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驴友穿越翻天山——乌孙古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特克斯·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1344
颗粒名称: 3|驴友穿越翻天山——乌孙古道
分类号: F127;F326;F124
页数: 3
页码: 169-171
摘要: 乌孙古道北起新疆特克斯县,南至新疆库车苏巴什古城“龟兹古国”。从特克斯县琼库什台牧业队沿琼库什台河逆流而上,经包扎德尔达坂沿库诺沙依河而下到阔克苏河交汇点,渡阔克苏河,经阔克阿拉皮也萨依谷道翻过阔克阿拉皮达坂(海拔约3400米),至阿克库勒湖,翻过阿克布拉克达坂(海拔约4000米),到达天山南坡地拜城县境内,沿博孜克尔格河到达黑英山乡牧场,最终到达“龟兹古国”地苏巴什古城。
关键词: 阿克库勒 特克斯县 丝绸之路 伊塞克湖 吉木萨尔

内容

乌孙古道北起新疆特克斯县,南至新疆库车苏巴什古城“龟兹古国”。从特克斯县琼库什台牧业队沿琼库什台河逆流而上,经包扎德尔达坂沿库诺沙依河而下到阔克苏河交汇点,渡阔克苏河,经阔克阿拉皮也萨依谷道翻过阔克阿拉皮达坂(海拔约3400米),至阿克库勒湖,翻过阿克布拉克达坂(海拔约4000米),到达天山南坡地拜城县境内,沿博孜克尔格河到达黑英山乡牧场,最终到达“龟兹古国”地苏巴什古城。
  沿途经过许多难见风景名胜:阔克苏河九曲十八弯、喀拉峻大草原、小库什台乌孙古城、包扎德尔天然石林、通呼萨拉瀑布、包扎德尔乌孙古城、阔克苏河大峡谷、原生态森林、阿克库勒湖、阿克布拉克达坂、博孜克拉沟口关隘等。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人原住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由于战乱被迫迁往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一带,到了公元前160年左右又从东天山一带迁往伊犁河及伊塞克湖一带,并融合了先期到达的部分月氏人、塞种人,逐步形成了西域大国。乌孙是游牧民族,虽只有63万人口,却占有整个伊犁河、伊塞克湖及西部天山北面的广大土地,其南边和西南和天山以南诸国相接,即古时的姑墨国、龟兹国、焉耆、捐毒国、温宿国,按现在地图标志为阿克苏、库车、焉耆、疏勒以西的乌鲁克恰提一带、温宿接壤。《新疆图志·建置志》中载,现在玛纳斯河以西直到巴尔喀什湖为止的广大区域都是乌孙游牧范围,在乌苏以西的高泉、古尔图一带尚可见到南北排列的乌孙坟墓,在整个伊犁河流域这样的乌孙坟墓就更多了。乌孙是公元1~2世纪西域各国中人口最多的一个,龟兹是天山以南各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在天山南麓的近山草原和天山北麓乌孙草原相互交错地游牧,只不过龟兹以农业为主,游牧为副,乌孙则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副。由于乌孙与龟兹之间经济发展不同,都迫切需要相互交换,也需要打通通向汉区的丝绸之路,以补充各自的不足。再则是两国抗击匈奴的共同需要,都需要一条便捷的交通要道。在当时最便捷的道路是乌孙经东部天山直下河西走廊,即玛纳斯—吉木萨尔—巴里坤—哈密,进入河西走廊(丝绸北线)。匈奴深知乌汉两国的交往对自身的不利,为了隔绝乌孙和汉廷的往来,从而在两汉几百年间,与汉在车师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迫使乌孙通经汉廷的道路不得不借道天山以南的龟兹及楼兰地区,即丝绸之路的中线和南线。
  在陈俊谋翻译的《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从西部天山的阿克苏、乌什通向伊塞克湖和楚河方向的勃达岭是作为进入西域的西汉王朝与游牧的乌孙国的交通线,利用频繁。”实际上,当时的乌孙都城分为夏都和冬都。建于伊塞克湖东南的赤谷城是乌孙的冬都,而夏都则位于特昭盆地的特克斯,因而一到夏秋之时,乌孙通往龟兹和中原的路是由特昭盆地向东到今特克斯县,向南越过特克斯河和天山山脉到拜城盆地的黑英山地区,进入龟兹而入中原。

知识出处

特克斯·风物志

《特克斯·风物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6

《特克斯风物志》全书共设风华篇、风光篇、风土篇、风味篇、风俗篇、风情篇、风云篇、风流篇、风韵篇、风采篇和附录,篇下设目,目下设子目。各篇均以“风”命名,全书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记述特克斯境内的人、物、事和各类文化现象。辑录了全县范围内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内容外,还对风景名胜、文物景区、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形象等作了重点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