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社会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拜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175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社会环境
分类号: TU;F426;D633
页数: 2
页码: 47-48
摘要: 拜城因其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元化历史文化背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在开发、建设、保卫祖国边疆的过程中都作出过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拜城县 各民族 伊斯兰教 离不开 克孜尔

内容

拜城因其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元化历史文化背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在开发、建设、保卫祖国边疆的过程中都作出过应有的贡献。
  早在新石器时代,拜城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有龟兹人(吐火罗)、羌人、塞种人居住,汉西域都护府设立后,汉人、鲜卑人、柔然人、高昌人等相继迁入拜城。2012年县境内居住的民族成分共20个,即维吾尔、汉、回、柯尔克孜、哈萨克、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东乡、壮、藏、苗、土、土家、侗、瑶、彝、黎族。
  拜城人口主要聚居于哈里铁热克山与却勒塔格山之间的绿洲盆地,由东向西呈长条状分布于各乡镇和北部矿区,以省道307线两侧为最密,北部山区稀疏且分散。2012年年末,全县总户数69160户,总人口23.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4万人,农村人口16.75万人,城镇化率27.8%;女性人口11.34万人,男性人口11.85万人,性别比100∶105。全年出生人口3418人,出生率14.7‰;死亡人口1333人,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长率9.0‰,人口增长保持平稳态势。
  拜城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即有人类活动,并有原始宗教出现。约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拜城。公元3世纪末,拜城境内的克孜尔石窟群开始营造,逐渐成为龟兹地区佛教中心之一,直到15世纪才告衰落。约10世纪后,伊斯兰教传入西域,龟兹回鹘改信伊斯兰教后,龟兹佛教渐渐衰落。14世纪中叶前后,伊斯兰教成为县境内多数人信奉的宗教,并逐步居统治地位。县境还先后有过萨满教、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兴盛发展。
  拜城古代地处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东西方的各种文明在此经过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整合,演绎出绚丽多彩的拜城民俗风情。拜城穆斯林群众有许多禁忌,这些禁忌是伴随着拜城的历代宗教信仰及长期的生活习惯沿袭下来的。
  拜城各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最盛大的节日是肉孜节(又称做“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其次为努肉孜节。穆斯林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
  拜城县境内遗留有大量各个时期的文物古迹,有登记在册文物点6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克孜尔石窟),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吐尔塔木遗址、温巴什千佛洞、刘平国治关城诵、多岗古墓群、库木落克兀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石窟寺院遗址8处,古城遗址7处,炼铜遗址12处,古墓19处,岩画2处,石刻1处,其他遗址12处。“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则是拜城和西域为祖国疆土的历史见证。
  拜城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风景点124处。尤其是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人工湖、铁热克温泉、老虎台——黑英山两大国际狩猎场、克孜尔魔鬼城、拜城县城、克拉2气田等7大景观和琼阿帕气泉、克孜尔湖滨度假村、世纪广场、察尔齐雅丹地貌、铁热克森林公园等5大特色景点,都是较理想的旅游胜地。拜城还是著名历史学家、学者毛拉木沙·赛拉木,著名爱国主义诗人、民主人士阿(艾)尔米亚·艾力的故乡,并存有他们的故居、陵墓可供人瞻仰。境内的夏特古道、乌孙古道见证过西域诸多风云故事,是集自然、人文、考古、探险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观,开发潜力巨大。
  拜城县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坚持把宣传教育、发动群众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根本性工作常抓不懈,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对群众开展面对面宣传活动,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的反动本质和现实危害,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健全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加大查处力度,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切断反动宣传品及非法介质的流通、传播渠道,追根溯源、深挖到底,从源头上堵截,摧毁制造、贩卖及藏匿窝点。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强化涉“法轮功”等邪教人员监管,完善军警民反恐处突预案和演练,开展卡点盘查、治安大清查,加强人物、物防、技防,加大街面巡逻密次和频度等措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知识出处

拜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拜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

出版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地:2016

《拜城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拜城县信合事业近60年来改革开放和发展变化进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点和专业特征,努力揭示金融发展规律,是丰富拜城县信合企业文化建设内涵的重要载体,是一部集中反映拜城县联社建设与发展的综合史册,具有较强的行业性、资料性、实用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各界了解、认识拜城县联社的窗口,也是拜城县联社把握发展规律的必备资料。在体例上,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为基本体裁;在篇目设置上,采用章、节、目结构形式,其大框架以现代信用社体系结构为纲,共分20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