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款业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4681
颗粒名称: 一、存款业务
分类号: F832;F426;F8
页数: 4
页码: 123-126
摘要: 1953年农村创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单位存款从信用社活期存款中分离出来。1955年,哈巴河县共建农业生产队18个、互助组158个,组织起来的农牧民站70.97%为信用社集体存款奠定基础。
关键词: 对公存款 单位存款 信用合作社 信用社 集体存款

内容

1953年农村创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单位存款从信用社活期存款中分离出来。1955年,哈巴河县共建农业生产队18个、互助组158个,组织起来的农牧民站70.97%为信用社集体存款奠定基础。
  1958年,哈巴河县撤乡建社,信用社成为公社所属机构,受公社领导。社员除个人劳动所得外,均为集体所有。信用社的农村储蓄存款结构业发生一些变化。存款对象上,个人存款变为社员存款,集体存款由农业社集体存款变为公社、生产队的集体农业存款、集体工商业存款。同年,信用社下放给公社管理,取消信用社的独立经营,成为公社的金库,资金管理混乱,储蓄业务发展缓慢。5月15日,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根据人行自治区分行下发《对公存款自1959年1月1日起不再扣收利息所得税的通知》要求,把已经扣收的对公存利息所得税应如数退还原单位,该利息所得税的取消,调动单位存款积极性。
  1962年,县域信用分部进行整顿,整顿后的信用分部称信用合作社,恢复其在管理上的民主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信用合作社规章制度得以完善和健全,各项业务工作有序开展,对公存款量逐步上升。截至年末,集体存款达65554元。
  1963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执行总行新修订的《储蓄存款章程》,完善定期储蓄、活期储蓄制度。年内,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哈巴河县社、队企业逐步走向正规,产生经济效益,对公存款有所上升。截至年末,集体存款达66811元,比上年末增加1257元。
  1965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发挥信用社职工、代办员、信贷协管员作用,深入农牧区,根据不同的储蓄对象做好个人储蓄,集体、单位储蓄工作。对公存款对象主要是社队存款。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受到冲击,业务工作基本瘫痪,单位存款下降。
  1970年,随着社队企业的发展,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社队企业存款从集体存款中分出单列,对公存款分为集体存款和社队企事业存款。1971年,各信用合作社对社员个人和集体存贷款利率按银行利率执行。
  1972年,哈巴河县进行人民公社核算体制改革,由公社、生产队二级核算改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级核算,生产大队、生产队对集体资金有自主权。每年除去分配外,剩余的资金存在信用社,做来年办公、公益、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等费用开支。1973年,哈巴河县出现一些社办、队办企业,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对公存款增加社队企业存款。
  1974年,哈巴河县遭遇大旱,粮食作物损失面积13.71万亩,失收率达52.65%。公社大队、生产队的集体收入降低60%,除去成本后,收入几乎是零,社、队存款受到严重影响。
  1977年11月28日,国务院颁发《关于现金管理的决定》,决定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及其所办企业实行现金管理。该决定的出台规范现金的支、付、留、存管理,为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提供稳定的储源。截至年末,对公存款达189.7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62.11万元,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乡镇企业、农村中各种联合体企业开始出现,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单位存款由单一的农村集体存款发展成为多种成分的单位存款。由于其他存款较少,社办、队办企业亏损。截至年末,对公存款余额124.03万元,比上年末减少65.70万元。
  1979年,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在加大对社队企业支持的同时,抓住社队企业存款这一环节,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信用社的支持资金,扩大再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单位存款有所提高。截至年末,对公存款192.4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68.46万元。
  1980年3月18日,哈巴河县内生产队推行五定一奖(定任务、定分工、定劳力、定产量、定投入,超产奖励)和三包一奖(包产量产值、包工分、包开支,超产奖励)管理办法。此办法调动农民积极性,生产热情高涨,社员个人收入、集体收入大幅度提高,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的单位存款开始回升。截至年末,集体存款197.98万元。
  1982年2月,上级决定对单位实行一、二、三年定期存款并按规定计息。县域信用社单位存款适应不同对象,有企事业单位存款、合作农业存款等种类。截至年末,集体存款达258.61万元。
  1984年,县域信用社承包户和个体户存款开始单列。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承包户和个体户经营活动随之发展,从事商业服务、运输、修理、建筑、加工等联合体企业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根据存款对象的变化,集体农业存款变为合作农业存款,社、队企业存款变为乡(镇)企事业单位存款。为给个体工商户在资金结算、存款、取款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取消集体存款等科目编制,开始使用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科目,企事业单位和联合体企业成为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揽储对象。由于包产到户后,生产队收入减少,主要是社员个人收入造成对公存款下滑。年末,集体存款125.38万元,比上年减少47.26万元。
  1985年,县域信用社对公存款业务只有活期存款。单位活期存款实行账户管理,并按照《人民币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进行管理。定期存款与存款单位双方在存款时事先约定期限、利率,到期后支取本息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起存为1万元,存期有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六个档次。单位通知存款不论实际存期多长,按存款人提前通知的期限长短划分为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两个品种。一天通知存款必须提前一天通知银行约定支取存款金额,七天通知存款必须提前七天通知约定支取存款金额。单位通知存款起存金额50万元,最低支取10万元,需一次存入。定期、协定、通知存款的办理条件与活期存款相同。
  1989年,县联合社提出“更新吸储观念,改善存款结构、优化存款增量”的工作思路,各信用社把对公存款由农村拓展到城乡接合部及县城企事业单位。随着国家单位存款的逐年增加,对公存款提升较快。至1992年末,集体存款112.20万元,比上年增加48.62万元。
  1993年6月11日,由于哈巴河县普降暴雨,河谷一带洪水泛滥,水利设施、农牧业生产损失惨重。受灾村的生产提留收取困难,集体存款受到影响,收储、收贷同样遇到困难。7月11日,县域信用社执行调整存贷款利率后有关储蓄计息办法。有关储蓄包括后期储蓄、定活两便储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有息有集体户储蓄。截至年末,集体存款余额137.46万元。
  1996年,根据人行阿勒泰地区分行文件精神,县域信用社人民币业务经营范围调整为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至年末,集体存款达173.18万元。
  1997年,县域信用社对单位活期存款和各项贷款统一实行按季结息。1998年,县联合社撤销农村合作社临时存款账户。
  2000年,县域信用社集体存款变为对公存款。2001~2002年,县域信用社采取各种措施,到各单位宣传引导,以优质的服务质量,吸收部分企事业单位存款,对公存款上升较快,2001年达427.05万元,2002年达771.35万元。2003~2005年,继续加大对公存款吸储力度,除吸收企事业单位存款外,向规模较大的矿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大吸储力度,以优质服务为切入点,以行业存款公存大户为重点,改善和优化存款结构,使各信用社对公存款稳步上升。2005年,对公存款达5464.92万元。2006年,对公存款突破1亿元大关,达1.05亿元。
  2007年,随着县联社结算手续的不断改进和提升,联社对公存款大幅度增加。年末,联社对公存款余额20523万元。
  2008年,县联社稳妥推进对公存款工作,规范对公存款业务。年末,对公存款余额2412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605万元。
  2009年4月,自治区联社检查组对县联社成立以来至2009年3月末以前的存款信贷业务进行专款检查。年末,联社对公存款余额37374万元。
  2010年,县联社层层分解存款任务,落实指标,实行绩效考核办法,调动员工揽储积极性,做到储蓄与对公并重、柜台与上门服务并重、旺季与淡季并重,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年末,对公存款余额60476万元。
  2011年,县联社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开展青年文明号、客户满意窗口“青年服务明星”活动,推动储蓄发展。截至2011年12月30日,各项存款余额102784万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22.30%,完成存款保证计划197.28%;对公存款完成732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747万元。
  2012年,县联社利率的提高,调动存款积极性。年末,对公存款余额达68274万元。

知识出处

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哈巴河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本书是一部专业性志书,主要介绍哈巴河县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机构概况、经营成果、主营业务、企业管理、运行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展现了哈巴河地区信合人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和全力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全书以客观翔实的资料,彰显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