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存款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235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存款组织
分类号: F832;F8;F426
页数: 6
页码: 125-130
摘要: 1954年7月开始,托克逊县各乡农村信用社相继成立后,信用社的中心任务就是组织农村闲置资金,有计划地调剂使用,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从此,信用社作为主力军,在广大农村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当时,人行县支行规定信用社脱产干部每天半天上班半天和农户一样参加农业劳动,上班时间除了办理正常业务外,其余时间走村入户,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宣传教育,提倡艰苦朴素,踊跃储蓄,为国家建设和农业发展积极作出贡献。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储蓄存款 存款余额 信用社 托克逊县

内容

1954年7月开始,托克逊县各乡农村信用社相继成立后,信用社的中心任务就是组织农村闲置资金,有计划地调剂使用,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从此,信用社作为主力军,在广大农村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当时,人行县支行规定信用社脱产干部每天半天上班半天和农户一样参加农业劳动,上班时间除了办理正常业务外,其余时间走村入户,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宣传教育,提倡艰苦朴素,踊跃储蓄,为国家建设和农业发展积极作出贡献。但当时按信用合作组织的有关规定,信用互助组(或社)只能吸收组员或(信用社)社员的储蓄存款,社外和组外的个人存款及其他存款,由银行办理。1954年后,全县农村信用社、组不断增多,当年底吸收储蓄存款1.4元。
  1955年7月,县农村信用社开办了一年期、半年期和零存整取有奖定期储蓄业务。年底,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4万元,其中80%为乡村集体存款。
  1956年,根据县委要求,农村信用社对农民进行增产节约爱国储蓄的思想教育,把储蓄工作列为一项中心任务。年内,农村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农民生活好转,信用社开办零存整取有奖储蓄、活期有奖储蓄,调动了农民的储蓄积极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8万元,比上一年增长了6倍,贷款1.2万元,股金2.6万元。有奖储蓄就是按照储户存款资金的多少进行奖励,奖励一般有物质奖励和现金奖励。物质奖励一般都是农户生活日用品,如火柴、肥皂、糖果等。现金奖励就是把日用品折合成现金。
  195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信用合作会议,确认在生产合作化以后,农村信用社仍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应当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农总行颁布《农村信用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指出“信用社办理社员、非社员和各项生产合作组织的储蓄存款”,从这一年起,县农村信用社的储蓄业务延伸到组。是年,人行托克逊县支行在全县开展农村存款储蓄宣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存款的积极性,存款余额大幅上升,截至1957年底,全县信用社存款余额45万元,贷款13万元。
  1958年,由于“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兴办各类小型工业,要求集体筹资、个人投资。当时托克逊部分社员投资后,对信用社业务影响很大。加上农民销售农副产品收入大部分转为集体分配收入,储源多变。人民公社内部又存在着平均主义,信用社与农户建立的存贷挂钩关系中断,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速度过快,管理工作等未能跟上,业务发展不平衡,账务、财务手续混乱,出现贪污、挪用和占用信用社资金等问题,直接造成储蓄存款下降。当年,信用社改称信用分部后,归社队领导,业务由社队管理,信用社(信用分部)的储蓄业务也归社队管理,社队可动用信用社的存款,因而不利于执行“储户保密、存取款自愿”的原则,影响了储户参加储蓄的积极性。信用社的个人存款余额减少。此后,托克逊县委、县政府要求金融单位加大农村存款吸储力度,农村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协助社队发展多种经营,开展社员家庭副业。从这一年开始,农民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集体收入和农户收入大幅增加。截至1959年底,信用社存款达109万元,比上年增加66万元,增加1.5倍。1960年以后,由于信用社不能严格坚持储蓄原则,储蓄额下降。储蓄存款不计息、不挂失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农村经济处于滑坡阶段,储蓄存款额日趋下降。
  1961年,国家出现政策性失误,影响最大的是“大跃进”时的“浮夸风”和“大炼钢铁”。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地区农业生产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减产,农民收入普遍减少。托克逊县也未逃脱影响,尤其是1962年、1963年两场大风,持续时间均在40小时左右,风力达12级,农作物普遍遭受损失,给农户雪上加霜,存款急剧下降,截至1961年末,存款余额68万元,较上年下降了12万元。1961~1964年,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户收入减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多次变化,存款也一直在两位数徘徊。1964~1965年,农业银行再次恢复后,通过对信用社的整顿,开展收储工作,托克逊县信用社与银行一起派干部分片包干,宣传到家,送货到门,方便群众,使信用社的经营逐步得到恢复,控制了储蓄存款下降局面。两年间储蓄存款余额保持在100万元,较1963年略有增加。
  1966~1976年,托克逊县信用社储蓄事业受到影响。各信用社的社员代表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也停止活动。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发出《紧急通知》,冻结“十种人”存款。全县信用社对定性的“地、富、反、坏、右”实行存款冻结。1971年,降低储蓄利率,储蓄业务受到影响。当年公社要求在乡镇的企业到信用社开户,增加了储蓄来源,年末储蓄额为148万元,存款上涨仍然缓慢。1972年,全国银行工作会议后,各乡镇信用社工作重点又恢复为抓存款储蓄。1972~1978年,存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截至1978年底,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75万元,六年间增加了27万元,村集体存款占存款总额的60%。这时期存款的增长速度仍然较低。
  1978年,全县信用社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储蓄事业开始大步发展。1980年,提高了储蓄利率。年末,存款余额达到了268万元。
  1982年,实行农村生产责任制,农村多种经营迅速发展,经济开始活跃,带动了农村储蓄的发展,表现在服务对象扩大、业务量增加、现金收付频繁等方面。信用社根据本县具体情况,建立、扩大了信用合作组织——大队信用服务站。大队信用服务站由于服务人员不脱产,不吃商品粮,不享受固定工资,当地人办当地事,了解情况,方便群众,人民信任,对开展农村储蓄事业十分有利。年末余额达378万元,较上年增长71万元,增长幅度达23%。
  1988年,国家采取放开物价、市场调节的政策,物价普遍上涨,尤其是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涨幅很大,如彩电、冰箱、品牌自行车,几乎一天一个价。广大储户纷纷提取存款,出现商品抢购风,储蓄存款出现滑坡。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信用社连续举办多期实物有奖储蓄、摸奖储蓄以及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在拓展农村储蓄业务的同时,信用社实行提高集镇吸储能力的战略。年底,全县信用社各项存款1079万元,比上年净上升235万元。
  1989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需求更为突出,国家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各种经营活动在农村蓬勃发展,个体工商户、农村土地承包户、养殖户等对贷款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吸收更多的闲散资金,国家再次调高存款利率,一年期月利率为9.45‰,八年期月利率为14.7‰,为历史最高点。信用社及辖属各地信用分社充分发挥各自特点,把吸储资金与信贷投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储蓄存款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90年,托克逊县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经商户、经营企业主、个体经营户、专业户、养殖户日益增多,资金来源增加,带动了农村储蓄存款的迅猛增长。1991年,县信用社开展“优质服务为本、储蓄宣传优先”的优质文明服务宣传活动,组织人员上街宣传储蓄存款的种类和各社的优质服务内容。储蓄所内部管理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全县储蓄工作的开展。是年末,信用社各项存款达到了2111万元,比上一年增加了207.9万元。
  1994年,面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信用社更加重视储蓄存款工作,要求加强优质服务,快速办理业务。保证365天营业,方便顾客。为储蓄提供咨询,收集储源信息,确保储户权益,主动上门吸储和下乡揽储,组织了大量社会闲散资金,壮大资金实力。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3454万元。1995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储蓄意识日益增强,金融机构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信用社利用点多面广的优势,推出全员揽储的奖惩措施,调动职工揽储、吸储的积极性。信用分社也根据下达的任务,广交各界人士,扩大储蓄辐射面,不分上下班,不顾远近,哪里有储源,哪里就有信用社的揽储人员。年底,全县信用社储蓄余额达4830万元。
  1996年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农村信用社合作事业从此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年,县信用联合社在当地党政和地区人行的领导和支持下,抓住改革机遇,坚持存款立社、效益兴社的指导思想,找准自己的支农立足点和业务增长点,大力支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当年7月,托克逊县遭遇了5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给全县4个乡2087户农户的房屋及农作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这一年,虽然全县信用社职工辛苦揽储,但由于农作物减产,基础设施损毁。是年末,存款较上年末下降了376万元。1997年,县农村信用社及时制订存款计划,落实责任,工资和存款任务挂钩。各农村信用社将联合社下达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存款储蓄工作人人有责。是年7月,托克逊县又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型病虫害,给当地农作物带来了30%的损失,由于加大了揽储力度,存款比上年小幅度增长,余额4685万元。
  为促进消费、启动市场、增加投资、加快建设,人总行自1996年5月1日到1998年12月7日连续7次下调存款利率,其中1998年3月、7月、12月一年内连续三次下调利率,储蓄资金大量分流,使信用社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加大。1998年,在资金组织工作中,信用社抓优质服务,抓内部管理,各网点有专人负责对土地承包户、养殖户、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揽储,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年底各项存款余额4315万元,较上年减少371万元。1999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为恢复征收利息税铺平了道路。开征利息税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1996~1998年后的第8次降息。因此,许多居民将原先的定期储蓄存款转换成活期存款,以便日常交易或及时购买其他种类的金融资产。是年初,联合社下达了吸收股金任务,部分社员将部分存款用于入股信用社,还有部分社员由于存款利息较低,用于其他投资。是年底,全县信用社存款余额3769万元,较上年下降了546万元。股金余额300万元,较上年增加了258万元。
  从2002年开始,实现城市网点和农村网点柜面电算化服务,结束了手工操作的历史。存款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为了吸收更多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县联合社招收了9名在社会上有声望、个人品质优秀的协储员,新颖的揽储队伍和方式使存款持续稳定增长,2003~2006年,存款增加了13359万元。
  2005年9月,信用社存款实现全疆通存通兑。
  2006年下半年,自治区联社成立后,在抓制度化建设的同时,把存款工作放在了首位。积极推进“以存款为基础、以资产质量为生命、以效益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次提出提高存款市场占有份额。县联社按照自治区联社的要求,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争取将涉农资金存入信用社,力争更多的企业到信用社开户,以此调整存款结构,增加低成本资金,并逐年加大存款任务,挖掘市场潜力,重新调整存款考核指标,首次把低成本资金纳入考核范围,对公存款余额大幅上升。截至2009年底,对公存款余额26712万元,比2008年增加12296万元。
  2010年,县联社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考核指标,绩效工资的100%和考核指标挂钩,存款比重在各项考核中占40%,并制定每周一次的定点经营分析会,加大问责力度。在中层干部和一般员工选拔中,把存款工作作为选拔的重点和重要评价标准。县联社班子成员分片包干,每个班子成员都有责任网点,网点的工作情况也是年底班子考核指标的重要内容。县联社班子成员积极与地方党政机关及辖属各乡村居委会、城镇社区沟通联系,建立良好关系开展揽储。此外,主动走访企业、工厂,广泛捕捉信息,开拓新的存款资源。邀请北京时代光华管理培训学院讲师培训网点服务,进行销售流程标准化建设。截至2014年底,托克逊县政府涉农财政账户基本都开立在农村信用社,县财政零余额账户、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均由农村信用社代发。
  优化环境,打造网点建设。2010年8月,城区信用社网点开始装修。截至2014年底,全县农村信用社50%的网点按照标准化建设改建装修完毕。
  2010年10月,托克逊县城区信用社ATM投入运营。截至2014年底,玉卡发行67334张,比2008年增加了62223张;卡储蓄余额2.8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2.6亿元。
  开展优质服务,优化柜面服务,充分发挥信用社职工人熟、地熟的优势,稳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以农村市场为依托,不断拓展企事业单位客户群,培植稳定的客户群,占领存款市场,扩大吸储空间。从2011年9月下旬,城区网点装修竣工,宽敞明亮的营业厅、人性化设计装修的柜台以及统一着装的信用社职工以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客户耳目一新。
  截至2014年底,县联社各项存款余额156959万元,比2008年增加了111428万元;对公存款余额64890万元,比2008年增加了50474万元。存款份额占全县存款份额的54%,在全县金融机构居首位。

知识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记录了县联社从建社至今60多年的历史过程。这部志浓缩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历史。从书里,我们看到了前辈们创业的艰难,看到了一代一代信合人不折不挠、无怨无悔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令人敬佩,也发人深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