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专项央行票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2432
颗粒名称: 三、专项央行票据
分类号: F832;F426;F8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专项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操作办法》规定,将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界定为向信用社定向发行、用于置换其不良贷款和历年挂账亏损的债券,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1.89%,按年付息。专项票据不能流通、转让和质押。专项央行票据是国家对信用社深化改革的优惠政策。国家发行票据,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挂账亏损,目的是减轻信用社的包袱。
关键词: 县联社 专项票据 央行票据 信用社 不良贷款

内容

专项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操作办法》规定,将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界定为向信用社定向发行、用于置换其不良贷款和历年挂账亏损的债券,期限为2年,年利率为1.89%,按年付息。专项票据不能流通、转让和质押。专项央行票据是国家对信用社深化改革的优惠政策。国家发行票据,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挂账亏损,目的是减轻信用社的包袱。
  专项票据发行额按照信用社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核定,专项票据的置换顺序原则上坚持不良贷款优先于历年亏损挂账。在此前提下,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的呆账数额不足以置换专项票据的,按呆账贷款、历年亏损挂账、其他不良贷款的顺序置换专项票据,但置换的不良贷款数额不得低于专项票据额度的65%。
  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规定,信用社在申请发行专项票据时,应在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后,方可申请发行专项票据。
  自从中央银行票据置换工作开展以来,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操作办法〉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借款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为提高县联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考核行为,县联社按照人总行、银监会提出的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考核操作程序要求,结合实际制订了《县农村信用社央行票据置换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并于2006年成立了以联社理事长为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各部、社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2005年,信用社进入改革试点工作的关键时期,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加强内部管理和健全运行机制,人行、银监部门均给予了大力支持。人行决定对信用社承诺进行央行票据兑付不良贷款。2006年,人行托克逊县支行与县联社签署《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协议书》。2006年成功申请并认购央行专项票据1000万元,用于不良贷款及历年亏损挂账的资产置换。
  在充分认识到央行票据置换的意义和作用后,县联社理事会精心组织和统一部署,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干部职工齐心努力,强化管理,集中精力做好工作,以按期达到票据兑付的基本条件,确保央行专项票据的到期兑付。
  (一)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方面。遵照既定的实施方案完成县级法人统一核算;建立相互之间权责分明、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三会”制度;建立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绩效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联社内部职能机构,并实行竞争激励机制及有效监督下的内控机制;强化“还权于社员、还权于出资人”的约束机制。就这样,长期以来困扰县联社的产权不清、体制不顺的经营格局得到完善和规范,形成了高效、务实的业务经营新局面。县联社改革工作启动后,成立了统一法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县农村信用社合并为一个法人社的实施方案》。各基层社先后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作出“取消基层社法人资格,成立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社”的决议。2007年,县联社召开社员代表大会,改制组建了县联社。
  (二)规范股权设置,提高股本金总量,增强抗风险能力。首先是加强与企业法人间的联系和业务往来,通过信贷支持扩充法人股本金,提高法人股本金占比;其次是通过信息披露、风险提示赢得广大农牧民的信赖和支持,提高农牧民入股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按照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章程,进一步规范股权设置,使信用社的经营走上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三)加强信贷管理,降低资产风险。制定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贷款管理办法,杜绝旧的不良被置换、新的不良又产生的恶性循环现象。对不良贷款采取新老划断的管理模式并采用只降不增的刚性指标考核措施,结合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真正摸清家底,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人一个办法、一户一项措施”的贷款清收策略,在做好贷款投放营销、把好贷款投放关口工作的同时,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存量。通过清收、化解、依法收贷等方式清收不良贷款。
  (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操作,管理好央行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制定央行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的管理办法,以实现对置换的不良贷款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对置换的不良贷款的债权管理;加强置换的不良贷款的账务核算管理;提高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贷款的活化率。通过实行清收目标责任考核、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和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清收等一系列措施,确保清收效果最大化。
  (五)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增加收入,扩大积累;二是根据盈利状况提高各种贷款风险准备的提取比例;三是足额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
  (七)制订业务经营长远规划,建立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央行票据置换对信用社来说是促使发展的外在动力。县联社以央行资金扶持为契机,在监管部门的监管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定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做大做强信合事业,使自身有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县联社央行票据成功兑付1417.42万元,其中,认购票据置换历年亏损挂账350万元,占票据置换总额的24.69%;呆滞贷款468万元,呆账贷款182万元,“两呆贷款”占专项票据认购额的45.86%,待处理财产损溢417.42万元,占比29.45%。
  2006~2008年,县联社各项存款增长较快,存贷比例进一步优化。2006年,县联社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28913万元,各项贷款月平均余额13434万元,盈余额54万元。2007年,县联社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30587万元,各项贷款月平均余额14465万元,盈余额97万元。2008年,县联社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36587万元,各项贷款月平均余额20266万元,盈余额127万元。专项央行票据资金的注入,化解了县联社的历史包袱,实现了国家“花钱买机制”的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知识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记录了县联社从建社至今60多年的历史过程。这部志浓缩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历史。从书里,我们看到了前辈们创业的艰难,看到了一代一代信合人不折不挠、无怨无悔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令人敬佩,也发人深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