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疆形势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106
颗粒名称: 二、新疆形势的变化
分类号: F127;F323;F426
页数: 4
页码: 310-313
摘要: 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直接地影响着新疆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清朝政府 新疆经济 农业生产 大规模 嘉庆时期

内容

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直接地影响着新疆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这时,英、俄等国势力不但已经深入或控制了与新疆相邻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而且也已经渗透到新疆境内。英国当局派遣各类人员多次进入新疆南部,以“经商”、“探险”、“考察”等名义,收集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情报。特别是与新疆相邻的俄国,在派遣军队征服哈萨克草原前后,早已越过巴尔喀什湖,侵入中国境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俄国更加快了在新疆的侵略步伐,不但公开在我国西北沿边境内建立侵略据点,武装移民,修筑公路,为其进一步侵吞中国西北边疆大片领土做准备,而且还在咸丰元年(1851)诱迫清朝政府的代表在《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上签字。这个章程是近代新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俄国从这个条约中,在新疆获得单方面的设立领事、免税通商贸易等特权,为以后在经济上公开地进行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
  同时,在这一时期,原“臣附”于清朝的中亚浩罕汗国趁清朝力量衰落之机也逐步崛起,一再对新疆南部进行侵扰。浩罕汗国是中亚以乌兹别克族为首建立的重要汗国之一,东与新疆为邻。18世纪中叶,浩罕摆脱了中亚另一个汗国布哈拉的统治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浩罕首领额尔德尼表示“臣附”清朝,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家。以后,浩罕统治者经常遣使入贡或派使臣进京朝觐。这种“臣附”关系一直维持了数十年,一直到嘉庆后期浩罕与清朝之间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冲突。到19世纪前半期,浩罕势力逐渐壮大,领土也迅速得到扩张,趁清朝逐渐衰败之际,占领了不少土地,势力向东向北一直扩展到新疆的喀什噶尔和伊犁地区。同时,浩罕统治者还长期收留扶持大小和卓的后裔,利用宗教关系支持他们反对清朝的活动。从道光元年(1820)至咸丰七年(1857)的近40年中,和卓后裔张格尔、玉素甫、倭里罕等人在新疆的多次大规模作乱,都得到了浩罕的支持或是由浩罕直接策动的。不仅如此,浩罕军队在这一时期还多次大规模侵入南疆,烧杀抢掠,攻城夺地,使新疆南部,特别是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英吉沙尔等地区的社会经济一再遭受严重破坏。
  在新疆内部,政治、经济形势的日益不景气在嘉庆中期就已经表现出来,除官员、伯克贪污腐败、违法乱纪事件不断增多外,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发展速度的逐步放慢和财政状况的日益恶化。
  如前所述,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新疆的经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诸如组织各族军队大规模地屯田开荒、兴办牧厂、修城筑路、开矿铸钱等等。清朝政府的这些措施和财政、物质上对新疆的巨大支持,使新疆的经济在数十年内获得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新疆经济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新疆经济建设的初具规模,在嘉庆时期就已经逐渐减缓下来,而这又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上。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国长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谓经济发展,主要是指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主要指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初具规模,新疆军民的吃粮问题还在乾隆后期就已经解决。乾隆四十七年(1782),伊犁将军伊勒图奏称:伊犁地区每年军民需用粮食约“十六万石”,而各族军民上交官府的粮食每年约为“十八万石”,多余“二万余石”,层层积压,粮仓已经贮存“五十余万石”,①以至于出现粮食霉烂的现象。乌鲁木齐地区也同样如此。乾隆五十年(1785),乌鲁木齐都统长清奏称:“乌鲁木齐各处地方,每年支放兵饷口粮各项,约需粮十五万四千余石,遇闰加增。现在升科户民额征地粮,与屯田官兵所交粮石,二项统计,每年可得粮十七万二千余石,除应用支销外,尚有盈余。”②昔日缺粮最为严重的北疆地区到乾隆后期已出现粮食过剩的现象。南疆是新疆传统的农业区,经过数十年发展,到嘉庆时期吃粮问题更没问题。因此,在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官府就已不再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活动,对内地愿意到新疆种地的汉、回等族农民群众,也不再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新疆地方,天气温暖,食物价贱”,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动力,由于粮食问题的解决,已不复存在,这是新疆农业生产到嘉庆时期发展速度开始放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道光前期,由于和卓后裔张格尔、玉素甫一再入境作乱,再加上浩罕军队的入侵,使新疆政局,特别是南疆维吾尔地区的政局一再动荡,农业生产更谈不上大的发展。上述情况一直到道光中期才有所改变。这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殖造成耕地不足,而掀起新的屯田垦荒高潮。但这个高潮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能坚持多久,成效也有限。至于咸丰时期,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和社会经济的破坏,造成新疆协饷不足、财政危机,再加上政局不稳,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更是停滞不前了。
  另外,有清一代,由于种种原因,新疆财政一直不能自主,军政开支几乎完全依赖内地中央政府和各省协济,史称“协饷”,也严重地制约着新疆经济的发展。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初期,正是处于鼎盛时期的乾隆中期,国力强盛、财政充裕,对新疆每年200余万两白银的“协饷”供应,并没什么困难,不但按时拨解,而且还给大批额外资金,帮助新疆发展生产。当时,乾隆皇帝还专门发布上谕,驳斥清朝政府内部一些人认为治理新疆在经济上是得不偿失的论调。④
  但是,到了嘉庆时期,随着财政状况的日益紧张,清朝政府已没有乾隆时期那种财大气粗的语言,开始在上谕中要求新疆增收节支,以减少“协饷”供应数额。嘉庆十八年(1813),嘉庆皇帝在上谕中说:“新疆南北两路,自乾隆年间开辟以来,……经费系由内地拨解备用,岁以为常。……该处自平定以来五十余年,人民日聚,土地日辟,今昔情形不同,因时制宜,亦宜量加裁定。……此事关系甚大,……朕亦不责以近功速效也。”①嘉庆皇帝虽没提出马上减少新疆“协饷”供应数额,但对新疆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不祥信号。道光时期,清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更为困难,对新疆日常的军政开支费用虽勉强可以如数拨解,但对经济发展或突发事件的额外拨款已力不从心。道光中期,清朝政府在平定张格尔、玉素甫作乱后,曾决定在南疆巴尔楚克等地安置内地汉、回等族农民群众屯田,其目的就是“备官兵俸饷之用,而省内地拨运之烦”,②是为了节省军政费用。后来,清朝政府在南疆开展“民屯”成绩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资金。为了解决新疆经费不足,长龄于道光十一年(1831)向清朝政府提出过一个建议:“请将各省绿营兵额,各按马步守兵,分别均匀,于每百名内,暂裁二名,咨照各该省核办,即将各省裁缺所节经费,由部汇拨,解交甘肃藩库,自道光十二年为始,归入回疆经费项下,搭运前往,以资支发。”③长龄的这个建议久无下文,不了了之。这时,新疆由于支出的不断增多而财政已相当困难了。到了咸丰时期,内地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各族农民起义爆发,清朝政府财政陷入危机,对新疆协饷已不能按时拨解,欠额越来越多。咸丰四年(1854),清朝政府正式通知新疆,“现在内地军务未竣,度支告匮,所有新疆各城经费及协甘兵饷,几至无从指拨,若非设法变通,断难持久”。④新疆财政由于“协饷”不继而入不敷出,很快便无法维持,处于破产边缘。
  总之,在道光朝的数十年中,国际、国内以及新疆的政治、经济形势,都处在重大的变化之中。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在这数十年中,从总体上来说,新疆经济处于逐步地从盛向衰的转变之中。虽然在道光中期曾出现过一时的以兴屯垦荒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复兴,但终究无补于新疆经济逐步走下坡路的大局。

附注

 《清高宗实录》卷1155,乾隆四十七年四月丙申。; 《清高宗实录》卷1227,乾隆五十年六月癸酉。; 《清仁宗实录》卷266,嘉庆十八年二月壬戌。; 《清高宗实录》卷612,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壬子;卷920,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癸卯。; 《清仁宗实录》卷280,嘉庆十八年十二月戊戌。; 《清宣宗实录》卷274,道光十五年十一月庚子。; 《清宣宗实录》卷197,道光十一年九月戊寅。; 《清文宗实录》卷131,咸丰四年五月甲子。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