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文物“全身发绿”,考古专家“无可奈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银川晚报》 报纸
唯一号: 310120020220007069
颗粒名称: 国家一级文物“全身发绿”,考古专家“无可奈何”
分类号: G26
摘要: 躺在宁夏博物馆的鑒金大铜牛等一批国家一级文物,如今已锈迹斑斑,全身发绿,原有的金饰几乎全被锈迹“吞蚀”,面对国宝的“悲惨境遇”,既是考古专家又是宁夏博物馆馆长的钟侃却是无可奈何。
关键词: 博物馆 文物 文物保护 收藏 考古

内容

躺在宁夏博物馆的鑒金大铜牛等一批国家一级文物,如今已锈迹斑斑,全身发绿,原有的金饰几乎全被锈迹“吞蚀”,面对国宝的“悲惨境遇”,既是考古专家又是宁夏博物馆馆长的钟侃却是无可奈何。
  7月17日,当记者采访钟侃时,他一脸无奈,呆护文物一事,新闻媒介多有报道,作为政协委员,他在去年也递交了“要把文物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提案,然而他的呼吁遭到了拒绝:没钱!谈到文物保护必须的条件,钟侃说:“恒温和适当的湿度,目前技术已经能够达到,但我区多年来在文物保护上的投入很少,根本无力购买这套设备;加上当时建博物馆时,没考虑到博物馆的密封功能,要安装恒温、湿度设备,还得对博物馆门窗进行改造重修。”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博物馆现有国家一级文物100多件(不包括未鉴定的钱币、印章、字画),目前展出的不到50%,大量的文物堆放在仓库里,按道理这上万件文物要根据藏品的不同质地、不同要求,相应地每个库房应当有不同的设备,而这些文物却一直在没有任何保护设备的库房里混放着。钟侃说:库房设备连同库房建设5年前已列入自治区计划,除搞基建外,地方投资5年来还缺100多万元,什么设备也无法购买,现在眼看着库房里的文物逐渐霉变,他却无能为力。
  与文物考古打了几十年交道,对文物有着深厚感情的钟侃甚至放言:如果有有识之士愿意出钱保护文物,他将在博物馆为这人立碑。

知识出处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

银川晚报是隶属银川市人民政府的一张综合型都市类报纸,是宁夏最早的都市类报纸。晚报覆盖宁夏,辐射陕西、甘肃、内蒙古2000万人口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银川晚报创刊时4开8版,次年增至4开16版。随后版面不断增加,现已达到日均32版,日发行量达7万份。

阅读

相关机构

宁夏博物馆
相关机构