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回疆”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098
颗粒名称: (四)“回疆”地区
分类号: C55;I267;TU
页数: 7
页码: 291-297
摘要: 在“回疆”地区(今南疆地区),除了原由当地维吾尔人修建的一些城堡外,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也在这一地区修筑了一些新的城堡。
关键词: 笔帖式 清朝政府 维吾尔人 阿克苏 喀什噶尔

内容

在“回疆”地区(今南疆地区),除了原由当地维吾尔人修建的一些城堡外,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也在这一地区修筑了一些新的城堡。
  天山南部地区自古以农业生产为主,史称“城郭之国”,很早就修建有大大小小的城堡。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前,“回疆”地区的维吾尔人为了抵御准噶尔军队的袭扰,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多修筑有大大小小的城堡。对此椿园在《西域闻见录》中说:“回地空野中多土堡似栖,而墙壁坚厚,高三、四丈。据云:准噶尔时,额鲁特常来骚扰,或三五为群,或十数为群,突至回地抢夺牲畜,奸淫妇女。……故少殷实之回子,皆有土堡。”②至于说像库车、叶尔羌、喀什噶尔等维吾尔人主要聚居的地区,更是建筑有比较坚固高大的城池,以至于清朝军队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时的“黑水营之战”和“库车之战”中,都曾一时被阻于坚城之下无法前进,或为攻克这些城池不得不付出重大代价。
  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根据这一地区原有城堡建筑的特点,多在原有城市(俗称“旧城”或“回城”,主要居住维吾尔族群众)的旁边,另建筑新城,屯驻军队。由于城内居住的主要是驻防当地的八旗、绿营军队及在此经商活动的汉族群众,因此这些城市一般又称为“汉城”、“满城”或“新城”。又由于清朝政府派驻这里的大臣多居住于这些城市,因此这些城市又成为各地的军政中心。例如喀什噶尔地区的徕宁城、乌什地区的永宁城等,都是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总理回疆事务”的参赞大臣的驻地。以下根据《回疆通志》、《新疆回部志》等书中的有关记载,对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回疆”地区的主要城市作些叙述。
  1.喀什噶尔(今喀什)。
  在历史上,喀什噶尔地区长期是天山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朝政府治理初年的喀什噶尔地区,“东界乌什、阿克苏,西界安集延,南界叶尔羌,北界布鲁特。总计大小十城,七村庄,一万六千余户,十万余口”,①同样是南疆经济比较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据《回疆通志》卷七载,“喀什噶尔所辖城堡二十一”,②其中主要是原有的喀什噶尔“回城”与新建的徕宁城。
  喀什噶尔“回城”(亦称喀什老城)。关于喀什噶尔“回城”,《回疆通志》载:“喀什噶尔旧有土城,不成方圆,周匝三里七分余,东向二门,西、南两面各一门,即今之旧城也。伯克、回民等居其中。”③《新疆回部志》也有类似记载:“喀什噶尔旧有土城,不圆不方,周三里七分余,东面二门,西、南两面各一门。”“城内房屋稠密,街衢错杂”。④这里的“伯克、回民”,即指生活在城中的维吾尔人及管理当地维吾尔人事务的各级伯克。上述记载说明,这时的喀什噶尔“回城”,在面积或规模上与同期北疆地区新建的一些城市相比并不大(惠远、巩宁两城为周九里三分,宁远城是周四里七分,迪化城是周四里五分,绥定城是周四里三分),但“城内房屋稠密,街衢错杂”,不但人口较多,而且街道错乱复杂。再加上管理当地维吾尔人事务的阿奇木伯克衙署等也设置在该城,因此这时的喀什噶尔“回城”,不仅是当地维吾尔人的行政中心,而且也是当地维吾尔人的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徕宁城(亦称喀什新城)。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设“总理回疆”事务的参赞大臣于喀什噶尔,同时调八旗、绿营官兵在这里驻防。但是,如前所述,喀什噶尔旧有土城不仅比较小,而且“城内房屋稠密,街衢错杂”,已经很难容纳新的人员驻扎。更重要的是,清朝政府认为到这里驻防的八旗绿营官兵“不便与回人杂处”,⑤便决定在当地另建筑新城,以安置设置的参赞大臣等衙署和驻防官兵。
  乾隆二十七年(1762),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奏称,在喀什噶尔“回城”西北约二里的地方,有一片大和卓布拉尼敦(即波罗尼都)的果园,而且是“临河垲爽之地”,适宜建城,请求在这里新建一座城池,得到清廷的批准。此城很快开工建设并顺利完成。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皇帝为新建的该城赐名为“徕宁城”。乾隆五十九(1794),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保在此城南门外又建筑了一部分房屋,把在当地经商的“商民”迁移到这里居住。
  新建的徕宁城“周围二里五分,高一丈四尺,底厚六尺五寸,顶厚四尺五寸。设四门:东曰承恩,西曰抚羌,南曰彰化,北曰辟远”。①城内驻防的主要是从内地和天山北部到这里驻防的八旗、绿营官兵,及一部分官员、办事人员。这时的徕宁城,在面积或规模上,不仅比同期天山北部地区修建的一些城市要小,而且比相邻的喀什噶尔“回城”也要小(此城在后来曾多次进行过扩大和加固)。
  清朝政府在徕宁城设置的主要衙署和服务机构有:参赞大臣衙署一所,协办大臣衙署一所,英吉沙尔领队大臣公馆一所,印房等处章京官房三所,笔帖式官房三所,折房一所,满印房一所,汉印房一所,经牧处满房、汉房各一所,营务、台站房各一所;绿营副将衙署一所,游击衙署一所,协领衙署一所,管理关厢都司衙署一所;佐领官房一所,防御住房一所;粮饷局衙署一所,粮员住房一所,笔帖式、千总官房各一所;回子学房一所,库房六间,药房一间,仓廒十五座,城守营小公馆一所,军器库一所,侍卫公馆六所,守门堆房四所,监狱一所,火药局一所,税务厅一所,接官厅一所;满营兵房80间,绿营兵房103间。另外城内还建有万寿宫一座、关帝庙一座。
  2.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县)。
  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把英吉沙尔划归喀什噶尔地区,因此“所属回庄粮饷刑名事务统归喀什噶尔办理”。②
  英吉沙尔原有一座土城,周围“二里一分”。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派军进驻此城。为了便于管理,清朝政府命人在此城中筑建一道土墙(高一丈五尺),把城一分为二,南半部分居住当地的维吾尔人,北半部分驻扎到这里换防的八旗、绿营官兵。乾隆四十年(1775),阿奇木伯克苏尔坦和卓父子捐款,组织当地群众扩建该城,又把原住城外的一部分维吾尔人迁入新扩建的城区。扩建后的英吉沙尔城,城墙周长有二里八分,高一丈七尺,底宽八尺,顶宽三尺,南北两个门,不仅有所扩大,更显得坚固。
  此城内(北半部分)除驻扎到此换防的八旗、绿营官兵外,主要衙署和服务机构有:领队大臣衙署一所(三十二间),满营防御驻守一处;绿营游击衙署一所;满、汉印房、办事贴写、书识等住房二处,笔帖式住房一处;满兵住房十五间,绿营兵住房七十三间;廒房一处,军器库一处,火药库一处。另外,城内建有关帝庙一座,城外北一里处建有万寿宫一座、关帝庙一座。
  3.叶尔羌(今莎车县)。
  在历史上,叶尔羌与喀什噶尔一样,长期是天山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清朝政府治理初年的叶尔羌地区,“东至阿克苏一千四百里,西至喀什噶尔三百余里,南至和阗七百七十里,北面系湖滩戈壁”;①“所属二十七城村,计三万户,十万余口”,②同样是南疆经济比较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一个地区。
  据《回疆通志》载:“叶尔羌旧有土城一座,高三丈三尺,周围共二千一百四十二丈,合计十一里九分,东、西、北三面各开一门,南面二门城内,建盖衙署仓库。”③由此看出,清朝政府治理之前的叶尔羌城,不仅面积规模较大,而且比较坚固,在当时的“回疆”地区首屈一指。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即进驻此城,并设立办事大臣等官员管理当地军政事务。城内居住的主要是当地的维吾尔人,另驻有部分到这里换防的绿营官兵。城内的官府衙署,除管理当地维吾尔人的阿奇木伯克衙署等外,主要有:办事大臣衙署一所,协办大臣衙署一所,粮饷局衙署一所;副将衙署一所,城守营游击衙署一所,中营都司衙署一所;管理台、卡处侍卫公所一处;章京、笔帖式、委笔帖式等办事人员的住所多处;库房、仓廒等。另外在城内外,建有万寿宫、关帝庙、龙王庙等,其中该城内万寿宫中还树立有“御制平定回部勒铭叶尔奇木之碑”。
  4.和阗(今和田)。
  和阗“距叶尔羌东南七百余里”,④在历史上,和阗地区就以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而著名。清朝政府治理初年的和阗地区,居民主要集中居住在伊里齐、哈喇哈什、玉珑哈什、车勒(又写作“库勒”,今策勒县)、克里雅、塔克(有写作“塔里约”)等6个比较大的村镇,又俗称“六城”。“六城回人,共一万三千一百四十三户,四万一千二百八十六口”,⑤也是南疆经济比较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一个地区。
  《回疆通志》卷八“和阗”载:“和阗城,名伊里齐,旧有土筑城垣,高一丈九尺,周围三里三分,四门。其城东南隅阻截,向东开一门,为驻扎领队大臣官员兵丁之处。其三面皆回人居住。城东玉珑哈什村无城,车勒无城,克里雅有土城一座,塔克村无城,西面哈喇哈什有土城一座,南门内有仓廒一处十六间。”由此可见,这时的和阗地区,除在伊里齐地方建有比较大的城池外,其他5处,或者只有比较小的土城,或者就没有建筑城堡。同时,也可以知道,当地的官府衙署与维吾尔人是同驻一城,只是用土墙隔开而已。
  在和阗城(伊里齐)内,除居住有当地的维吾尔人及管理维吾尔人事务的阿奇木伯克衙署外,清朝政府在这里设置的衙署有:领队大臣衙署一所,都司衙署一所,千总衙署一所;另有章京、笔帖式、委笔帖式、贴写等办事人员的场所,以及军器库等。在此城内,驻有从内地陕、甘两省定期换班的绿营官兵230余名。
  5.乌什。
  “乌什城在阿克苏西二百余里,回人旧谓之土尔番。土尔番者,译言都会也。”这里的“土尔番”,即“吐鲁番”的另一写法。据说,在清朝政府治理新疆之前,乌什的维吾尔人主要都来自吐鲁番地区,因此维吾尔人便把乌什又称为吐鲁番。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在这里设官置守,驻军屯田,建城防守。这时的乌什城,“以石为城,约二里余,正东、西南、西北三门”,①规模虽然不太大,但由于建在乌什山旁,地势险要,却比较坚固。三十年(1765)乌什事件后,清朝政府加强这里的军事力量,并一度把“总理回疆事务”的参赞大臣从喀什噶尔迁到乌什,使乌什的政治、军事地位大大提高,原有的城池也进一步进行了重建。五十一年(1786),清朝政府决定把“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仍迁回喀什噶尔,乌什改设办事大臣,乌什城的政治、军事地位有所下降。
  重建后的乌什城由乾隆皇帝亲自赐名为“永宁城”。该城“城垣周围共长四百六十八丈有奇,高一丈七尺,四门。城楼四座,角楼四座”。②此城内除驻扎到这里驻防的八旗、绿营官兵外,设置的衙署主要有:办事大臣衙署一所,印房一所,粮饷局一所,满营佐领衙署一所,防御衙署一所,管理绿营屯田参将衙署一所,城守营都司衙署一所,管理马厂守备衙署一所,收税官厅一所,台卡官厅一所,东屯、西屯守备各一所。城内外建有万寿宫、社稷坛、火神庙、马祖庙、观音阁等。特别是这里建立的关帝庙,还有乾隆皇帝的御书匾额,正中是:灵镇岩疆;对联是:轶伦名炳千秋日,靖远威行万里风。
  6.阿克苏。
  《回疆通志》卷九“阿克苏”载:“阿克苏……自汉及魏,为温宿国,隋为龟兹地,唐为温宿州,元、明为伯什巴里地,今名阿克苏。阿克者,白也,苏,水也,其地河水色白,故名。人户繁盛,地当孔道,故内地商民、外藩贸易者,来往聚集于此。乃回疆第一冲、繁要区也。”为此,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即在这里设官驻军。开始设领队大臣管理当地军政事务,后又改设办事大臣,皆驻扎阿克苏城内。
  在清朝政府治理阿克苏之前,这里原有土城一座,“东西长三十五丈,南北长也是三十五丈,高一丈二尺,女墙高四尺,底宽八尺,顶宽五尺,四面有城楼、角楼八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①清朝政府治理后,在此城内有建筑了一些衙署房间,供官员办公和驻防官兵居住。
  因此,阿克苏城内居住的不仅有维吾尔族伯克、群众,而且有任职驻防的满、汉、回等族官员、兵丁。城内设置的衙署主要有:办事大臣衙署一所,公馆一所,满、汉印房办事公房一所,粮饷局主事衙署一所;城守营游击衙署一所,千总、把总住房各一所;满营佐领住房一所,防御、骁骑校住房一所;满营住房、绿营住房各一处。在阿克苏城内外,建有万寿宫一座、关帝庙一座、风神庙一座。
  另外,在当时阿克苏办事大臣管属下的拜城、赛哩木二地,也建有规模不大的土城。据《新疆回部志》卷一“城池”载:拜城,“土城周一里余,东西二门”;赛哩木,“土城,周一里余,南、北二门”。
  7.库车。
  《回疆通志》卷十“库车”载:“国朝乾隆二十三年定,名库车。库车者,译言衚衕(胡同)也,以其为西南达回部之要路,故名。”
  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之前,库车已经建有土城。该城“以柳条夹沙土筑成,依山为基,四门,周四里六分六厘”。②如前所述,在清朝政府统一新疆过程中著名的库车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大军为攻克该围三,城垣亦东、西、南三门,颇为壮丽。”城,曾花费数月之久,伤亡颇多,连统兵作战的靖逆将军雅尔哈善也因指挥无方而被清朝政府斩首,可见此城坚固难攻。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朝政府治理该地后,即在这里设官驻军,重建此城,在城内建盖房屋。五十八年(1793),清朝政府又派人整修一次。城内除驻有驻防绿营官兵外,还设有:办事大臣衙署一所,印房章京衙署一所,粮务章京衙署一所;游击衙署一所,千总、把总等衙署;笔帖式、委笔帖式、书识等办公场所。另外还建有万寿宫、关帝庙等。
  8.喀喇沙尔(今焉耆回族自治县)。
  《回疆通志》卷十“喀喇沙尔”载:“国初时,准噶尔持其强横,占据其地为牧场,回民不堪其扰,死绝逃亡,地遂空虚。乾隆二十三年,大军平定伊犁后,以其地要害,遂设官兵驻守,始定今名。喀喇者,黑也,沙尔,城也。”可见此处城池是在清朝政府治理该地以后才修建的。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朝政府在这里设官驻军以后建筑的喀喇沙尔城,后来在四十三年(1778)和五十一年(1786)整修过两次。整修后的喀喇沙尔城,“高一丈三尺,周围长二百五十四丈,东、西两门,城楼二座,角楼四座”。城内除驻扎到这里换防屯田的绿营官兵外,主要衙署有:办事大臣衙署一所,印房一所,印房、章京住房一处,夷回处章京住房一处;城守营游击衙署一所,管屯都司衙署一所,把总、外委等住房一处;粮饷局一处,仓廒一处,监狱一处,军器库一处,火药局一处,银库房一处,堆房一处;笔帖式等住房一处,公馆一所。城东门外有万寿宫一座,关帝庙一座,龙神庙一座。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在天山南北各地,特别是在天山以北地区大建城堡,不仅使迁移到这些地区的各族军民很快有了固定的住所,为他们在新疆安家落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且大大增强了清朝政府在各地的治理能力,从而保持了新疆的社会安定和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同时也使新疆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些新建的城市,后来不少都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和军政中心,奠定了今后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布局,在新疆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附注

 椿园《:西域闻见录》卷七“,杂录”。; 《清高宗实录》卷593,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庚午。; 和瑛:《回疆通志》卷七,“疆域”。; 和瑛:《回疆通志》卷七,“建置”。; 永贵等:《新疆回部志》卷一,“城池”。; 永贵等:《新疆回部志》卷一,“城池”。; 和瑛:《回疆通志》卷七,“喀什噶尔”。; 和瑛:《回疆通志》卷七,“英吉沙尔”。; 和瑛:《回疆通志》卷七,“叶尔羌”。; 《清高宗实录》卷595,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庚子。; 和瑛:《回疆通志》卷七,“叶尔羌”。《新疆回部志》卷一“城池”中记载与此不尽相同。“旧土城不方不圆,周六里三分,……子城一区,约二里余,今以处官兵仓库居舍”。; 和瑛:《回疆通志》卷八,“和阗”。; 《清高宗实录》卷597,乾隆二十四年九月甲戌。; 永贵等:《新疆回部志》卷一,“城池”。; 和瑛:《回疆通志》卷九,“乌什”。; 永贵等:《新疆回部志》卷一“城池”在记载阿克苏城时说:“阿克苏城乃借高崖随势挖刨而成者,为城凡三中城,有东、西、南三门,左、右两城各南向一门,城南崖下,以土筑垣,环; 和瑛:《回疆通志》卷十,“阿克苏”。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