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暮年还风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8065
颗粒名称: 壮士暮年还风流
分类号: B038
摘要: 刘宝俊岀身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
关键词: 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物 刘宝俊

内容

刘宝俊岀身于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牛进庄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
  15岁参加了渤海军区回民支队,投身到抗日前线的烽火中去。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出生入死,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勋章。1954年回国后支援宁夏建设,一晃就4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艰苦环境磨炼了他,革命的信念与理想铸造了他,回民支队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光辉事业激励着他。1983年,他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岗位上离休以后,便开始了书写渤海回民支队历史的艰辛历程。在离休后的几年里,他“咬定青山不放松”,査字典,翻史料,东奔西走,收集资料,白天找老战友们一块回忆往事,晚上趴在灯下,戴上老花镜一直写到深更半夜。他先后撰写了8篇革命回忆录,编辑一本近16万字的《回民支队战友录》,为研究近现代回族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些文章分别在《宁夏党史研究》、《共产党人》、《河北风云录》、《民族理论研究》、《宁夏大学学报》、《回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其中《把党的种子撒在回族群众心中》的文章被收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为纪念张闻天诞辰90周年而出版的《张闻天在合江》一书中。《回忆东北回民支队》一文曾获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刘宝俊也因此8次被邀参加全国回族史学术讨论会,并被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两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是什么力量激励刘宝俊的写作热情呢?事情还得从1983年第一次全国回族史讨论会说起。
  1983年,第一次全国回族史讨论会在银川召开。渤海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始人之一,原回民支队政委、时任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连芳也来参加会议。他动员和鼓励原回支老同志们动手撰写回民支队史,为后代留下一份革命遗产,这件事一直萦绕在刘宝俊的脑海里。
  1985年10月,刘宝俊应邀参加在昆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回族史讨论会,与一些在各地工作的回民支队老同志相聚,畅谈当年战争岁月中,回民支队战友们那种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百感交集。大家谈到应当编写一本《回民支队战友录》,以便为老同志撰写回忆录、研究回族革命史提供资料,又为慰藉烈士英灵,激励幸存者和教育下一代做点事情。刘宝俊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他停止了养花,也很少看电视,家里的事都推给了老伴,陆续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信300多封,收集回民支队战友们知道的历史资料,也很快收到一封封回信。他白天打电话同老战友们一起回忆战争年代的事情,晚上又伏案加班加点地写、改、抄。继而到处奔波,筹措经费,联系印刷,不到一年,一本10余万字的《回民支队战友录》就出版面世了。又是几个月的昼夜笔耕,1991年“七一”前夕,一本24万字的《回民支队战友百地书》出版了。这本书史料丰富,内容生动。出色的研究成绩和收集回民支队史资料的贡献,使他又成为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回族大词典》(1992年版)主要撰稿人,杨惠云、李树江主编的《中国回族大辞典》,刘宝俊同志是特邀撰稿人(1992年出版),为这两部回族文化研究工具书撰写了许多珍贵而重要的辞条,赢得了编委会和同事的一致好评;他还参编了《渤海、东北回民支队回忆录》,撰写了其中的主要篇章,并提供了大量弥足珍贵而罕见的历史照片。
  1994年,他承担起《中国回族名人词典》的总策划工作。征集辞条、分工写作、筹措经费、联系印刷出版,他都跑在第一线1998年9月23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日。回首40年来的风风雨雨,刘宝俊百感交集,作为一名活到今天的回支老战士,他目睹和亲历宁夏回族自治区40年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改革开放大业而欢欣鼓舞。刘宝俊又一次握起了手中的笔,以老战士的满腔热情,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会、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宁夏社科院的同志们,鼎力合作,编写出版了一本20余万字的《宁夏回汉团结四十年》。刚刚当选为第三届宁夏回族研究会理事的刘宝俊,仍然一如既往,关心回族文化研究事业,真可谓:“老骥伏栃,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宝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