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中巴公路国内段改建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461
颗粒名称: 二十一、中巴公路国内段改建工程
分类号: U416;F426;U415
页数: 4
页码: 256-259
摘要: 中巴公路起点为喀什市托克扎克路口,终点位于红其拉甫达坂山口中国与巴基斯坦交界界碑处,全长415千米。其中喀什—塔什库尔干段长290千米,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段长125千米。
关键词: 过水路面 改建工程 交通部 立方米 中巴公路

内容

中巴公路起点为喀什市托克扎克路口,终点位于红其拉甫达坂山口中国与巴基斯坦交界界碑处,全长415千米。其中喀什—塔什库尔干段长290千米,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段长125千米。
  中巴公路国内段改建公路等级为三级公路,路基宽度:山岭重丘区为7.5米,平原微丘区为8.5米或12米;路面宽度:山岭重丘区为6.0米,平原微丘区为7.0米或9.0米,沥青表面处治路面;桥涵设计车辆荷载为汽车—20级、挂车—100;桥宽一般路段为净-7+2×0.25(米)安全带,城镇路段为净-7+2×0.75(米)人行道;最小平曲线半径:平原微丘区125米,山岭重丘区30米,回头曲线20米;最大纵坡山岭重丘区8%,平原微丘区6%。改建工程总投资12500万元,交通部补助7000万元,新疆自筹5500万元。
  1983年,新疆公路设计院测设了K90~K122段一阶段施工图,1984年对K122~K289+600段进行初测,1985年进行施工图详测。1986年测设K0~K90段和K289+600~K349+733段一阶段施工图。新疆公路设计院测设喀什至塔什库尔干县达布达尔乡以南5千米,即K0~K349+733,实长349.7千米;1986年10~11月由公路管理局科技咨询服务部测设K349+733~K415,即测设达布达尔乡以南5千米至红其拉甫达坂段,编制完成施工图设计。
  1985年4月,交通厅向交通部报送喀什至塔什库尔干《K86~K122段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及《K122~K290段两阶段初步设计》。交通部同意将中巴公路国内段喀什至塔什库尔干路段延伸至红其拉甫山口,纳入“七五”计划,1986年列为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属改建性质,改建技术标准为三级公路。
  1986年5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红其拉甫口岸向第三国开放。1986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新疆视察时要求中巴公路国内段于1988年完成。同年11月,自治区副主席金云辉和交通厅领导去交通部汇报中巴公路国内段工作,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指出,由于“七五”计划规模已经确定,过多增加资金有困难,中巴公路国内段可按基本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掌握,做到双车道,沥青路面,保证行车安全,总投资控制在12500万元以内。
  1986年12月、1987年5月,公路设计院两次前往工地会同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复查,提出通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又无病害的戈壁荒漠地段和老路基本稳定路段对行车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只在老路上整平,铺筑厚6厘米的级配砾石和2厘米的沥青表处;原设桥涵处,改作水泥混凝土过水路面或简易过水路面,按上述原则利用老路的路段共11段,共计193.8千米,占测设长度的46.5%。缓建K48和K147桥2座,及K149+380防泥石流棚洞工程。K65+020~270混合式混凝土过水路面,由原设计420米改为270米,主流设2~6米板桥改为1~6米板桥。同时压缩K144+180~K151+220三处过水路面。K164+967(布伦口)设计4~16米钢筋混凝土梁桥改为利用在上游的1~30米石拱桥。K127+060~K128+200,俗称老虎嘴路段,路线右侧悬崖绝壁,左侧紧贴盖孜河,老路路窄、弯急、坡陡。原设计为求路基的稳定和安全,采用全挖台口式断面,完全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测设。因土石方工程较集中,计土方3751立方米,石方45131立方米。施工期间必须维护交通,减少废石料土方堵塞河道和施工中放大炮造成的后期山体坍塌失稳。1987年1月做出变更设计,采取帮岸与开山相结合的方法,拓宽路基,以达到7.5米路基宽度的要求,较原设计少开石方23133立方米。
  1987年1月,国家计委复函自治区人民政府,喀什至红其拉甫公路为节省投资,必须严格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建设,选择最佳路线方案,尽量按照合理工期组织施工并采取工程招标承包等办法,以进一步降低造价;同意投资补助从原定的5000万再增加1000万元,其余原则上由自治区解决;同意在1987年、1988年每年提供高价沥青2500吨。
  施工单位分别由公路管理局第三公路工程队施工K13.8~K122段,武警交通第四支队施工K122~K220段,公路管理局第一公路工程队施工K220~K415段,公路管理局桥梁工程队施工全线三座中桥和苏巴什达坂至国界段沿线房屋,喀什公路总段施工喀什至苏巴什达坂段沿线道班房。
  1985年,第三公路工程队进入工地,1986年3月中巴公路国内段改建工程开工,1986年9月武警交通第四支队开工。施工队伍参建人员分别是第一工程队1025人,第三工程队766人,桥梁工程队115人,武警交通第四支队973人,4个单位共计2879人,民工1000余人。施工高峰时达5000余人。为创全优工程,施工现场组建了以公路管理局为主的中巴公路工程指挥部。
  1988年3月,交通部与交通厅签订中巴公路国内段“七五”期间竣工投产重点公路项目建设包干协议书。施工期间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提出,12500万元的总投资不变,1988年底竣工的工期不变和创优质工程的决心不变。
  中巴公路施工中充分发挥机械作用,其机械施工率达80%,基本做到土石方作业机械化。沥青路面施工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了3种办法。一是采用层铺法,在日照长,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的季节(一般在6、7、8月)符合施工要求气温的地段,采用层铺法铺筑双层沥青表处路面。二是采用混合法上拌下铺,当施工气温达不到层铺法所要求的气温时,采用混合法,即下层用层铺法,起下封作用,上层用热拌沥青砾(碎)石。三是采用下铺上拌再加封层,在苏巴什达坂及K360以上严重积雪路段,采用下层层铺,中层热拌沥青砾石,表层铺洒沥青乳液做上封层。武警交通四支队担负最艰险的“老虎口”路段掘通任务。该路段一边悬崖峭壁,一边深谷湍沟,无法修便道,机械施工时极不方便。他们改放大炮为放小炮施工,放炮炸开山石后,连夜加班清渣,及时打通道路方便交通。在农牧区不能修便道,就采取半边施工、半边通车的办法,对成型路基连夜出动机械整平,随时通车。
  1987年11月,桥梁工程队建成K131亚阿合孜河桥,上部构造为1~20米双曲拱桥,下部构造为U型桥台、天然基础。同时还建成K134泥石流沟桥。上部构造为1~33.34米后张预应力砼T梁,下部构造为U型桥台、明挖基础,该桥原设为1~35米T梁,因施工放样缩短1.68米而变更为1~33.34米T梁。
  1987年,第一工程队在K378~K388路段铺筑的沥青路面出现网状龟裂、破裂、车辙和冒泥浆等严重质量问题,损坏面积达58506平方米,经济损失25.0493万元。经调查分析,确认损坏原因是路面级配层含土量大,压实度不够,导致路面主要承重层强度、刚度不足,水稳定性差;拌和法施工的2厘米厚沥青面层空隙率大,既无封层,又未洒透层油,混合料油石比不均,渗水性强;施工时期(8月末至10月初)气温低、降水量大,沥青路面尚未成型,即有大量融雪水渗入,造成路面破裂。另外对高原、高寒地区铺筑沥青路面缺乏经验,机具设备条件差,沥青材料质量不好等原因。第一公路工程队对损坏路面进行了返工。
  1987年8月,交通部部长钱永昌视察中巴公路,在喀什召开中巴公路工程汇报会上,特别强调工程质量、施工期限和投资造价的责任,强调施工中要注意安全、质量、高效、经济和文明。
  1988年7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及喀什地区专员阿不都·吾甫尔等领导,在喀什专门听取了施工情况汇报。
  1988年9月4日沥青路面铺完,10月1日中巴公路国内段改建工程全线通车。交通部副部长郑光迪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交通国务部部长萨达尔·法塔赫·哈森尼出席通车典礼,并发表了讲话。
  1989年9月18日,国家计委、交通部委托自治区人民政府,对中巴公路国内段改建工程通过验收委员会的竣工验收。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改建工程实际完成新建路基234.9千米,整修老路基145.9千米,新铺沥青路面381千米,修补旧沥青路面15.8千米,利用老沥青路面18.8千米。完成路基土石方400.3万立方米,防护工程7.66万立方米,过水路面2134米,涵洞375道,中小桥37座533延米。全线设计概算为18592万元,1986年10月交通部领导研究决定压缩6000万元按12500万元安排施工。竣工决算为11994万元,实际拨款11360万元,节约634万元。
  1988年,中巴公路国内段全线完工以后,1989年又对因压缩投资而被减的工程进行施工,同时修复前期遭水毁的部分工程。续建工程共9段,总计46.26千米,主要包括K0~K18+806段在原有路基上增铺3厘米厚沥青表处路面;K50+740~K51+392段新建1~25米刚架拱桥及引道工程,K164+100~K165+400段新建4~16米工型梁微弯板组合梁桥(桥长68.6米)及引道工程,K394+540~K415+163段路基路面工程,K88和K112路段5处浆砌驳岸工程,K70~K107段增设涵洞、过水路面、防护等零星工程;K97+180~K98+954段改建工程及苏巴什、达布达尔、麻扎、玉兔4处道班房。水毁修复工程全长27.3千米,包括K30~K46段,K93~K95段治理泥石流工程,K224~K243段修复水毁增设桥涵、过水路面、防护工程等。
  续建工程项目中,有第一期工程因投资压缩被缓建削减的工程,有需要完善增补的工程。K0~K18+805段,利用原有路基铺筑厚3厘米沥青表处路面。K50+740~K51+392段,位于乌帕尔镇南出口,有1座1968年建成的1~18米双曲拱桥,因拱顶下沉,拱轴线变位,拱坡开裂,同时桥面较窄,时有交通事故发生,老路及老桥均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的需要。在老桥下游新建1~25米刚架拱桥及两端桥头引道。桥宽为净9+2×1.5米人行道,桥长47米,引道路基宽12米,沥青表处路面宽9米。K70+740~K112段,除K70~K80为平原微丘区地形外,其余均为山岭重丘区,增设边坡防护、过水路面、护岸、驳岸工程和布伦口中桥工程及一期工程被削减的桥涵。
  技术标准为三级公路,路基宽城镇12米,平原微丘区10米(8.5米),山岭重丘区7.5米,路面宽分别为9米、7米、6米,桥涵设计车辆荷载为汽车—20级、挂车—100,桥面宽为净-7+2×0.25米,涵洞及跨径小于8米的单孔小桥与路基同宽,双层沥青表处路面。
  1988年11月,新疆公路设计院进行外业勘测,1989年6月至1990年7月,编制完成中巴公路国内段续建工程施工图设计。
  工程由新疆路桥总公司第一公路工程处施工,1989年4月开工,1991年7月,K97+180~K98+954改建工程(主要为浆砌驳岸工程)被水毁。1992年8月续建工程完工。1992年9月公路管理局主持竣工验收,认定路线、路基、路面、桥梁工程合格,准予验收。主要完成路基土方166357立方米,石方1377立方米,挡土墙608立方米,驳岸10350立方米,护坡1589立方米,导流坝85931米,涵洞24道,小桥6座,沥青表处路面315111平方米,水泥砼过水路面632米,中桥116米/2座,道班房4处。消耗钢材156吨,木材129立方米,水泥4 186吨。批准概算2876.5万元,实际造价为2976.5万元。

知识出处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新疆通志 公路交通志(1986~2005)》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5

全书以翔实的史料、正确的观点、流畅的文笔全面记述了新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历程。新疆公路交通20年沧桑巨变,记载着新疆交通人20年的艰辛和开拓,见证了新疆交通行业“发展交通、服务社会、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使命,体现了“大道为公、畅通天下、共享文明”的核心价值,传递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畏险阻、团结奉献”的交通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