展方针,落实“扶优扶强”政策,推广农户联保贷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评定试点工作,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同时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服务方式,一改以往的办公室等贷,实行主动上门送贷服务。重点支持花芸豆特色种植,西蒙塔尔肉牛特色养殖等。全年投放农牧业贷款7632万元,占各项贷款投放量78%,比上年增加3582万元,解决9410户农牧民生产资金问题。2003年,县域信用社继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农牧民增产、增效、增收。全年投放农牧业贷款11321万元,占各项贷款投放量82.8%。
  2004年,县域信用社建立健全农户经济档案,掌握农户资金需求,简化贷款手续,压缩贷前调查时间,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做到对农户贷款发放快速及时。全年投放农牧业发展生产贷款11000万元,占各项贷款投放80%。
  2005年,县域信用社围绕县委、县政府“养牛、种豆、兴林草”发展生态型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方针,不断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贷款营销,扩大信贷投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发放农牧业贷款11200万元,占各项贷款投放量83.7%。其中农业贷款7100万元,牧业贷款4100万元。重点支持豆类种植、黄牛品种改良及完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项目。
  2006年,县联社简化贷款手续,支持特色种养殖户及大中型农牧机械更新,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同时,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年投放农牧业贷款12531万元,占各项贷款投放量87%。
  2007年,县联社与县委组织部合作推出“党员直通车”贷款。当年投放贷款20万元,支持15户贫困党员的农牧业生产。全年发放农牧业贷款12979万元,其中农户联保贷款4646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37万元。
  2008年,县联社加大对农牧业贷款投放力度,扩大投放范围,在满足农牧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的前提下,逐步介入对农村涉农支农企业的支持。全年投放支农贷款17567万元,其中投放农村涉农支农企业贷款4223万元。由于哈巴河县遭受风灾、旱灾,联社对受灾农牧民贷款实施信贷救助特殊扶持政策,对受灾农户贷款期限延长2年,对受灾农牧民贷款办理借新还旧,期限3~5年,帮助农牧民抗灾自救,恢复生产。同年,联社与县委组织部合作推出“桦林先锋”贷款,解决党员大户发展问题。当年投放35万元,支持3户党员大户发展。
  2009年,县联社坚持服务“三农”宗旨,扩大支农服务范围,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支农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年投放贷款5000万元,支持哈巴河县大型灌区、中低产田改造(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年末农业贷款余额15563万元。
  2010年,哈巴河县遭遇特大雪灾,县联社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在第一时间组织向灾区捐款,同时投放“抗灾保畜”等抗灾自救贷款2084万元,并执行基准贷款利率,帮助农牧民将损失降到最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力度,投放贷款5000万元,用于节水灌溉。加强对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信贷服务,信用社在偏僻的齐巴尔乡、铁热克提乡设立2个金融流动服务站,彻底消除空白服务区。当年,联社累计投放“三农”贷款36876万元,占各项贷款66%,比上年增加12748万元。年末,联社农业贷款余额33179万元,占比77.81%,增加17616万元。
  2011年,县联社加大对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利用信贷杠杆不断调整种养殖结构,引导农牧民向打瓜、食葵等特色种植发展,畜牧业上扩大牛、马、驼等大畜比重。不断加大对农村小微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完善产业链,促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年末,联社农业贷款余额46628万元,占比83.46%。
  2012年,县联社支持萨尔布拉克安居楼建设。年末,联社农业贷款余额54976万元,占各项贷款90.56%,比上年增加8348万元。

知识出处

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本书是一部专业性志书,主要介绍哈巴河县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机构概况、经营成果、主营业务、企业管理、运行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展现了哈巴河地区信合人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和全力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全书以客观翔实的资料,彰显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