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用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2404
颗粒名称: 二、信用村
分类号: F832;F426;F323
页数: 2
页码: 176-177
摘要: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开启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序幕。
关键词: 信用村 县联社 农村信用工程 信用户 农户信用等级

内容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开启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序幕。
  发挥金融纽带和主力军作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破除“皇帝女儿(信贷资金)不愁嫁”“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旧思想和现在经营大气候不景气,贷户难找的“惜贷”“惧贷”畏惧心态,大力开展贷款营销,主动深入客户调查研究,分析市场行情,寻找效益好的贷款客户。
  围绕农牧业生产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探索灵活多样的贷款方式,在巩固和发展等级评定、农户联保小额信贷等行之有效的贷款业务基础上,又在牧区进行试点,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2004年,在信贷投放工作中,县联合社坚持稳健推行原则,杜绝一哄而上和消极对待;以效果好为标准,向支农贷款要效益。开展了上门放贷、现场放贷、柜台集中放贷等多种便民信贷措施,使农牧户方便地得到农业生产中所需资金。对评定出的信用村、信用户,给予了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配套等多项优惠政策。
  2005年,县联合社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信贷支农方式。通过创建信用村,优化农村金融环境,简化农民贷款的办理手续,满足农民基础农业生产资金需求,从根本上解决“贷款难”问题,拉近了社农关系。
  2006年,县联社坚持成熟一个,评定一个,以小额农户信用贷款这一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品牌为载体,将支持重点转向广大农牧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加大对农牧民和农业的信贷支持。
  2008年,县联社优化全县金融环境,各营业网点均设立信贷专柜,随到随办,切实解决信贷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手续繁杂、效率低下的问题。
  2010年,不良贷款实现“双降”。对信用户创建比例达到70%以上且不良贷款率不超过5%的乡镇场、村进行命名,对信用户创建比例未达到60%或不良贷款率超过20%且已命名的信用乡镇、村摘牌,对2010年度优秀农村信用工程协管员和在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进行表彰。
  2012年,县联社在全县开展了“信用工程建设年”活动。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作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培植“诚信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广泛开展创建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活动。截至2012年末,全县已搜集农户经济信息并建立档案19171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88.3%,评定信用户17852户,农户授信覆盖率为93.1%。
  截至2014年末,县联社各项贷款138223万元。辖内共8个乡镇45个行政村,其中,挂牌的信用村5个,占比11%,2014年托克逊县农户总数为22498户(官方统计),全县已收集农户经济信息并建立档案22498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100%,对22498户农户进行了信用等级评定,农户授信覆盖率为100%,评定信用户16770户,占农户总数的75%。农户贷款余额为34119万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12590万元,占比为36.9%。正式聘用的协管员共45名。
  在创建信用工程的过程中,努力培养“讲诚信、懂金融”的新型农民,对守信农户和失信农户实行差别化金融服务,农户信用等级分为AAA、AA、A、B、C五个信用等级,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给予不同授信额度,如AAA级3万元,AA级2万元,A级1万元,B、C级为非信用户,C级为淘汰客户。

知识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记录了县联社从建社至今60多年的历史过程。这部志浓缩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历史。从书里,我们看到了前辈们创业的艰难,看到了一代一代信合人不折不挠、无怨无悔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令人敬佩,也发人深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