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人崔阶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7251
颗粒名称: 老北大人崔阶平
分类号: I042
摘要: 不久前,200多名在宁夏工作的北大学子相聚银川,为祝贺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捐赠了一块贺兰石雕。
关键词: 人物描写 人物形象

内容

不久前,200多名在宁夏工作的北大学子相聚银川,为祝贺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捐赠了一块贺兰石雕。在这200多名学子之中,一位满头华发,身着中山装的长者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长者名崔阶平,今年已93岁高龄。1925年至1931年,他曾在北京大学教育系读书。当时,刚刚二十岁的崔阶平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怀着一腔报国之志从河北晋县来到了北京大学。弹指间,北大迎来了自己百年校庆的日子,崔阶平也由一位小伙子成了一位“老北大人”。或许是六载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北大的原因,谈起往事,崔老显得格外精神。尽管已过去了近七十年的时间,崔老依然能清楚地记起许多教师和同学的言行。譬如当时的北大教授刘半农关于北大校徽的一番评论就给崔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刘教授说北大校徽的图形就像一个人的脸,是一张愁眉苦脸。仿佛这个校徽在展示着北大已经走过的动荡岁月和将要经历的风雨历程。的确,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环境下,北大自然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时局的影响。于是,崔老和他的同学们度过的也就是一段坎坷不平的北大生活。崔老说自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平时只知读书学习,并不经常活动。但置身于北大,看到周围的同学为国事而奔忙,多少也会有所触动。北大是一个自由民主空气十分浓厚的学校,当时北大的校长也是比较开明的,因此,许多先进的思想如马列主义便得以在校园内被广为传播。崔老也就是在那时对共产主便召集了许多本地在外读耳的青年人,创办了名为《改晋》的报刊。也许是报刊的针对性太强,触动了当地上层人物的根本利益,小报被勒令停办。为此,崔阶平带领全县的进步青年与保守落后的乡宦集团还进行了一场争。通过这一件事情使晋县的党组织注意到了崔阶平这个进步的青年。经已是党员的南开大学学生崔维岳和本县党员冯阴棠的引荐,崔阶平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而当时,正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不久,李大钊也刚被张作霖杀害。面对白色恐怖下共产主义的发展壮大,许多人感到奇怪、不解。崔老说,李大钊的被害在当时的青年中确实产生了不小的震动,但并不是负面的,而是要求进步的青车仿佛越来越多了。大概是因为凡是进步的人对当时的社会已看得十分清楚,因而对被杀的进步人士也就更加同情,对反动政府的行为也就更加憎恨的缘故吧。他那时就想,群众的行动真是应了一句古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此后崔阶平在学校参加的活也逐渐增多,有几次还险些被反动政府抓住。终于,在1930年8月1日,当他又一次参加反战游行时被当局逮捕。幸好在当年军阀混战中,阎锡山败给了蒋介石,在阎锡山从北京撤兵的过程中,崔阶平乘乱逃脱了监牢之苦。在以后的岁月中,崔阶平曾先后在冀察晋边区、华北教育部、中央教育部任职。1959年,他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当他在教育疔的工作刚刚展开时却又被卷入了汹涌而来的政治风波之中。
  1983年,平反后的崔老从自治区人大退了下来。尽管自己这一生几乎未能在和平的环境下从事过教育工作,崔老却依然有些自责地说:“真遗憾,我没能为国家,为自治区做出多少责献。”义有了了解。
  1926年,他和几位爱好文学的同学一起组成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小团体。这其中有一位叫做王凤震的同学就经常向大家讲解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久而久之,当年的崔阶平就对这种先进的思想产生了向往之情。
  1929年暑假回家,受到共产主义熏陶的崔阶平看到家乡诸多的不合理之处。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崔阶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