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反假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23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反假币
分类号: F832;F426;F822
页数: 3
页码: 107-109
摘要: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伪造人民币的现象时有发生。假币多采用普通民用纸张模仿专业印钞纸,纸质松软无弹性,油墨的质量也较差,与真钞相比多有偏色。其中,危害较大的是照相制版胶印假币,粗看起来与真钞相差无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假币纹线较粗,图案模糊。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八种面额二十多个版别为伪造的,从而掀起了我国第一次反假币斗争的高潮。
关键词: 安全线 反假币 县联社 假币犯罪 人民币

内容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伪造人民币的现象时有发生。假币多采用普通民用纸张模仿专业印钞纸,纸质松软无弹性,油墨的质量也较差,与真钞相比多有偏色。其中,危害较大的是照相制版胶印假币,粗看起来与真钞相差无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假币纹线较粗,图案模糊。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八种面额二十多个版别为伪造的,从而掀起了我国第一次反假币斗争的高潮。
  第二套人民币假币种类较少,主要由周边国家或地区伪造后流入国内,以当时的水平看,假币制作精良,流通范围也较窄,是制贩假人民币犯罪活动的最低潮时期。
  第三套人民币假币中的机制假币主要来自台湾,部分被用来支付潜伏大陆的特务经费,假币在纸质、水印、图案等方面与真钞十分接近,数量较少。由于当时我们国家严格执行计划经济,而且政治运动不断,故假币犯罪相对较少,一直没有形成假币犯罪的高峰。
  1987年第四套人民币发行后,特别是大面额100元、50元的出现,境内不法分子大量伪造大面额人民币,假币犯罪活动日益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第二次假币犯罪高峰期。打击假币犯罪活动逐渐由打击走私贩运向打击团伙犯罪延伸,有效遏制了制贩假币犯罪势头,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005年底,在我国境内已出现了2005年版100元人民币假币,有的采用背面压凸的方法模仿真钞凹印效果,有的采用背面压凸与涂抹胶水相结合的方法,有的采用银色油墨印在背面和正面浅色油墨印制的浅黑色带相配合模仿真钞的安全线,手段花样百出。还有一种类型的假币是一张真币和一张假币经拼凑成为两张假币,其中一张用来对付自助存款机,另一张用来对付收存对象。
  1955年2月,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因其信誉度高、币值稳定,是当时世界上信誉度最高的货币之一。而后来屡次出现的人民币造假事件,损害了人民币形象,使群众防不胜防,深受其害。如何防范假币,成为金融业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
  人民银行历来就有反假币以及收缴假币的规定。县联社根据人民银行反假币有关规定精神,制定《县联社现金管理制度》,其中第六章专门规定假币收缴办法。凡信用社各营业柜台在办理业务中发现假币,一律没收,并当客户面在假币正、背面加盖信用社社号的“假币”戳记,同时开具假币收缴证。
  为提高各基层社柜台人员识别假币的技能,县联社经常组织网点会计及柜面人员进行反假币培训。用识别假币的方法八字口诀“一看、二摸、三听、四测”来当场演练识别真假币。
  一看:看水印,将人民币迎光照看,可看到清晰的固定水印或满版水印,假币水印缺少立体感;看安全线,假币的“安全线”或是用浅色油墨印成,模糊不清,或是手工夹入一条银色塑料线,容易在币纸边缘发现未经剪齐的银白色线头;看钞面图案色彩是否鲜明、线条是否清晰、对接线是否对接完好等。
  二摸:在盲文点、“中国人民银行”字样、第五套人民币人像部位等,用手抚摸时真币有较明显的凹凸感,假币手感平滑、无凹凸感。
  三听:人民币真币用手指弹动会发出清脆声响,假币纸张发软、偏薄、声音发闷、不耐揉折。
  四测:用简单仪器进行荧光检测时,真币无荧光反应,纸张发暗,并有一道两处荧光文字,呈淡黄色;假币在荧光灯下有明显荧光反应,纸张发白发亮。

知识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记录了县联社从建社至今60多年的历史过程。这部志浓缩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历史。从书里,我们看到了前辈们创业的艰难,看到了一代一代信合人不折不挠、无怨无悔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令人敬佩,也发人深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