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2770
颗粒名称: 一、历史沿革
分类号: C55;K825;I267
页数: 3
页码: 70-72
摘要: 在公元前200多年的秦代,被称作塞人和呼揭部落的牧民就在这里游牧。今县境及附近一带属塞人和呼揭等部落的游牧地,当时皆属于匈奴。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前,匈奴势力西进,今县境一带受其控制。至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前后,乌孙在匈奴的支持下,击败大月氏,占据伊犁河、楚河流域;不久势力向东扩展,今县境为其东北边地。西汉神爵2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今额敏辖境正式纳入汉朝版图。
关键词: 额敏县 塔尔巴哈台 额敏河 耶律大石 公元前

内容

在公元前200多年的秦代,被称作塞人和呼揭部落的牧民就在这里游牧。今县境及附近一带属塞人和呼揭等部落的游牧地,当时皆属于匈奴。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前,匈奴势力西进,今县境一带受其控制。至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前后,乌孙在匈奴的支持下,击败大月氏,占据伊犁河、楚河流域;不久势力向东扩展,今县境为其东北边地。西汉神爵2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今额敏辖境正式纳入汉朝版图。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前后,匈奴乘西域诸国反叛之机扩展势力,今县境受匈奴控制。至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后,东汉政府在西域相继设立都护府、长史府,其县境包括今县境一带。汉晋南北朝时代,乌孙、柔然、高车先后在这里建立势力范围进行游牧。西魏废帝元年(552年)突厥汗国建立,额敏河流域为其辖地。至隋大业八年(612年)后,西突厥汗国建立,这里又归其管辖,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前后,西突厥至利失可汗分其所辖十姓部落为左、右两厢,今县境一带属左厢——五咄路部处木昆等部落游牧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朝设瑶池都督府,管辖塔尔巴哈台一带,唐显庆三年(658年),唐朝派大将军苏定方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在额敏境内设匐延都督府,五周长安三年(702年),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匐延都督府受其统辖。五周圣历年间(698—699年),突骑施部首领乌质勒移牙账与碎叶,势力日盛,今县境受其控制。至唐大历年间(766—779年),葛逻禄部又迁居碎叶川,征服突骑施、西突厥诸部,今辖境一带属其游牧之地。唐开成五年(840年)后,回鹘大批西迁,其中一支在庞特勤率领下西奔葛逻禄。此后喀拉汗王朝建立,今县境一带为其领地,当时额敏曾是草原之路重镇,东有通往阿尔泰之大道,北与斋桑接壤,来往商贾,络绎不绝,曾繁荣一时。
  宋朝时代为西辽统治。公元1124年,辽国贵族耶律大石与天祚帝有矛盾,自立为王。带兵西走,在土拉河畔的可敦城,会合7州18部,收集精兵1万余人,准备恢复失地,复兴辽国。公元1125年,金兵大败辽国。公元1130年耶律大石率部西迁,来到也迷里(额敏)河流域,修筑城池,游牧耕作,休养生息,建都也迷里城。此为塔额盆地农业的肇始。此后,耶律大石以契丹人为中坚,秣马厉兵,征服中亚及东欧各国,在天山南北及中亚一带建立政权——西辽王朝。今额敏一带为其辖境。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灭掉西辽王朝。1219年,成吉思汗率20万大军西征,三子窝阔台占领有也迷里河流域、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其汗国都城就建立在额敏河上游(今也木勒牧场的格生村),以河定名为“也迷里城”,今县境一带为窝阔台汗国。1309年,窝阔台汗国灭亡,今额敏县境一带为蒙古察哈台汗国领地。明代中叶,今县境内一带为蒙古土尔扈特部游牧之地。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平定准格尔部,额敏县境正式纳入清朝版图。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准格尔王(蒙古族)达瓦什统治额敏县境。公元1764年初,省政府从盛京(沈阳)所属的七个城乡抽调锡伯族官兵1020人,连同家属共计3275人,迁伊利驻防。这支西调队伍在额敏县城西北靠塔尔巴哈台山脚下过冬,该地因而得名为锡伯特。公元1766年,清兵驻防额敏时,征兵役察哈尔70名,达斡尔30名,托尔浩特、吾尔、霍什、吾依拉特等部160名,在边防线修筑五个炮台:玛依尔山克孜勒土孜、巴尔鲁克山南部玛安特、北部阿吾勒也、塔尔巴哈台山西部乌拉斯台,东部库孜温。公元1769年,清政府从南疆迁来维吾尔族百余人来额敏定居,垦田开荒。1777年,清政府调遣167名察哈尔蒙古士兵到塔尔巴哈台充实边防哨所,后被安置在额敏境内的霍吉尔特屯垦。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从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等地有一批汉族人来到额敏环城墙建造民房定居,开发巷道,故名“汉人巷”,这些人多数经商,少数耕作务农,后逐步形成村落。公元1865年,甘肃、宁夏的回族部分西迁,其中一些集结在额敏库尔特、老风口一带修建民房居住,次年又向县城东北迁移到萨尔也木勒河上游两岸定居耕种,并兴修阿不都拉托尕木之渠灌溉农田。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朝钦差大臣满族将军熙彦博从福海带兵500名驻防额敏,并将其一部分汉族士兵百余人安置屯田,划上等好地,并命名为上户,即上等户籍之意。
  1918年,经北京政府批准,新疆都督杨增新在塔城县额敏河上游增设县治,为三等县(政府驻地在老街路),以额敏河定名为额敏县。吴叶芳任首任知事。县境北至塔尔巴哈台,南抵乌苏,西邻塔城,东接和什托落盖,面积为29629平方千米。设农官、乡官,城镇设商总、街长等职,当时设3个千户区,设千户长、百户长、五十户长、十户长,全县各级官员123人。县政权建立后,先后隶属塔城道、塔城行政区管辖。1945年7月29日,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军队在玛依勒游击队的配合下,攻克额敏县城,成立三区革命额敏县政府,结束国民党在额敏县的统治。额敏县政府隶属塔城专区行政公署。1947年设立10个区,每区设千户长1名。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放条款,率领国民党军政人员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从此额敏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知识出处

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额敏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

出版地:2015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为全面展现六十年来新疆金融发展史的一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专门成立了修志办,拟出版一套新疆农村信用社志书。本书便是其中的一本。本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额敏农村信用社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对今后信用合作事业的改革发展,起着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借史鉴今的重要作用。志书全面记述了额敏县农信社五十八年发展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