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他手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169
颗粒名称: (四)其他手工业
分类号: F326;F323;F426
页数: 4
页码: 452-455
摘要: 在这一时期,新疆的其他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主要有皮革制造业、粮油食品加工业、酿酒业、轧花业、造纸业、制皂业等等。对此在清末成书的新疆各个州、县的乡土志及《新疆图志》中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②这里简单地作一叙述:
关键词: 汉族人 胡麻油 恢复和发展 桑皮纸 南疆地区

内容

在这一时期,新疆的其他传统的手工业生产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主要有皮革制造业、粮油食品加工业、酿酒业、轧花业、造纸业、制皂业等等。对此在清末成书的新疆各个州、县的乡土志及《新疆图志》中都有比较翔实的记载。②这里简单地作一叙述:
  1.皮革制造业。这是新疆重要的传统手工业之一,历史悠久,一直比较闻名。在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前后,由于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制革业也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制作的主要是皮衣、皮帽、皮靴、皮箱等生活用品。但这时新疆制革业的技术基本还是传统的一套工艺,因此质量不高,主要是供本地军民使用。③对外出口贸易,仍以粗加工的羊皮、牛皮、马皮等为主,其中大部分销往俄国。据清朝末年各地编撰的乡土志记载:牧业生产占比重比较大的塔城地区,每年出口的牛、羊皮约100万张。伊犁地区这时是北疆地区另一个主要牧业生产区,每年出口的各种皮张也不应该少于这个数字。即使在南疆的一些地方,皮张出口也是一大产品。例如库车,每年出口牛皮达六七千张,马皮1000余张,老羊皮五六万张,羊羔皮五六千张。
  2.粮油食品加工业。这也是新疆重要的传统手工业之一,历史悠久,一直与广大军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前后,由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粮食生产规模的扩大,粮食加工业也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在北疆地区各个主要城市和居民点,都安装有大大小小的水磨,利用水力来磨面。例如在当时人口不足4万的乌鲁木齐的迪化州,就有官府、私人安装的水磨数十台。又例如,北疆地区重要的产粮区和贸易中心奇台县,所生产的粮食及其加工后的面粉,除本地需用外,每年约有50余万斤输往当时的外蒙古的科布多等地区,供应蒙古族牧民食用。①
  在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治理新疆之后,到新疆屯田生产的内地军民在新疆的天山北部试种胡麻、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成功,大面积种植,并进行油料的加工制作,以解决屯田军民的吃油问题。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前后,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也进一步扩大,榨油业随之又恢复和发展起来。对此,俄国人鲍戈亚夫连斯基在《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一书中说:“油坊到处都有。油料是每个汉族人食物中的必需品。照明也少不了油。作坊不大,工人不多,生产豆油和胡麻油。豆油质量高,所有连欧洲人也爱吃。至于胡麻油却有一种怪味,而且气味很浓,一走近汉族村子就能闻到。”②例如,奇台县“胡麻籽油,每岁约销售二十余万斤。罂粟籽油,每岁约销售四、五千斤”。③又例如,昌吉县“大宗胡麻油、菜籽油,岁产湘秤五万七千二百零三斤”;“芝麻油湘秤一千五、六百斤”。④这一时期新疆的其他地方,也都有大小不等的榨油厂(作坊)。例如在南疆地区的温宿县,所生产的食用油,除满足本地需求外,每年还运往喀什地区的疏勒府销售,数量有三、四万斤。另外,乌什县、轮台县等地所生产的胡麻油、菜籽油等,除满足本地需求外,每年都有数千斤销往外地,在当时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在这一时期粮油加工业发展的同时,新疆各地的副食品加工业也发展起来。例如,在当时人口仅有8000余人的昌吉县,就有“粮食店、磨坊、烧坊、酒坊三十余家”,醋、酱、食糖、粉条、豆腐等军民生活的必需品基本都可制作,其中每年生产的醋有湘秤六七千斤,米糖、麦糖有湘秤六七千斤,粉条有湘秤6000余斤,豆腐有湘秤四五千斤。例如迪化(乌鲁木齐市)生产的酱油、绥来(玛纳斯)生产的酱菜、乌苏生产的酥油等,在当时都很受各地军民欢迎。在这一时期,新疆其他地方粮食食品加工业的生产状况也与此差不多。
  3.酿酒业。俄国人鲍戈亚夫连斯基在《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一书中说:在新疆“烧酒坊和油坊遍布于全边区大小城镇乃至农村”。不过,这些作坊规模都不大,“有上五十人的作坊就算大的了,有时甚至不雇用工人,全部工作全由一家人生产”。不过,据他说:“酿酒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是汉族聚居的地区,或者说是非穆斯林地区。穆斯林禁酒,所以像主要居住穆斯林的东土耳其斯坦地区,只有汉族人很多的较大城市才有酒坊。”“烧酒是用高粱、大麦或大米酿的,质量最差的烧酒带有很浓的杂醇油味道,喝后易感头晕。”①例如,奇台县“烧酒,每岁约销售六、七万斤”;“甜酒(即黄米所造)每岁约销售五、六千斤”。②又例如,昌吉县,每年“烧酒岁产湘秤一万二千五百零二斤八两”,“黄酒(糜子制成)岁约湘秤千数百斤;甜酒(糯米制成)岁约湘秤二千余斤”。③
  据鲍戈亚夫连斯基说,当时在新疆,为了防止喝凉酒有害健康,“汉族人总是把酒烫热了喝。一般说,汉族人是有节制的。他们只在节日喝酒,而且喝得很适量。街上是看不到汉族醉鬼的”。与此同时,在新疆的俄国人以及蒙古人等比较爱喝酒。对此他说:“因为蒙古人特别爱喝酒,所有每个蒙古人都会酿制醉人的饮料,而且每个富裕的土尔扈特人家都有简单的酿制工具。”④
  4.棉花加工业。如前所述,南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不但历史悠久,种植的面积也较大。清朝末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棉花的生产规模更是进一步扩大,随之棉花的加工业也发展起来。例如,吐鲁番地区这时年产棉花300多万斤,南疆地区的其他各县年产棉花也都在数十万斤左右,仅轧花一项就需要不少人。例如,莎车县年产棉花十五六万斤,有125人从事轧花工作。⑤其他地方从事轧花的人也为数不少,成为这时南疆地区的一个重要产业之一。其中喀什富商玉满巴依就在当地开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轧花厂。据鲍戈亚夫连斯基说,当时在南疆地区,不仅有维吾尔人从事棉花加工业,而且还有在当地活动的汉族和回族。他说:“东干人经营的更大事业中,需要一提的是东土耳其斯坦的棉花经营业。东干人很清楚,经营棉花可以万无一失,能获大利,因此他们就从事这项事业。他们以尚未收获的棉花为抵押,把钱借给当地的萨尔特棉农,并从俄国买来了机器,开办了几处棉花加工厂。”①
  5.造纸业。鲍戈亚夫连斯基在谈到这一时期新疆的造纸业时说:“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的有些城市还有造纸业。生产包装纸和鞭炮用纸,但不生产书写用纸。书写用纸都由内地或俄国运进。”造纸的原料,主要是类似于菖蒲的草和芦苇。造纸的过程据鲍戈亚夫连斯基说,大致是:“首先,把收集来的原料堆在一个盘状的容器里,容器的底部像筛一样。下面加热使料草焖烂后,用石磨碾碎,再用清水漂净,然后倒入一个大缸并添上水,用一个特制的勺子搅拌,使成稀糊状,再把这样的糊状物倾入细筛状的容器里,水从筛眼漏出,容器底部便形成一张纸。最后揭下来贴在墙上晾干。因为工厂的墙壁一般不够用,就利用邻居的墙壁,报酬是厂方要给他家刷墙。这样制成的纸张略呈暗灰色或黄色,不平整,有皱纹;但却挺结实,包装完全可用。”②
  另外,据《新疆图志》卷二十九“实业二”载,在新疆的迪化、吐鲁番等地,这时还生产一种以桑树皮与棉絮,或者以椿树皮与麦秆等混合制成的纸。但这种纸与上述纸一样,质量不好,只能做包装纸用。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南疆地区的于阗等县生产的一种“桑皮纸”。据记载,于阗县每年能生产这种桑皮纸“七千万张”,③数量非常大。在和阗直隶州每年也生产“桑皮纸二千数十万张”。④另外,在洛浦、皮山等县,都生产这种“桑皮纸”。后来,当地对这种“桑皮纸”进行加工磨光,可以用来书写公文稿件。

附注

 以下所述内容,主要依据清末新疆各地编撰的乡土志(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编:《新疆乡土志稿》一书,1990年)。蔡家艺:《清代新疆社会经济史纲》中,对这部分内容叙述的比较翔实,可以参考。本书在写这部分内容时,也参考了该书的内容。所引资料不再一一注明出处。; 清末在举办“新政”时伊犁建立的制革厂,才采取近代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在下一章中作专门叙述。; 《奇台县乡土志》,“商务”。;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7页。; 《奇台县乡土志》,“商务”。; 《奇台县乡土志》,“商务”。;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6页。; 《奇台县乡土志》“,商务”。; 《昌吉县乡土志》“,物产”。;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6页。; 《莎车府志》“,工艺”。;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49页。; 〔俄〕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57页。; 《于阗县乡土志》“,商务”。; 《和阗直隶州乡土志》“,物产”。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