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职工数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楚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3700
颗粒名称: 二、职工数量
分类号: F832;F8;D92
页数: 9
页码: 86-94
摘要: 1954~1957年,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根据网点的数量来吸收员工,以能写字、会算账为标准,一般按每个网点1~2人,都是在网点当地就近招用,称之为代办员。员工都是不脱产或半脱产,只有补贴,没有工资。由于信用社发展较快,干部培训不够,素质低,账务混乱,许多信用社干部出现闹待遇等问题。1957年,县对信用合作社工作整顿和巩固,解决全部职工年补助问题,巩固信用社工作。年末,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共有职工115人。
关键词: 县域农村 临时工 农村信用社 劳务派遣员工 信用社

内容

1954~1957年,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根据网点的数量来吸收员工,以能写字、会算账为标准,一般按每个网点1~2人,都是在网点当地就近招用,称之为代办员。员工都是不脱产或半脱产,只有补贴,没有工资。由于信用社发展较快,干部培训不够,素质低,账务混乱,许多信用社干部出现闹待遇等问题。1957年,县对信用合作社工作整顿和巩固,解决全部职工年补助问题,巩固信用社工作。年末,县域农村信用合作社共有职工115人。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县域公社信用部成为人民公社领导下由公社领导、人民银行及信用社三方人员组成的“人民公社经济委员会”来开展工作。信用部既是公社的组成部分,又是人民银行在当地的营业所,同时挂两块牌子。干部管理、思想教育由公社党政统一领导,员工以参加农业生产为主,金融业务为辅,同社员一样记工分,为劳动报酬。1959年4月,信用社从人民公社信用部分离出来,下放给生产大队,变为信用分部。信用分部的职工任免、工资待遇由生产大队管理,基层干部可以随意调用信用分部职工。1960年8月,根据上级指示,信用社干部根据精简与需要的原则适当配备。信用社干部脱离生产,成为脱产干部,实行工资制,口粮由国家供应。
  1963年1月,将农村信用社的领导权从生产大队收回,信用分部恢复为信用社。至1969年,信用社的人事权交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管理,职工全部由脱产改为不脱产,走“亦工亦农”道路。
  1970~1978年,人民银行重新明确信用社职工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不再要求信用社走“亦工亦农”道路。彻底收回贫下中农组织对信用社的管理权,重新赋予信用社在人事上的自主权。由于这一时期农牧民个体经济锐减,信用社绝大部分的业务对象是集体,业务数量减少,职工队伍也没有大的充实和提高。信用社的人员编制纳入集体劳动工资计划,职工的待遇与人民银行基本一致。1978年底,县域公社信用合作社共有职工94人。
  1979~1983年,县域农村信用社职工划归农行喀什地区中心支行管理,劳动用工形式改为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三类,人事档案由农行负责管理。开始实行农村信用社招工用工制度改革。改固定工制为合同制,在用人上取消铁饭碗。1981年,县域农村信用社共有职工114人,其中脱产112人,不脱产2人。脱产人员中,非农业户口108人,农村户口2人。新增人员7人,其中农村招收4人,城镇招收3人。转入银行4人,调出、死亡3人。
  1984~1986年,县域农村信用社隶属于农业银行巴楚县支行。1985年,共有职工107人。
  1988年后,县联合社对信用社只行使形式上的领导,负责上级行、社对各信用社“下传上报”的枢纽工作,将上级的各种文件、规定、策略下传于各信用社,亦将各信用社的执行情况上报于上级行、社。职工队伍不断扩大,职工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得到改善,民族结构有变化。1990年,县域农村信用社共有干部128人,员工24人。
  1996年行社“脱钩”后,联合社进行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改革,调整职能部门设置。全体员工实行竞聘上岗,提高对职工的科学化、制度化管理水平,职工队伍得到质的提高和量的提高。1996年,县域农村信用社共有职工103人。1998年,有职工136人。
  2003年5月,根据人行喀什地区中心支行要求,对临时工进行清理。对有本科、大专学历的临时工暂维持目前工作状况,参加地区农村信用社招工考试,经考试不合格人员予以清退。中专学历临时工中所学专业为计算机、法律、金融、财会专业人员暂维持目前工作状况,参加地区农村信用社招工考试,经考试不合格人员予以清退。其他中专学历人员全部清退。临时工的使用及合同制职工的招用,实行对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职工家属给予倾斜的政策。
  2005年,县联社正式在岗职工中民族职工占大部分。这部分高年龄、低学历员工基本没有汉语基础,更无法操作计算机。很多营业网点甚至没有计算机操作员。经主管部门同意,联社有选择地招聘一批年轻员工。9月联社人事冻结时,实际员工总数167人。其中在职正式人员151人,临时工4人,内退12人。
  2006年,县联社进行“四项改革”(打破职工身份界限,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不再有“固定工”与“合同工”之分,信用社从业人员全部为合同制职工)。有效改善员工结构状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素质,形成优胜劣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工机制。当年,联社共有职工158人。
  2007~2009年,县联社约束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努力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实施竞争上岗、绩效工资考核、末位淘汰制度,提高在职职工的整体素质,合理调配员工岗位。2007年9月底,联社共有员工160人(在职人员143人,内退12人,临时工5人),其中在岗员工148人(正式工143人,临时工5人)。2008年末,联社从业人员150名,其中内退15人。2009年5月,联社优化员工队伍建设,解决高素质人才缺乏问题,新招聘员工3名。截至12月末,联社共有职工164人,其中正式在岗职工139人(内退职工11人),劳务派遣工17人,临时工8人。
  2010年7月,联社经过考试、体检,录用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毕业生4名。12月16日,经联社党委会议研究,同意排尔哈提·阿卜拉、阿里木江·阿布杜瓦依提等3名员工转为联社正式职工,自2011年1月起享受正式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年末,联社共有职工176人,其中正式在岗职工136人(内退职工15人),劳务派遣工20人,临时工20人。
  2011年2月,县联社新招聘员工12名,并签订6个月试用期的劳动合同。此次新招聘的12名员工中,有2人因为考取公务员分别于2011年3月30日、2011年9月25日向联社提交辞职申请后离职,继续在岗员工10名。3月23日,联社党委公示联社2010年底在册业务岗位劳务派遣员工,并于3月30日录用苏拉依曼·阿布都热西提等5名员工为合同制正式人员。2011年7月27日,联社党委召开会议,对聘任会计主管职务和通过自治区联社2011年度劳务派遣人员转正考试的苏拉依曼·阿布都热西提等10名劳务派遣人员予以转正,录用为合同制员工。年末,联社共有职工150人,其中正式在岗职工133人。
  2012年4月17日,针对县联社劳务派遣工基本属于一线员工,2011年底新核心业务系统上线期间,劳务派遣工的表现较为突出。为调动劳务派遣员工工作积极性,让更多的劳务派遣员工看到希望,对符合条件参加考试的14名柜台一线表现突出的劳务派遣员工给予办理转变身份,批准录用为正式合同制员工。7月初,联社新招录人员17名。年末,联社有正式在岗员工153人,内退员工15人,劳务派遣员工31人。

知识出处

巴楚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巴楚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本书是一部专业性志书,主要介绍巴楚县地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机构概况、经营成果、主营业务、企业管理、运行保障、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全面展现了巴楚地区信合人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和全力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宗旨。全书以客观翔实的资料,彰显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