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因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3330
颗粒名称: (一)政策因素
分类号: F832;F426;F323
页数: 2
页码: 433-434
摘要: 1954—1979年,全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放严格执行计划管理,年初由业务主管部门下达信贷指标,再由各个农村信用社将贷款指标分解,发放到辖内广大农牧民。贷款投放的方针政策是扶贫扶弱、借穷不借富,解决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困难和购买生产资料的资金困难,支持贫困的社队开展农业生产,打击民间的高利贷行为。期间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投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农牧民中的贫困户、受灾户。二是社队集体中的穷社、穷队。
关键词: 贷款投放 农村信用社 农牧民 农村信用合作 社会效益

内容

1954—1979年,全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放严格执行计划管理,年初由业务主管部门下达信贷指标,再由各个农村信用社将贷款指标分解,发放到辖内广大农牧民。贷款投放的方针政策是扶贫扶弱、借穷不借富,解决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困难和购买生产资料的资金困难,支持贫困的社队开展农业生产,打击民间的高利贷行为。期间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投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农牧民中的贫困户、受灾户。二是社队集体中的穷社、穷队。虽然明确规定“谁借谁还,有借有还,到期归还”的原则,由于贷款发放时的方向是扶贫扶弱,到贷款清收的时候,农牧民中的贫者、弱者以及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中的穷社、穷队往往缺乏还贷的能力,全县农村信用社陷入“两难”境地,最终只能牺牲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的经济效益,保证社会效益。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全县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侧重于社会效益,长期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职工信贷风险意识淡薄,全辖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风险管理制度严重滞后。“三年自然灾害”使农村信用合作社产生大量的贷款沉淀,特别是经过“大跃进”运动和十年浩劫,全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废弛,管理混乱,使资产风险情况更是雪上加霜。经过长达26年的逐步积累和发酵,最终形成额敏县农村信用社第一波次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知识出处

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

出版地:2015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额敏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志书全面记述了额敏县农信社五十八年发展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