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汉韵连连依天山——汉人部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特克斯·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1197
颗粒名称: 7|汉韵连连依天山——汉人部落
分类号: F127;F426;C55
页数: 6
页码: 28-33
摘要: 特克斯,淡居在天山北麓的优雅“隐士”,一方鲜为人知的人间净土。有人将这里列为全国七大风水宝地之首,也有人称其为“中华易都”。神奇的特克斯八卦城和喀拉峻大草原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在这个偏远的草原上,是那么的耐人寻味。在这片草原上同样生活着为数众多的“汉人”,我们姑且称其为“汉人部落”。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关键词: 特克斯河 中原地区 汉族人 特克斯 八卦城

内容

特克斯,淡居在天山北麓的优雅“隐士”,一方鲜为人知的人间净土。有人将这里列为全国七大风水宝地之首,也有人称其为“中华易都”。神奇的特克斯八卦城和喀拉峻大草原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在这个偏远的草原上,是那么的耐人寻味。在这片草原上同样生活着为数众多的“汉人”,我们姑且称其为“汉人部落”。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从古至今,汉人在神奇的特克斯山川留下了他们生活、战斗的足迹,还遗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草原八卦城,传播了道家文化和易经文化。这充分说明,汉人是特克斯的世居民族。
  近年来,经过考古发现,汉文化在特克斯存在着大量遗迹。比如,恰甫其海古墓中的羊角立面铜镜,为汉朝内地皇室用品,是“乌孙夏都”最好的佐证。“博斯坦古城”为典型的汉式方形古城,说明特克斯在唐朝时是苏定方所管辖的萧乡军驻地。还有齐勒乌泽克镇的苏阿苏村外也发现了古城遗址,留有大量的内地建筑构建和遗物。同时,在当地的民歌和谚语里也大量存在着汉语词汇,传唱着古老的汉文化。存在2000多年的“乌孙古道”,如今仍在使用,多少汉人商队、军人在乌孙古道上跋涉前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琼库什台”、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区“包扎德尔黑英山隘口”,都留有大量的汉人碑刻和建筑。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特克斯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汉人活动,特别是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后,汉人从遥远的中原地区来到特克斯草原生活。那时主要是朝廷派往乌孙国的使者,如张骞及其随从、历任西域都护府的都护及其随从等。最多是随和亲队伍来到乌孙夏都(特克斯)的随从。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下嫁乌孙王,以及与乌孙人所生的子女。还有匈奴人从中原地区掳掠来的汉人奴隶,投奔、投降或被掳掠的文武将士,如李凌、李广利、中行说、赵信等,乌孙王族子弟、臣属在中原地区学习文武并嫁娶汉家男女等。
  汉朝将西域纳入中原版图后,调遣大量中原汉人到伊犁等地屯田,这些汉人主要来自中原黄河流域的山西、河南等地。汉朝在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军屯、犯屯、民屯和商屯等。西汉末年,汉人来特克斯的很多,《后汉书·西域传》载:“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十余人”,一年之中“使多者十余辈,少者五六辈”。
  丝绸之路形成于汉唐,当时为东方连接西方的重要贸易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不仅活跃着胡商,也活跃着汉商。随着贸易和时间的延续,汉商逐渐定居于特克斯河谷。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汉人在特克斯多以放牧、耕田、戍边为主。
  唐朝繁盛,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沿岸,进入特克斯的汉人大量增加,被唐中央政府设立的州县乡里所编入户。他们包括军人及其家属、农耕人员、商人及犯人等。还有传播佛教的僧人不时进入特克斯河谷。
  宋元时期,以元朝蒙古大军带入西域的在军中服役的汉人为主。由于蒙古大军四处征战,汉人多被安置于伊犁特克斯等地。据传,丘处机随成吉思汗西征,为了阻止杀伐,随军进入特克斯河谷,被这里的山川气势所感染,规划了八卦城的雏形。
  清朝时期,清政府平定西域准噶尔部叛乱,对新疆实行大规模移民,主要是守边屯田。1884年,西域改称新疆省,在惠远(今霍城县)设伊犁将军府,统辖整个新疆的军事、行政事务。此时,汉人成为移民特克斯的主要人员构成。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此时,湘军入疆,有不少人定居。特别是天津杨柳青的货郎随军来到特克斯定居。袁大化任新疆巡抚时,来了不少河南人。杨增新任新疆省省长时,许多云南人到特克斯落户。另外,清代遗迭的犯人也有来到特克斯的。
  1931年特克斯设治局成立之前,在阔布有10户汉族人居住,后来陆续有汉族公务人员和商人迁入。抗战时期,由于特克斯相对偏远封闭,局势相对稳定,内地(陕甘等地)许多人迁来特克斯。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阔布有汉族人开的商铺43家,他们大都住在克孜勒吐木斯克(今齐勒乌泽克乡克孜勒吐木斯克村),当时被叫作“汉人街”。盛世才执掌新疆后,其岳父邱宗浚为伊犁屯垦使,一大批东北人、山东人移居特克斯。特别是特克斯八卦城修建后,大批汉人从阔布迁入克孜尔库热,工作、生活在八卦城中。
  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随后,很多解放军官兵(绝大多数是汉族)就地转业,分配来到特克斯。组建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四师一牧场(现78团),主要为屯垦戍边的转业战士。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批汉族人迁入特克斯河谷。
  1951年,解放军第六军十七师五十团的两个连驻防特克斯。1952年,兵团从上海、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招调女兵并派出干部及其家属进疆来到特克斯。1958年到1959年,山东、安徽、江苏支边青年来到特克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地大批汉族人因生活所迫自流来疆。1964年至1965年又有一批上海、天津、四川支边青年来到特克斯。1966年有一批河南人来到特克斯。1971年成立了特克斯军马场,由部队分配的官兵来此安家,并有一大批安徽、江苏、山东、四川等地支边青年来到马场工作。1976年解放军边防骑兵连驻防特克斯,俗称202部队。
  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商业、流通业、科技业等促进了内地人才来特克斯发展,主要分布于城镇及各乡场农村,从事科技、工农业和流通业以及边贸等。
  进入新世纪,中央号召内地对口援疆,一批江苏援疆汉族干部,背井离乡,为特克斯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汉族居民主要居住在县城、乡镇所在地和特克斯河谷广大的农区,也有少部分汉族人生活在牧区。汉族人聚居地主要有乔拉克铁热克镇的阿特恰斯村(农业二大队),阿克铁热克(原良繁场),库克苏乡提克卓勒村(四大队),喀拉达拉镇的农业四大队、五大队,喀拉达托海的农业五大队(已移民)、六大队,阔克铁热克乡的二大队、五大队,以及各乡镇的社办企业,原各农牧场。
  特克斯的汉族来自五湖四海,将各地的优秀文化进行了不断包容和贯通,同时在习俗、文化、信仰、饮食、生活等方面与当地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形成了特克斯独有的先进文化,引领着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知识出处

特克斯·风物志

《特克斯·风物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6

《特克斯风物志》全书共设风华篇、风光篇、风土篇、风味篇、风俗篇、风情篇、风云篇、风流篇、风韵篇、风采篇和附录,篇下设目,目下设子目。各篇均以“风”命名,全书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记述特克斯境内的人、物、事和各类文化现象。辑录了全县范围内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内容外,还对风景名胜、文物景区、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形象等作了重点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