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火石寨乡蝉窑行政村扶贫纪实

知识类型: 图表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1020210000682
图表名称: 西吉县火石寨乡蝉窑行政村扶贫纪实
起始页: 002.pdf
结束页: 002.pdf
图表类型: 照片
责任者: 杨红兵 译
罗忠诚 编
分类号: F303.3
关键词: 扶贫 纪实 西吉县火石寨乡

内容

1997年4月17日,风和日丽。对于西吉县火石寨乡蝉窑行政村的孩子们来说,这一天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上午10时许,该是村民们下地的时辰了。此时,承担该村包扶任务的银川市委宣传部、银川晚报社和银川市文化局的领导带着三家单位千余名职工自发募捐的上千套学习用品,三百余件衣物,会同西吉县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路风尘,来到了蝉窑行政村大岔教学点。走进用土墙围成的校园,首先看到的是呈一字形排列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和他们面前…行行用小木条涂写的密密麻麻规则不整的汉字。正在上课的杨老师走过来告诉大家:“逢天气好,就带孩子们到教室外习字,这种方式已经延续很久了。”学校里只有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土屋作教室,没有窗户,更无照明设备,即使晴天,里面也很是昏暗。课桌破旧不堪,规格不一。从外形看,制作之初原本就不为学校所用。板凳总数不足学生人数的一半,大多数孩子只能轮换坐着听课。木板门也只剩框架而已,形同虚设。随同的村支书何玉莲同志告诉我们,现存的4栋教室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其中三栋因墙体危斜已停止使用,仅剩眼下一栋教室供一、二年级复式教学,当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课时,二年级的学生便看书或写作业。他还说,因为贫困,对孩子们来说,起码的学习用品也是非常遥远而奢侈的东西,城里学校普及的体育用品孩子们几乎连见都没见过,更谈不上有其它任何课外读物了。村里的失学现象极为严重,仅大岔自然村就有四五十名之多。在教室里,我们打开了一个孩子的“文具盒”,里面仅有二根不足3厘米的铅笔头,别无它物。而“文具盒”本身也早已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在场的银川晚报社总编辑杨红兵同志心情沉重地说:“同是父母生,可这里的孩子实在是太苦了!”他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摄下了一组组难忘的镜头。扶贫先扶教,再苦也不能误了孩子。在现场办公会上,包扶单位的领导达成共识,拍板决定从各单位有限的经费中捐资4万元,翻建大岔教学点,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同时,根据包扶单位实际情况,多方位开展帮教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地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中午1时许,大家来不及休息,就又匆匆趋车赶往蝉窑中心小学。因山路险峻,载重车辆无法通行,有的同志步行了数里山路。在校长的指引下,大家走进了一年级教室。这时孩子们正挤在前排上课,而教室的后侧顶部大梁已断裂,用一根木料支撑着。顶部有五六处地方因瓦片损坏已露天。据校长介绍,逢雨天,考虑到安全因素,一年级的学生只好放假回家。学校里大多数教师的宿舍也因同样原因无法使用。时刻存在的隐患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同行的县文教局负责人介绍说,因经费原因,眼下解决这一问題确有困难。经现场协商,银川晚报社杨总编辑表示再捐资1万元,马上着手修缮危房教室和教师宿舍,其余空缺资金由县文教局设法筹集。至此,悬在全校师生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山里的日头落得格外的早,不知不觉被挡在了山背后,拖下了长长的影子,而明天的太阳依然会冉冉升起。下午5时许,包扶单位的领导在孩子们依恋与期盼的目光中离开了这片贫困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红兵
责任者
罗忠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西吉县火石寨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