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储蓄存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楚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37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储蓄存款
分类号: F832;F8;F323
页数: 3
页码: 127-129
摘要: 储蓄存款分为活期与定期2种。在活期存款中,又分为存折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工资转存活期几种形式。定活两便储蓄,利率从存款之日计息,随存期的长短而变动。不满半年的按活期利率计息,满半年以上又不满一年的,按半年利率打九五折计息。职工工资转存活期储蓄,是由储户所在单位根据职工自己的意愿,将一定的工资额以储蓄方式直接存入职工活期账户内。这是避免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信用社反复支付烦琐的一种简便储蓄方式。
关键词: 县域农村 储蓄存款 农村信用合作 储蓄存款余额 信用社

内容

储蓄存款分为活期与定期2种。在活期存款中,又分为存折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工资转存活期几种形式。定活两便储蓄,利率从存款之日计息,随存期的长短而变动。不满半年的按活期利率计息,满半年以上又不满一年的,按半年利率打九五折计息。职工工资转存活期储蓄,是由储户所在单位根据职工自己的意愿,将一定的工资额以储蓄方式直接存入职工活期账户内。这是避免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信用社反复支付烦琐的一种简便储蓄方式。
  1953年3月,巴楚县农村信用合作社首先在色力布亚区试办,吸收存款4228元。
  1956年,遵照毛泽东主席“要做好宣传工作,储蓄机构要普遍”的指示,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掀起为农业发展筹集资金的热潮,群众存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存款余额大幅增加。
  1957~1958年,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从组织、人员、业务开展上被削弱,一些社队将为数不多的资金挪作他用。信用社人心涣散,管理混乱,一些地方出现强迫、变相强迫存款现象。1959年,县域公社信用分部的职能被削弱,部分信用分部的资金被无条件占用。后又盲目推广安徽阜阳筹集资金“实物折价存款经验”,造成一些商业部门空买空卖,虚增存款。由于不切实际的“无贷村”等做法和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群众的思想混乱,影响信用社正常业务,导致储蓄额下降。
  1966~1976年,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县域公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人权、财权和资金使用权全部交给贫下中农管理,将“功在国家,利在自己”的业务宣传指责为“公私溶化论”,储户有钱不敢存入信用社,干部不敢大胆宣传、组织存款。
  1978年以后,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纳入国家预算的比例有所减少,而分配到企业和个人手中的钱明显增加,城乡储蓄出现新局面。县域农村信用社抓住机遇,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贯彻执行储蓄政策,重申个人将合法收入存入信用社的存款永远归个人所有,永远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存款户与日俱增。1979年,县域公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社员储蓄存款余额55.8万元。1980年,社员储蓄存款余额96.1万元,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存款7.2元。
  1985年末,社员储蓄存款余额807.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8.5万元。1990年末,社员储蓄余额2698.2万元,增加1293.1万元,人均储蓄17.79万元。
  1998年,县域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1649.36万元,2005年储蓄存款35768万元。2012年,县联社储蓄存款135297.7万元。

知识出处

巴楚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巴楚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本书是一部专业性志书,主要介绍巴楚县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机构概况、经营成果、主营业务、企业管理、运行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展现了巴楚地区信合人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和全力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全书以客观翔实的资料,彰显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