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残损币兑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2319
颗粒名称: 二、残损币兑换
分类号: F832;F426;F822
页数: 3
页码: 105-107
摘要: 为保护国家货币和人民币的正常流通,中国人民银行允许残损人民币兑换新币。1985年以前,兑换业务由人民银行所设立信用社办理。1985年以后,残损人民币兑换业务由人民银行委托各家专业银行和办理现金出纳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代理。
关键词: 持有人 中国人民银行 金融机构 残损币 人民币

内容

为保护国家货币和人民币的正常流通,中国人民银行允许残损人民币兑换新币。1985年以前,兑换业务由人民银行所设立信用社办理。1985年以后,残损人民币兑换业务由人民银行委托各家专业银行和办理现金出纳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代理。
  全额标准:票面污损、熏焦、水湿、油浸、变色,能辨真假,但票面残缺不超过五分之一,其余部分的图案、文字能照原样连接。
  半额标准:票面残缺五分之一以上至二分之一,其余部分的图案、文字能照原样连接,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半数兑换,但不得流通。
  不予兑换标准:票面残缺二分之一以上的;票面污损、熏焦、水湿、油浸、变色,不能辨别真伪的;故意挖补、涂改、剪贴、拼凑、揭去一面的。不予兑换的残损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打洞作废,不得流通使用。
  2000年8月,根据人行托克逊县支行《关于分配辖区残损人民币回笼任务的通知》,县联合社制定残损币回笼考核办法将任务分配到各个网点,要求各基层网点严格按照要求出纳制度规定整点和上缴人民币。各信用社在顾客兑换主辅币、破损币时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各网点按照规定整点要求及时上交联合社。各信用社整理的残损币,凡100元、50元、10元、5元券,够十把的扎成捆上缴,不够十把的扎把(100张)上缴。5元以下的残损零币,必须打捆上缴。
  人民币大多是纸币,在流通过程中容易损坏,为保持人民币的整洁,2003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发布《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残缺、污损人民币是指人民币票面撕裂、损缺或因自然磨损、侵蚀、外观质地受损、颜色变化、图案不清晰、防伪特征受损,不宜再流通的人民币。
  (一)“全额”、“半额”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1)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四分之三以上,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可兑换全额。(2)能辨别面额,剩余票面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3)纸币呈正十字形缺少四分之一的,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4)兑付额不足一分的,不予兑换;五分按半额兑换的,兑付二分。
  (二)金融机构在办理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业务时,应向残缺、污损人民币纸币持有人说明认定的结果。不予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应退回原持有人。
  (三)残缺、污损人民币持有人同意金融机构认定结果的,对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纸币,金融机构应当面将带有本行行名的“全额”或“半额”戳记加盖在票面上;对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硬币,应当面使用专用袋密封保管,并在袋外封签上加盖“兑换”戳记。
  (四)残缺、污损人民币持有人对金融机构认定的兑换结果有异议的,经持有人要求,金融机构应出具认定并退回该残缺、污损人民币。
  (五)金融机构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将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交存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
  2008年,县联社与托克逊县城市信用社统一法人并设置现金大库,由专人管理现金大库,各信用社收回的残损币先上缴联社现金大库再由大库整理、打捆后上缴当地人民银行,上缴残币的规定:50元、100元的可以零星随兑随交,20元、10元、5元、2元和1元的统一按捆好的(百张成把)上交。角、分币全部整理成捆(每捆1000张)上缴。联社在收到各信用社交来的残、损币时,由专门的人员按照残损币的整理要求整理后统一上缴人民银行销毁。
  2014年,人行托克逊县支行下发残损币回笼任务,县联社接到兑换残损币任务为8830捆,合计金额为16910.8万元,其中,100元的900捆;50元的780捆;20元的950捆;10元的1450捆;5元的1100捆;1元的1050捆;5角的800捆;1角的1800捆。县联社及时将任务分配到各基层网点,制订完成计划,为了能将各社及网点交来的残损零币及时扎捆,联社安排每天晚上加班整理各网点收回的残损币,将收回不成捆的残损币集中挑选、集中扎捆。年内,按期完成了任务。
  县联社各信用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将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交存人民银行托克逊县支行。

知识出处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记录了县联社从建社至今60多年的历史过程。这部志浓缩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历史。从书里,我们看到了前辈们创业的艰难,看到了一代一代信合人不折不挠、无怨无悔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托克逊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令人敬佩,也发人深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