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犁地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00095
颗粒名称: (一)伊犁地区
分类号: C55;K249;I267
页数: 8
页码: 274-281
摘要: 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朝政府设“总统”新疆地区事务的将军于伊犁后,从内地迁移大批各族军民到这里驻守屯田,又从天山南部迁移6000余户维吾尔农民群众到这里种地生产,不仅使伊犁地区成为新疆的军政中心,而且很快也使伊犁地区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和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为了安置到伊犁驻守屯田的各族军民,加强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防御力量,清朝政府组织当地的各族军民,在这里建筑了一系列的城、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伊犁九城”,即惠远、惠宁、绥定、广仁、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宁远等9个城堡。
关键词: 清朝政府 伊犁地区 伊犁河 伊犁将军 惠远城

内容

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朝政府设“总统”新疆地区事务的将军于伊犁后,从内地迁移大批各族军民到这里驻守屯田,又从天山南部迁移6000余户维吾尔农民群众到这里种地生产,不仅使伊犁地区成为新疆的军政中心,而且很快也使伊犁地区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和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为了安置到伊犁驻守屯田的各族军民,加强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防御力量,清朝政府组织当地的各族军民,在这里建筑了一系列的城、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伊犁九城”,即惠远、惠宁、绥定、广仁、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宁远等9个城堡。
  1.惠远城。
  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将军于伊犁,“总统”全疆军政事务(即“伊犁将军”)。那么,伊犁将军府及其各级办事机构设在何处,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月,清朝政府在上谕中说:“新疆平定有年,伊犁应多驻官兵以筹久远。”现在已经决定迁移内地的凉州、庄浪的满族八旗官兵携眷到伊犁长驻,合计人口“不下万人”,应在伊犁河北岸新建一城,安置即将迁移到这里驻守的满洲八旗军民。伊犁将军明瑞对此奏称:“查伊犁河岸高阜,地土坚凝,可筑大城。在新城及固勒扎回城之间,粮运亦便。所产煤薪皆足用。计明春调兵起造,至乙酉年,城屋均可竣。”①并于当年组织人员进行施工前的准备。次年春,明瑞又奏称,当年在伊犁驻防屯田的绿营兵1200名到期应该更换,请清廷同意把其中的600名留下来,“一同修城”,②预计到当年的十月基本可以完工。
  乾隆三十年(1765),明瑞以“伊犁河新筑满洲驻防城……告竣,奏请赐以嘉名”。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定伊犁河驻防城曰惠远。门:东曰景仁,西曰说泽,南曰宣闿、北曰来安”。③据《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载,新建的惠远城“高一丈四尺,周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共九里三分。……中建鼓楼一座”。这时的惠远城城内“盖官员衙署、兵丁房屋共计九千一百八十四间”。①
  乾隆五十八年(1793),伊犁将军保宁奏称:“惠远城驻防兵户口繁滋,兼以发遣人多,房屋不敷居住,请于满营东面空地,拓筑围墙百二十丈,增建房屋八百余所(一千六百间)。”②此次扩建于次年完工。这时扩展后的惠远城,“共十里六分三厘”。③
  在惠远城内居住的除满营八旗官兵及其家眷以外,还有各级官府衙署的办事人员以及各种服务设施。其中主要有:将军衙署一所,参赞大臣衙署一所,各营领队大臣衙署四所,惠宁城领队大臣公署一所,绿营总兵公署一所,营务、印房、粮饷、驼马、功过处公署五所,满营档房一所,八旗协领衙署八所,佐领、防御、骁骑校衙署一百二十所,各佐领磨房四十所,八旗马圈八所,理事同知衙署一所,抚民同知衙署一所,仓员衙署一所,巡检衙署一所,清书学八所,义学一所,敬业官学一所,俄罗斯学一所,宝伊钱局一所,仓库一所,军器库一所,军器局一所,火药局一所,养济院一所。同时,城内还建有关帝庙、万寿宫、先农坛、风神庙、火神庙、文昌宫、城隍庙、龙王庙、八蜡庙、刘猛将军庙、祠堂、节孝祠等各种祭祀神庙,以及布铺、药铺、当铺等供城内军民购买生活用品的店铺。另外,还在城外的东门外建校场一所,西门外建贸易厅一所,北关建汛守备公署一所。④
  在惠远城居住的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很值得一提,那就是人数不少的“废员”与“遣犯”。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认为新疆是当时“边外极苦之地”,⑤便把内地因各种罪名而革职罢官的官员发遣到新疆“效力赎罪”,这些人当时一般被称为“废员”。同时,清朝政府还把内地一些犯有重罪的犯人发遣到新疆服役种地,这些人当时一般被称为“遣犯”。伊犁地区就是新疆这一时期集中发遣这两类人员的地区之一(另一个是乌鲁木齐地区)。乾隆四十八年(1783),伊犁将军伊勒图在一次奏折中说:“伊犁遣犯,积有三千数百余名”,⑥可见此类人员之多。发遣到伊犁地区的“废员”,大部分都集中居住在惠远城内。例如比较著名的祁韵士、徐松、洪亮吉、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在新疆“效力赎罪”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惠远城内度过的。同期发遣到伊犁的“遣犯”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奴”人员,即给驻守惠远城的满洲八旗官兵充当奴婢的人员。这些人也大多与主人一起住在惠远城内。上述这两种人,虽然也驻扎该城,但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比较低。特别是“为奴遣犯”,更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阶层。
  惠远城在初建之时,离伊犁河的河道有数里之遥。但是,由于伊犁河北岸的土质松软,经长期冲刷,河岸不断崩塌,到嘉庆十二年(1807)时,伊犁河的主河道已经逼近惠远城下,威胁到该城的安全。伊犁将军松筠曾派废员、原河道总督李亨特带人筑堤修坝,阻止河水冲刷,起过一时的作用。到嘉庆朝末年时,伊犁河的主河道进一步逼近惠远城下,每年到洪水季节,河岸崩塌更为加剧,已经严重威胁到该城的安全。为此,伊犁将军庆祥在奏报中不得不请求清朝政府拨专款,组织人员进行挖河筑坝。清朝政府在对此事的命令中说:“温承惠屡经办过大工,于河务素所谙熟,此项工程,即责成温承惠妥协经理,务将河渠挑挖深通,堤坝修筑坚固,俾边徼城桓,永资保护。”①后来,在清代文献中一直都不断出现此类的记载。例如:道光十二年(1832)十月和十三年(1833)四月,伊犁将军玉麟和特依顺保都为惠远城免遭伊犁河水冲刷而上奏清朝政府,请求派人护堤守岸以保护该城。②
  2.惠宁城。
  如前所述,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从凉州、庄浪、热河等地迁移满洲军队到伊犁驻守惠远城基本结束以后,清朝政府进一步提出把西安驻守的一部分满族军民也迁移到伊犁,并计划在次年实施。为了安置这批军民,伊犁将军明瑞准备在惠远城以东的巴彦岱地方新建一座城(当时即叫巴彦岱城),并已经做了不少物质准备。但是,后来因各种原因,这一项工作被拖延了下来,因此,原建城一事也被搁置,“仅筑城垣,其兵房虽将所需门窗物料制备,尚未建造”。一直到三十四年(1769)秋,西安满族官兵迁移伊犁之事又重新启动时,清朝政府在一次上谕中说:“伊犁被蝗,不过偶然,被处田土肥沃,易于成熟,早应将西安兵移驻。况物料现已制备,若不及时修造,则又将有用之物虚掷矣。”①这时,惠宁城的建设又被重新启动,经过几个月的加紧施工,于当年入冬前基本完工,并请乾隆皇帝为新建的“巴彦岱城”命名。当年八月,乾隆皇帝“钦定城名曰惠宁。门:东曰昌汇,西曰兆丰,南曰遵轨,北曰承枢”。②新建的惠宁城“高一丈四尺,周六里三分”。③
  乾隆三十五年(1770)春,迁移的西安满洲八旗(其中有少数蒙古八旗官兵)到达伊犁,共有“官兵二千二百一十六户,计大小八千七百二十三名口”,④全部安置在新建的惠宁城。
  惠宁城建成后,发现城东面的城墙底下有泉水不断涌出,使这一带的城墙房屋不断遭到破坏。嘉庆十年(1805),伊犁将军松筠组织人员把靠近水泉和碱滩的460丈城墙坼毁,将后移新建造的城墙与原来比较坚固的城墙连接起来,再向西延伸原有的城墙。这样整个惠宁城就向西移动了一段距离,避开了泉水碱滩的地方。新移建的惠宁城在南、北两面偏西的地方新开了两个门,“西北曰绥成,西南曰协阜”。⑤
  在惠宁城内居住的除满营八旗官兵及其家眷以外,各级官府衙署以及各种服务设施主要有:领队大臣衙署一所,协领衙署四所,佐领、防御、骁骑校衙署四十八所,满营档房一所,各佐领磨房十六所,八旗官马圈四所,粮员衙署一所,巡检衙署一所,清书学八所,义学一所,仓廒一所,军器库一所。同时还建有关帝庙、土地庙、山神庙等。另外,在城外西北还建有校场一所。
  3.绥定城。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政府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以后,在伊犁地区的驻军人数增多。乾隆二十七年(1762),伊犁办事大臣阿桂率领部分军民首先在乌哈尔里克地方筑城,以便驻扎军队。后来,此城规模不断扩大,“城高一丈七尺,周四里三分”。⑥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皇帝亲自为此城取名为“绥定”。此城有四门:“东曰仁熙,南曰利渠,西曰义集,北曰宁漠。”①统辖伊犁地区绿营官兵的伊犁总兵就设在该城。锡伯等族军民迁移刚到达伊犁的时候,也曾暂时住在这里过冬。
  乾隆四十三年(1778),伊犁驻防绿营官兵由定期换防改为携眷长驻。次年,伊犁将军伊勒图奏称:“伊犁屯田绿营官兵三千名,现经改驻眷兵,需建城池兵房。除绥定城只需修补,余屯请于塔尔奇沟口外之乌可而博尔苏克、东察罕乌苏、霍尔果斯、巴彦岱等处,分别建筑。……绥定城兵房修竣后,令总兵带驻中营官兵;乌可而博尔苏克建城,驻左营官兵;东察罕乌苏建城,驻右营官兵;霍尔果斯建城,专设一营,分驻参将一员;巴彦岱建堡,专设一营,分驻都司一;并于塔尔奇堡内添房,分驻守备一。”②经过进一步修建后的绥定城,这时各种功能更为完善,不仅是伊犁地区汉、回族军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一个地方,而且也是当地绿营官兵的指挥中心。
  绥定城内居住的除汉、回族绿营官兵及其家眷以外,各级官府衙署以及各种服务设施主要有:总兵衙署一所,游击衙署一所,守备衙署一所,千、把、外委衙署十八所,粮员衙署一所,巡检衙署一所,仓廒一所,军器库一所。另外,还有南门外校场一所。
  4.广仁城。
  乾隆四十五年(1780),伊犁将军伊勒图奏准,在距离惠远城西北90里之乌克尔博罗素克地方建城,被清朝政府命名为广仁城。乌克尔博罗素克地方是当地绿营官兵屯田的一个聚居点。该城高一丈三尺,周三里六分。“门三:东朗辉,西迎灏,南溥惠”。③
  在广仁城内居住的主要是在当地屯田的绿营官兵及其家眷(即屯镇左营)。设置的官府衙署主要有:游击衙署一所,守备衙署一所,千、把、外委衙署十八所,本营仓廒一所,军器库一所。
  5.瞻德城。
  乾隆四十五年(1780),伊犁将军伊勒图奏准,在距离惠远城西北70里之察罕乌苏地方建城,被清朝政府政命名为瞻德城。此城距前面的广仁城20里,也是当地绿营官兵屯田的一个聚居点。该城高一丈三尺,周三里六分。“门三:东升瀛,西履平,南延景”。①
  在瞻德城内居住的主要是在当地屯田的绿营官兵及其家眷(即屯镇右营)。设置的官府衙署主要有:都司衙署一所,守备衙署一所,千、把、外委衙署十八所,本营仓廒一所,军器库一所。
  6.拱宸城。
  乾隆四十五年(1780),伊犁将军伊勒图奏准,在距离惠远城西北120里之霍尔果斯地方建城,被清朝政府命名为拱宸城。此城距前面的瞻德城70里,也是当地绿营官兵屯田的一个聚居点。该城高一丈七尺,周三里七分。“门三:东寅晖,西遵乐,南绥定”。②
  在瞻德城内居住的主要是在当地屯田的绿营官兵及其家眷(即屯镇参将)。设置的官府衙署主要有:参将衙署一所,守备衙署一所,千、把、外委衙署十八所,巡检衙署一所,本营仓廒一所,军器库一所。
  7.熙春城。
  乾隆四十五年(1780),伊犁将军伊勒图奏准,在距离惠远城东南80里之哈喇布拉克地方建城,被清朝政府命名为熙春城。此城距前面的惠宁城10里,也是当地绿营官兵屯田的一个聚居点。该城高一丈,二里二分。“门三:东觐恩,西凝爽,南归极”。③
  在熙春城内居住的主要是在当地屯田的绿营官兵及其家眷(即屯镇都司)。设置的官府衙署主要有:都司衙署一所,千、把、外委衙署九所,本营仓廒一所,军器库一所。
  8.塔勒奇。
  乾隆二十六年(1761),伊犁办事大臣阿桂奏准,在距离惠远城西北30里之塔勒奇地方建造,遂以地名命城。四十四年(1779)又进一步修建。此城距前面的绥定城10里,也是当地绿营官兵屯田的一个聚居点。该城高一丈,一里五分六厘。“无城门”。①
  在熙春城内居住的主要是在当地屯田的绿营官兵及其家眷(即屯镇守备)。设置的官府衙署主要有:守备衙署一所,千、把、外委衙署六所,粮员衙署一所,仓廒一所,军器库一所。
  9.宁远城。
  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后,把天山南部的维吾尔农民群众迁移到伊犁地区屯田生产,大多集中居住在伊犁河北岸的固勒扎一带。乾隆二十八年(1762),伊犁参赞大臣阿桂奏称:“回人等在固勒扎建造城垣,与乌哈尔里克城相仿,所造房屋,亦俱竣工”。这座在固勒扎地方建造的、维吾尔人聚集居住的城市,一般便称之为固勒扎城。不久,乾隆皇帝命“固勒扎城曰宁远”。②“城高一丈六尺,周四里七分。分门四:东景旭,西环瀛,南嘉会,北归极”。③
  清朝政府对迁移到伊犁地区屯田生产的维吾尔人,实行与南疆维吾尔人一致的伯克制管理,因此在宁远城内,分别设有阿奇木伯克衙署和伊什罕伯克衙署。伊犁维吾尔农民生产的粮食,是当地官员军民吃粮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在宁远城外不远的地方设有“仓廒一所”,并设有专门管理此事的“粮员衙署一所”。另外,在宁远城的城外,还建有“碑亭一座,在城外东北隅半里许高阜上”,上面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碑文”和“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碑文”。④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伊犁“九城”基本上是沿着伊犁河的北岸,以惠远城为中心东西分布。在上述这9个城中,满族(包括少数蒙古族)军民集中居住在惠远城和惠宁城(时称“满城”)。汉、回族军民集中居住在绥定及广仁、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等城(时称“汉城”)中,而维吾尔族则集中居住在宁远城(时称“回城”)。另外在这9个城中,惠远、惠宁、绥定、宁远四城比较大一些,居住的人也比较多一些,特别是惠远城,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并具有城市的一些基本功能。广仁、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等几个城,不仅规模较小,而且人口也比较少,居住的主要是在伊犁地区驻防屯田的绿营官兵及其家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仅仅是一些比较大的土堡而已。

附注

 《清高宗实录》卷678,乾隆二十八年正月辛酉。; 《清高宗实录》卷707,乾隆二十九年三月戊寅。《伊江汇览》“城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等,都载惠远城是乾隆二十八年建。但可能当年并没有完工,故在乾隆二十九年明瑞在奏报中还说准备把当年应该更换的600名绿营兵留在当地“一同修城”。; 《清高宗实录》卷668,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己巳。; 永保:《总统伊犁事宜》,“惠远城满营档房应办事宜”。; 《清高宗实录》卷1442,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甲戌。;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以上根据《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所载。; 《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五〇。; 《清高宗实录》卷1195,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壬午。; 《清宣宗实录》卷4,嘉庆二十五年九月庚申。惠远城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战乱的破坏及伊犁河水的冲刷,已经完全废弃,一部分也已经被水侵蚀。今所看到的伊犁霍城县的惠远城故城,是光绪八年清朝从俄国军队手中收复伊犁后,在原址以北仿造惠远城另选址再建的。; 《清宣宗实录》卷224,道光十二年十月癸亥;道光十三年四月戊午。; 《清高宗实录》卷831,乾隆三十四年三月己亥。; 《清高宗实录》卷840,乾隆三十四年八月甲子。;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格琫额:《伊江汇览》,“兵额”。;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清高宗实录》卷668,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庚子。《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十八中文字叙述略有不同。; 《清高宗实录》卷1075,乾隆四十四年正月辛丑。上述各城堡于当年开始修建,并于次年都基本完工,因此,在记载以下各城堡的建筑年代时,《新疆识略》写的都是乾隆四十五年。;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如前所述,广仁、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等城堡的修建应是乾隆四十四年开始。;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松筠:《清高宗实录》卷668,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庚子。“宁远城”,即今伊宁市。;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松筠:《新疆识略》卷四,“城池廨署”。

知识出处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清代新疆经济史稿》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4

本书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清政府统一新疆之后经济的恢复情况、清朝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调整与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特点、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清代新疆“荒政”等问题。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