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不足银川市收容站陷入困顿境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8083
颗粒名称: 经费不足银川市收容站陷入困顿境地
分类号: D63
摘要: 建于1958年的银川市收容遣送站,因为经费严重不足,其正常的收容、遣送工作目前陷入了困顿境地。近年来,随着外地来银“三无”人员(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址、无合法经济来源)的增加,给银川市的市容市貌及社会治安等带来了很大影响。据银川市公安局的发案情况统计分析,外来“三无”人员的发案率每年不低于60%。这些“三无”盲流人员大多来自安徽、四川、河南、固原及甘肃等地,成分较为复杂。他们来银之后。
关键词: 国家机构 收容所

内容

建于1958年的银川市收容遣送站,因为经费严重不足,其正常的收容、遣送工作目前陷入了困顿境地。近年来,随着外地来银“三无”人员(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址、无合法经济来源)的增加,给银川市的市容市貌及社会治安等带来了很大影响。据银川市公安局的发案情况统计分析,外来“三无”人员的发案率每年不低于60%。这些“三无”盲流人员大多来自安徽、四川、河南、固原及甘肃等地,成分较为复杂。他们来银之后,因一时找不到活干,又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好靠讨要或偷抢维持生活。全国城市卫生大检査和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即将到来,营造一个卫生、安定的社会环境,收容、遣送盲流的工作极其重要。然而,记者日前在银川市收容遣送站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收遣站经费严重不足,使得正常的收容遣送工作目前几乎无法开展。据了解,银川市收容站自1990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费用包干制,每年财政拨款仅为24.2万元,这其中还包括27名职工工资及其他的办公费用。记者在收遣站看到,这里房屋陈旧,设施简陋,修建于1970年的盲流收容大院及办公室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房,许多地方墙体水泥都已脱落。按照民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对被收容人员要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但实际上记者在收容站看到,由于经费短缺,盲流人员所住的35间平房连铺盖都没有。对此,收容站工作人员也倍感无奈。收容站的工作在于收容和遣送。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因为经费原因,能收进来“送不出去”在这里是常有的事。从1990年始,财政拨款就没有专项的遣送费用,致使遣送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按国家有关规定,盲流人员在收容站,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标准为1.65元。但事实上,由于近年物价上涨等因素,十多年前核定的这个伙食标准早已无法开支。盲流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患有各种疾病,按照民政部门的规定,在收容遣送中,对患病盲流人员要积极给予治疗。但银川市收容站原有的一名大夫1996年退休后,至今没能配备大夫;所谓的“医务室”更是形同虚设,几乎一样常用的药品都没有。作为首府城市的收容站,每年担负着四五千名盲流人员的收容、遣送任务,按最低要求,至少需用2台遣送专用车辆,但银川市收容站现在仅有的1台北京吉普212型收容车已使用了8年,行驶12万多公里,几乎到了报废期。由于交通工具缺乏,每次遣送盲流返乡,收容站不得不高价从外包车,这样下来,使得原本经费就捉襟见肘的收容站更是雪上加霜。依每年收容4000人,遣送1000人,每遣送1名盲流人员平均花费200元计,每年仅遣送费用就达20万元。记者在收容站看到,1名四川来的盲流人员因为收容站经费不足,收容了近一个月仍无法遣返回家,这与民政部门对盲流人员收容后半月内遣返其回原籍的要求相去甚远。现在,距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还有50天左右时间,为了保证大庆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大对银川市区“三无”盲流人员的收容、遣送工作力度十分必要,如何加大对收容站的经费投入,使其能够正常有效地开展工作,这一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