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7422
颗粒名称: 变迁
分类号: C913.31
摘要: 打我记事的时候起,自家住的和我看到的银川新老城区房屋建筑全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
关键词: 居住 住房

内容

打我记事的时候起,自家住的和我看到的银川新老城区房屋建筑全都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屋面都不挂瓦,遇到天阴下雨,许多房屋是外边大下,屋里小下,若下大暴雨的话,从房顶冲下来的全是泥糊糊。那时街道无下水,大街小巷皆土路,真是雨夭道路泥泞,晴天尘土飞扬。屋子一般是小木格的糊纸窗户,且只有前窗,朝南的光线还好些,其它方向的就阴暗,地势低洼的就潮湿。那阵子房屋产权都是私人的,屋顶无顶棚,极易积灰,灰尘经常掉入饭锅里。由于是土墙壁、土炕,可为臭虫提供了滋生条件,臭虫晚间常将人叮醒,又因为房屋通风不好,夏季热得让人无法入睡。许多家子就在院子打铺。院子虽然凉爽一些,可蚊蝇又将人叮得受不了。那日子真难过。起先,在冬天,人们利用炕炉既取暖又做饭,由于工业的落后,经济条件差,有的火炉没烟筒,每年都有煤烟中毒死亡的。热天,就在各家门口支个土炉,仅用废板什么的遮挡一下风雨将就着做饭。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有人家在院里用土坯或旧砖盖起了小伙房。这样一来呢,家家效仿。于是,原来较为宽敞的院落就变得拥挤不堪了。自房屋归国家管理后,情况就逐渐好了一些。各家各户也陆续给裱糊了顶棚,壁上给抹了三合泥。经济条件好些的人家就用白灰水将墙壁粉刷一下,用旧砖将地铺一下。那阵子人们理想的就是“石灰搪墙砖墁地”。至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仅是幻想而已。由于人口增加很快,我家姊妹多,到了1974年,母亲凭借在建筑单位工作多年的关系,才设法为我弄到一间厢房。那房无法开窗户,仅靠房顶上的一小块天窗来采光。中午室内光线稍好一些,一到天阴或晌午一过,屋里就黑得要点灯。夜晩,那顶棚上的老鼠跑将起来犹如万马奔腾,常将人吵醒。信不信由你,一月之内,我用鼠夹仅在顶棚上就捕获老鼠五十余只。
  1987年9月,单位给分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楼房,我全家才算解放出来。望着平整洁白的墙壁,用着清洁方便的自来水,享受着满屋灿烂的阳光,当初人们所奢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如今早已在我这样一个极普通的家庭变为现实。你说我们怎能不高兴呢?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白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