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忠日报》 报纸
唯一号: 310220020220000256
颗粒名称: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分类号: F127
摘要: 把经济增长真正转变到讲求质量与效益上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工程,也是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任务繁重,面临着赶超与转型双重任务,讲究发展质量尤为重要。一、以追求速度为中心的外延增长不可持续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要先上规模再上质量,先加速度再提效益。这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都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

内容

把经济增长真正转变到讲求质量与效益上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工程,也是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宁夏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任务繁重,面临着赶超与转型双重任务,讲究发展质量尤为重要。一、以追求速度为中心的外延增长不可持续传统经济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要先上规模再上质量,先加速度再提效益。这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建设相对滞后,这些都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从现实需求看,只有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但绝不能片面理解为不顾效益和质量一味追求高速度。因为,只有讲求质量,欠发达地区经济才能走得稳,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要素禀赋先天不足。要素禀赋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因素。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要更多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拉动增长,而欠发达地区资源禀赋往往先天不足。宁夏的经济要素相对稀缺,资金和人才匮乏,丘陵、山地、风沙地占国土面积的72.8%,山地、旱地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金属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较为贫乏。要素禀赋的缺乏既是宁夏欠发达的主要成因,也决定了宁夏的发展不能走拼资本拼环境和拼资源的路子,必须从增加要素投入规模向要素升级和效率提升转变,充分挖掘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能力,以更少的资源和要素实现更快的发展和更高的效益。承载力倒逼机制。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与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否则发展就不可持续,甚至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宁夏中南部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极为短缺,资源承载能力差,人口密度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临界值,这是造成当地贫困程度较深的主要原因。另外,多年形成的资源依赖性产业结构,致使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碳等排放强度较高,区域环境负荷较大。如果我们囿于眼前和局部利益,延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就会给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灾难。发展模式路径依赖。多年来我们实施外延式增长方式,在短时间集中动员资源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路径依赖不断固定和强化,已成为宁夏向现代经济转型的障碍和主要困难。2012年,宁夏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资源依赖性、能源消耗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82%。自主创新能力低,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滞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足50%。高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及产值比重严重偏低。如果再不主动转型,不仅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会继续拉大,而且很有可能会使经济逐渐闭锁在一种低效率、高耗能与高污染状态中不能自拔。因此,必须通过创新能力的培育、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布局优化,打破当前低水平的平衡,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通过发展质量的大提升,形成经济水平的大跨越。二、坚定不移地走讲求质量与效益的发展道路宁夏经济要从单纯追求规模与速度转向讲求效益和质量,既面临着诸多困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大规模深层次的产业转移加速进行。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部分产业开始向成本较低的中西部转移。特别是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革,东部地区经济结构也进入了大的调整期,技术等经济资源转移和让渡的规模与领域不断扩大,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而且并不仅限于转移相对过时或者当地资源环境不能容纳的技术,一批新兴产业和先进技术也纷纷加入进来。在此背景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历史机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当今时代,新技术已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创新已成为要素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推力。而且技术的生命周期日渐缩短,新的技术资源不断涌现,技术应用进程明显加速,欠发达地区引进推广先进技术更为便捷,具有日益明显的后发优势。只要紧紧扭住这个牛鼻子,加快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创造,加快科技资源向生产力的转化,就可以大大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尤其在当今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之际,欠发达地区如果能够在关键技术和环节上形成突破,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先布局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就一定能够促成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发展的主题。当前,我国已进入只有转方式调结构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宁夏地处中西部地区,经济外向程度不高,产业体系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定型阶段,对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吸纳能力强,结构调整伴随的阵痛相对较小,这就为宁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只要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后发优势”只是为我们跨越发展提供了机遇或者可能,要把潜力变为现实,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比如,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弱,区域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社会事业历史欠账多包袱重,生态环境脆弱,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交通运输体系与水利设施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三、为实现可持续有后劲的发展打牢根基宁夏从发展思路的转换到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形成破解各种制约因素的体制机制,必须围绕培育可持续有后劲的发展能力来制定规划和政策,全面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这个规划应该是一个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技术创新、优化开放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在内的综合政策框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宁夏区域差异巨大,经济总量、主要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的90%以上均集中在沿黄经济区,中南部地区广袤但经济总量不到全区的10%。因此,必须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筑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与约束性作用,加快建立集约高效有序的发展模式。构筑以沿黄经济区为核心,固原市为次中心,以100个重点镇和3000个中心村为基础的“1113”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引导全区人口、产业主要向沿黄经济区集聚,南部山区主要向固原市及县城集聚,村镇主要向重点镇和中心村集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大幅度向中南部地区和农村倾斜,让全区人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宁夏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条件下进入经济转型升级期的。因此,必须坚持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调结构,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区战略,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与煤化工产业基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辐射西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推进三大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13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高标准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打破瓶颈制约,开拓转型发展新空间。严格按照区域环境容量与国家环境约束指标选择、布局宁夏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与高污染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抓好沿黄城市带绿色景观长廊、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长廊、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长廊和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四大绿色长城”建设,构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全面建立健全严格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抓紧兴建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水利工程,提高宁夏水资源管理与水安全水平。尽快建成以干线铁路、高等级公路、干线机场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与产业布局、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适应水平,筑牢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坚持创新驱动,强化转型发展原动力。建立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培育创新资源,健全创新体系,围绕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完善科研院所布局,建设一个产业一个研发平台、一套研究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特色优势产业、节能环保、人口与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优化开放环境,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开放的力度与水平,决定着宁夏现代化建设的效率与进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与推进,要着眼于广泛集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发挥宁夏回族 文化优势以及与阿拉伯世界先行交往优势,将宁夏建成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快建设宁夏与中亚、中东、非洲各国的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平台,让更多企业和生产要素利用这个平台“走出去”、“引进来”。创造更加优良的开放环境,打造国内外资源、资本、人才、产业的集聚地,吸引国内外企业在宁夏发展,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夯实基础,构筑起能源安全、边疆稳定及民族和谐的局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更关系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加快生态移民搬迁,强力推进中南部地区扶贫攻坚,实施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坚决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知识出处

吴忠日报

《吴忠日报》

出版者:吴忠日报社

出版地:吴忠市

《吴忠日报》是中共宁夏吴忠市委的机关报。前身《银南报》,1989年9月试刊,1990年12月5 日正式创刊。《吴忠日报》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报性质,面向千家万户,力求雅俗共赏。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慧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