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送盲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7534
颗粒名称: 遣送盲流
分类号: C913.8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外地来银“三无”人员(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址、无合法经济来源)的增加,银川市的“盲流”遣送问题日益突出。
关键词: 社会问题 流浪

内容

近年来,随着外地来银“三无”人员(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址、无合法经济来源)的增加,银川市的“盲流”遣送问题日益突出。收容遣送对象除了一些因受灾或生活困难乞讨为生者外,大部分则是务工不着、逃避计划生育、流浪成性的人和那些被家庭遗弃或虐待的精神病人、痴呆傻子等。来自银川市收容遣送站的统计报告表明,仅银川市每年的收容遣送对象就达四五千人之多。由于“三无”盲流人员生活的特殊性,给市容市貌及社会治安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公安部门调査分析,外来“三无”人员的发案率高达60%左右。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在即,作为自治区首府及大庆主要活动场地的银川市,如何迅速收容遣送“三无”盲流人员返乡,为大庆活动期间营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这项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7月17日凌晨零时30分,银川市收容遣送站经过周密安排精心布置,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对盲流队伍较为集中的南门汽车站47名“三无”人员进行强制收容。经审查,这些盲流人员大多数来自四川、安徽、河南、甘肃平凉地区及固原地区等地。他们绝大部分是青壮年。这些人来银川后,因好逸恶劳,又没钱住宿,只好成群结伙露宿街头,有的甚至寻机作案,靠偷窃抢劫为生。
  “宁要三年饭,给个县长都不干。”这是相当—部分盲流人员的生存态度。今年38岁的赵建昌自1983年开始沿街乞讨后,就养成了靠“要”为生的惰性。赵自称被收容了不下百十次,这半生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收容、遣送中度过的,但他仍是屡遣屡返。事实上,赵建昌是众多的被收容人员中的一个典型缩影。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遣送一名“三无”盲流人员,至少得花200元的费用,但由于遣送经费严重短缺,给收容遣送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不仅如此,由于被收容人员的成分极为复杂,在收容遣送过程中不服从管理,屡遣屡返,逃跑、殴打、辱骂收容遣送人员以及抗拒收容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收容难、管理难、遣送难的局面。尽管这样,收遣站的工作人员总是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